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作文七巧》是当代著名文学大师王鼎钧“作文四书”系列的第二本。 在这本书里,作者从四种主要文体,记叙文、抒情文、描写文、议论文中各自撷取了一两个点进行深入阐述,这些点,既是写作的方法,也是让文章增色的关键。 记叙文是最常见的文体,也是所有文体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上,老师对我的作文最常用的评语,就是“平铺直叙”。次数一多,这个词成了我的标签,每次一讲到“平铺直叙”,同学就齐刷刷看向我。 那时候我写的作文大概是这样的:
事隔数年,才发现老师当年的评语并没有埋汰我。 直叙,指按照时间顺序铺排事件,这时如果事件本身平平无奇,文章难免乏味。平铺,就是缺乏详略主次,没有重点,也就是常说的流水帐。两者相加,等于“烂文”认证,必定没什么看头。 那么,如何避免“平铺直叙”呢? ![]() 起落大家都有参加或者观看比赛的经验。比赛结束,公布名次时,总是从第三名公布起,最后才是第一名。这是因为第一名是观众最为关心的,如果先公布第一名,观众最大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再公布第二、三名,他们已经提不起兴趣了。 但如果先公布第三名,观众就会开始期待后面的结果,好奇心乍起。公布第二名之后,观众的好奇心更甚。公布第一名之时,观众的好奇心到达顶点,随着大奖的落幕,观众的情绪也就渐渐落下来。如果描述一下观众情绪的起伏,就是:
我们在看侦探类小说时,很容易沉浸到小说里,也是因为情节有起有落,连带着我们的情绪也有起有伏,扣人心弦。
同理,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也能在文章里设置起落,就能达到“生动”的效果。能否设置起落,主要是由材料决定的。如果材料本身有曲折,用直叙的方法,就能表现表现出起落。举一个例子:
因为这件事,那个男生成为了当时的我心目中的英雄。 但是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总是有英雄出现,更多时候,我们的材料平平无奇,毫无波澜。这时就要用到另一个神技——倒叙。 倒叙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但恐怕很少有人注意到,倒叙是如何使文章变得生动起来的。举个例子:
这是一句非常平淡的话。但如果颠倒一下时序呢?
情感瞬间就有了起伏。甚至还能从这句话中窥见说话人的憨态。 ![]() 表里俗话说,凡事有“里三层外三层”。在文章里,能有“一表一里”,就非常生动了。 隔壁婆媳吵架,媳妇指着婆婆鼻子大骂,路过的邻里无不唏嘘:这媳妇真是太不尊重长辈了!这是表。 殊不知,真相是婆婆偷拿了媳妇的钱去打麻将,输了个精光,而这钱,是媳妇起早贪黑挣来,给公公看病用的。这是里。 写作的材料有隐有显,若能以“表”为主,隐隐透出一点“里”,就像夏日一阵风吹来,裙裾扬起的瞬间,隐约闪现的蕾丝内衬,引人遐想,余味无穷。比如:
弥留之际最惦念的,居然是一个早已从生命中消失的人!可见这位主妇的生活,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样幸福。 谜底既已解开,故事却戛然而止,读者尽可能自行推想女主人公的情感历程,“言尽而意无穷”。 详略详略很容易理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有个说法叫“详略得当”,私以为,关键不在“详略”,而在“得当”。 如何才是“得当”呢?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是一本经典的设计类书籍,书中有一个主要观点,设计要讲究“对比”,而且对比一定要明显。 举个例子,标题和正文,一个用18号字,一个用16号字,这就不是一个好的对比,虽有差距,但差距太小,视觉效果不具备冲击力。 同理,叙述的详略也不应是100字和80字的差别,详可细至方方面面,略可略到极致。 举古典名篇《桃花源记》为例。 文中着墨最多的是山中人的生活状况,细致到人物的心理。 而渔人向太守报告最简,仅用了六个字,“诣太守,说如此”。 这大概是“详略得当”最经典的例子了。 总结一下,要使叙述文生动有趣,避免造成平铺直叙的效果,有三种方法:
王鼎钧说,三者有其一就很好,若三者兼具,那简直是“文章本天成”了。 在《作文七巧》中,除了记叙的技巧,作者还详细阐述了抒情、描写、议论的技巧,以及如何将四者综合运用。 这本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作文书,讽刺的是,书中所论述的技巧,别说中学时代,至今我都是首次见到,以致阅读过程中,频频发出“卧槽还可以这样”的感叹。 所幸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这本相见恨晚的《作文七巧》,推荐给热爱写作的你。 |
|
来自: 冬天惠铃 > 《A04小说/编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