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望东汉《祀三公山碑》临本

 家有学子 2019-01-30

        东汉流传下来的诸多碑刻,形成了“汉隶”经典。

        汉隶的风格,论外形有扁有长,论起笔有圆有方;论姿态神韵,有雄浑瘦硬,有委婉优雅……

        然而有块汉碑迥异于经典汉隶,放在汉碑当中,可谓“调皮”——

        这块碑就是《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 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立在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上。

        《祀三公山碑》是极有学术价值的碑刻,它在书法上最大的特点,是篆隶相兼,结体介于篆、隶之间。它把大部分篆的弧形掰直,而又没有明显的蚕头燕尾。而这,正是篆刻的常用方法。

        龚望先生在1968年曾通临此碑,并在落款中说明临写的要点,很有意义。

        下面就来看看龚老先生的《祀三公山碑》临本——

        龚望先生在落款中说,杨淮表、石门颂、大三公、裴岑、 戚伯著等,皆隶之最精者,然必熟于两京印篆,然后作此,气息方浓,否则必枯燥无味。

        这是龚望先生自己的领会,算是一家之言,但有个道理是大家通用的:学书必须广开眼界,若就某碑写某碑,就某家写某家,一定会越写越淡,丰富不起来。

龚望


  龚望(1914-2001)字作家、迂公,号沙曲散人,天津市人。学识渊博,于经史、金石、诗词、训诂多有研究,嗜文物,精鉴赏。擅长书法,诸体皆能,尤精于于隶书。初从《张迁碑》入手,继涉<曹全碑>、《礼器碑》、《封龙山颂》、《开通褒斜道石刻》、《莱子侯刻石》、《朱君长题字》等碑刻,尤好摹《石门颂》,能遵法而入,破法而出,书作体势放纵,变化多端,波磔尤见功力,毫芒衄挫,行止有度,融篆、隶于一体,刚柔相济,自成一格。

以下龚望先生作品 

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若侵联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