分享

8台缝纫机起家,他用40年,把小作坊变成国际品牌,市值160亿!

 昵称30582511 2019-01-30
如今的创业者大多拥有高学历、大公司背景,携带着亿万的资金入场,来一场焰火式的表演。

瞬间的绽放之后,要么功成名就,要么黯然出局。真正白手起家的人少之又少。

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有一个人仅靠着8台缝纫机和一辆自行车,白手起家。

如今,他创立的服装品牌市值超160亿,产品远销7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超过了2亿件。

他就是波司登的创始人高德康。

1

8台缝纫机、1辆单车起家

1976年,20多岁的高德康带着左邻右舍共11人,成立了一个缝纫机组。

高德康是江苏常熟人,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他所在的山泾村十分的贫穷和落后,靠天吃饭的农民经常吃不饱饭。

于是,村集体想办法改变现状,踏实肯干的高德康被看中,于是他选为缝纫机组的组长。

带头人可不是那么好做的,组里的11人全都指望着他“吃饭”,可是清点一下组里的财产,只有大家凑的8台缝纫机和一辆自行车。

闭塞的山村里没有工厂,要想拉来活儿,只能去100公里以外的上海。

于是,每天高德康都要骑上自行车去上海找工厂,接布料加工的零碎活儿。

一天一个来回,去时绑一车成品,回时绑一车布料,即使马不停蹄也要天黑了才能回到家,累得瘫倒在床上。

1978年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春风吹来,高德康能接到的活儿也越来越多了。

赚钱之后,他首先就把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这样他就能每天来回两趟,效率提高了。

几年之后,他成立了山泾村服装厂。

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有事儿可做了,大伙儿干劲都特别高。

几年的奔波让高德康看起了起码老10岁,但他的眼界也更加开阔了。

他明白,总是这样接一些零碎的活儿,不是长久之计,服装厂必须走出山村,才能做大做强。

2

进军北方市场却陷入泥潭

1987年,高德康出资30万元,建了一座厂房。

这些钱是他11年来攒的所有的积蓄,但他明白有舍才有得,他要破釜沉舟干一次。

有了正式的厂房和设备,服装厂就可以自产自销,不必依赖于其他商家。

但服装行业价值高的不是工厂,而是品牌。

高德康有能力生产,但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刚开始他只能与上海一家羽绒服品牌合作,贴牌生产。

不甘人后的高德康觉得很憋屈,明明从生产到销售都是自己在干,可到头来却要分一半以上的利润给品牌商。

如果想摆脱这样的困境,就必须发展自己的品牌。

1992年,高德康注册了“波司登”,开启品牌化发展之路。

由于之前贴牌生产的就是羽绒服,他看好这片市场的前景,所以将其定位为羽绒服品牌。

羽绒服毫无疑问适合于气候严寒的地区,在我国,那就是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

1994年的那个冬天,高德康生产了20多万件羽绒服,打算一举攻下北方市场。

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动作却让波司登陷入了泥潭。

3

引入时尚元素,扩张品类

整个冬天只卖出10万件,剩下的就成了烫手的山芋。

如果不赶快售出,不仅银行800万的贷款还不上,就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去了。

被逼到悬崖边上的高德康不得不“壮士断腕”。

他与北京商超合作开展了一次返季促销,以低价将剩余的货甩卖了出去。

虽然亏损巨大,但好歹保住了企业。

经此波折,高德康开始认真的研究市场。

以前他认为羽绒服轻便、保暖,相比于笨重的棉大衣肯定更受欢迎。

后来,他发现羽绒服虽然轻便,但给人一种臃肿的形象,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更高了。

于是,波司登改变设计理念,把时装元素引入羽绒服,一改之前“又土又low”样式。

同时,它还会根据不同人的体型设计不同的产品。

1995年的冬天,波司登大卖,净利达2000多万元。同时,它还获得了美国、俄罗斯博览会的设计金奖。

人生就是一段天梯,你必须不断的向上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初尝甜头的高德康,有了更大的“野心”,他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羽绒服品牌。

随后,波司登通过收购、投资等方式大力的扩张品牌。

如今,它的旗下拥有雪中飞、康博、冰洁、上羽、摩高等10多个品牌,覆盖服装全品类。

4

结语

2007年,波司登在港交所上市,如今超160亿港币。同年,它获得“世界名牌”称号。

如今的波司登品牌价值超260亿元,是服装行业毫无疑问的龙头企业。

40年苦干,曾经只有8台缝纫机和一辆自行车的村小组,已经变身成了160亿市值的国际品牌。

高德康的发家史是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他没有高学历和雄厚的资本,一切只凭自己的双手。

平凡的出身不是我们抱怨的资本,它该是一个激励与警醒,催促你朝着目标步履不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