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振宁原配夫人杜致礼是个怎样的人?

 与鹰共翱翔 2019-01-30

世间五伦之中,夫妇最早。谈中国当代科学史,没有办法离开不世出的杨振宁。而谈杨振宁的现实人生,若跳开他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也无法缕清关键。

杨振宁,这位35岁就摘取诺贝尔奖的天才人物、一代国际物理学宗师,他28岁以后的人生,所思所行,悲欢离合,乃至名重当世,几乎都离不开杜致礼这位“贤妻良母”在光环后的夫唱妇随,任劳任怨,相濡以沫,期于底成。

杜致礼和杨振宁的婚姻持续了53个春秋,琴瑟和鸣,恩爱始终。在此期间,她最重要的使命,是协助夫君杨振宁摆脱俗务桎梏,并于国际物理学界洒然登顶,同时一心抚育两儿一女,且都事业有成。

毫无疑问,杜致礼对于杨振宁来说,是妻子也是知己,即便不是影响最大也定是其中寥寥数人之一。而就传统中国人的评判标准而言,她当之无愧首先是最成功的那类“贤内助”。


  杜致礼比杨振宁年小5岁,本身出身名门。她是民国名将杜聿明的膝下长女,生长优渥,倍极宠溺,但不是那种花瓶式的泛泛之辈。

杜聿明育有三儿三女。他本人虽然以戎装终其身,但他陕西米脂的杜家祖辈,历代都是读书人出身的士绅,到了自己子女辈,他也没想过让他们在战场上拼刀见血,所以在文化教育上着意栽培。他给众儿女分别取名“礼、义、廉、仁、勇、严”,就是个例证。

也因此,杜致礼从小就得到极好的教育,有着良好的教养。陕西米脂自古就是出美女的地方,大概也因此,她不仅相貌端庄可人——在西南联大附中念中学时就以校花闻名,也多才多艺,尤其喜欢艺术,酷爱文学,对雕刻、音乐等研究深入,是民国时代典型的大家闺秀、高第名媛。这些情况,时贤的记录、杨振宁自己的回忆文章,都有过表曝。

抗日时期,杜聿明任中国远征军副总司令,远赴缅甸御敌。杜致礼则考取西南联大附中,抗战胜利后毕业考入当时名校辅仁大学中文系。1947年,宋美龄为安抚杜聿明,安排杜致礼赴美,进著名女子学院“卫斯理学院”攻读英国文学——这所学校也是宋美龄自己及作家冰心的母校。

据说,那年杜聿明决计要以赴美治病为由,带家人远离政治。在上海临登机时,突接蒋校长紧急手谕制止。杜聿明及家人不得已掉头走下飞机,而杜致礼性情倔强,一心留学念英国文学,遂不回头孤身前往大洋彼岸。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1949年1月,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杜致礼的经济援助几乎中断。

为了节省开支,杜致礼自动转至纽约的免费的圣文森学院。那一年,她22岁。也正是在这一年的圣诞节,仿佛月下老人早有剧本一样,当她孑然一身在一小镇中国餐馆吃饭时,再度和她中学时代就仰慕不已的数学老师杨振宁邂逅相逢,一段美好姻缘就此牵结,同舟风雨近一个甲子。

1950年8月26日,杨、杜二人在普林斯顿结婚。这一年,杨振宁28岁,杜致礼23岁。很多年后,那时杜致礼也已经去世了,杨振宁还在回忆文章中,激动地谈及这次难以置信的重逢:

“我并不知道杜致礼到了美国,我是无意中走进了那家饭店。我早到或者迟到,都将错过与杜致礼相见的机会。我们见不上面,也就谈不上一辈子的婚姻。可命运之神安排我们在那一天那个地点相聚,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杜致礼与杨振宁早相识于西南联大时期,曾是杨大学时代赚生活费时代课班上的学生。而此时的杜致礼,单衣红粉,飘零海外,孤苦无依,有一个弟弟同在美国但还只是个中学生;杨振宁这位16岁就考入西南联大的奇才,彼时则尚是籍籍无名穷学生一枚,整天呆在实验室,从未谈过恋爱,亲友阻隔,四海为家。

他们的结合,是天作良缘,也是患难夫妻。不难想见,这样的爱情,在家国乱离中,会给予彼此生命以力量和意义吧。


从李政道、李敖、陈方正等人的追述中,我们知道,杜致礼喜欢文学艺术,论性情细腻温柔,同时又有非常要强、强势、高傲的一面。

而杨振宁呢,虽然国文素养极好——这是他那眼空四海的联大老同学许渊冲回忆录《逝水年华》里着重强调的,但到底是个科学家,忙碌起来没日没夜,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日常事务不能说是通达的,交游之类的人际往来更是疲于应对。这一些,都有赖杜致礼在背后支撑。所以,在杨振宁功成名遂之后,在港台的媒介报端中,她屡屡被誉为“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

婚后,杜致礼一方面在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中文,一方面全力承担了全部家务和抚育孩子的繁琐事务。杨振宁此后的生活,不仅得以泰然无虑于物理事业,人生几乎所有重大时刻与重要决定都有杜致礼在背后筹算的身影。比如,为了不干扰杨的工作,杜致礼几乎全力承担了所有家庭事务,很是辛苦。回忆文章中举例说,有此儿子打球受伤伤到了脾脏,流血不止,送进医院开刀,杜致礼怕他分心都没告诉他;她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引导杨振宁对于文艺的感悟;

1971年,作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杨振宁要回“国”探亲,是先往大陆还是台湾探亲备受国际关注,是杜致礼鼓励他排除顾虑,毅然回到北京;后来杨振宁利用自身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担负起沟通海峡两岸的责任,据李敖说里面也有杜致礼的心意等等。当然,她的强势参与也让一些事情成为遗憾。

比如,从杨振宁回忆看,他和李政道后来的分道扬镳,杜致礼作为枕边人,未必不起催化作用。据杨说,杜致礼根据“女人的第六感”,怕夫君吃亏,屡次出面阻止他和李政道的合作,说李政道这人是上海“小开”,不值得信任云云。


2003年10月,在结缡53载之后,杜致礼身罹绝症去世。隔年,鳏寡状态的垂暮老人杨振宁孤身回国,并以82岁高龄赢取28岁的翁帆,忘年之恋,世人大哗。

有人觉得杨振宁忘恩负义,妻子尸骨未寒就另觅新欢,进而引发持续至今的人身攻击。在我看来,这些舆论完全没有必要,充满恶意。我也从来坚持认为,再无聊八卦一点看,杜致礼在杨心中,实是无可取代的——不信,去看看翁帆和杜致礼的对比照片。

1982年,杨振宁尚在海外,他整理出版了一本《杨振宁论文集》。在此书英文版引言中,他特意引用了杜甫的一句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有次,我偶然翻书看到,还挺感怀。

杨振宁也好,杜致礼也好,翁帆也罢了,围绕他们的是是非非,都不过是俗世百相罢了。逝者已矣,生者当如斯,作为一个八卦者,我剩下的心意,唯是祝福。

19,1,16,晚饭后闲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