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后一届科举考试始末,状元竟是因为有个好名字?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1-30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自隋文帝首创,沿用千年,至近代清末止。1904年,清朝“甲辰恩科”为中国的千年科举划上了一个句号。

先说说清朝的科举制度,跟打游戏闯关差不多。一共有七关,第一关称为县试,每三年考二次,考生称为“童生”,共考六场,第一名称为“县案首”。第二关为进学,中秀才后,加试一场,定名次,优秀者分到府学,其余分到县学,称为附生。第三关,称为乡试,三年一次,在各省会贡院举行。一共三场,一天一场,考中了就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即为“大三元”中的第一元。第四关称为会试,一般在乡试后的次年二月举行,各省的举人都到京城贡院参加考试,公费报销的,所以也称为“公车”。也是三场,第一名称为“会元”,为“三元”中第二元。第五关为殿试,一般在4月份举行,地点是在保和殿,试卷由八位考官阅过,草拟出前十名,进呈御览,由皇上(还有慈禧)确定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前三名赐“进士及第”,四至十名赐“进士出身”,其余的赐同进士出身。第六关朝考,新进士在入职前,还有参加朝考,第一名称为“朝元”。根据朝考表现,分配岗位。第七关散馆。三年实习期满后,皇帝是主考官,开始正式定岗,比如侍郎、内阁学士等京官,或者是分配到外地做知府等。中国最后一届科举考试始末,状元竟是因为有个好名字?

1904年的会试和殿试,由于正好是慈禧的七十大寿,为了贺寿,改称“甲辰恩科”。由于京城贡院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毁坏,这一年的会试,没能按照传统在京城举行,改在开封考试。第一场考史论,共五篇,其中有一题为“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第二场考各国政治,例如有一题为“美国禁止华工,久而成苛例,十年期满,急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企保护华侨策”。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例如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最终经过三天的考试,考官们将焦点集中在福建人林志烜和湖南人谭廷闿二人身上,会元在这二人中产生。二人各方面都难分高下,最后还是湖南人面子大,在其中一位湖南考官张百熙的力主下,其他考官也都卖他面子,最终谭廷闿成为会元。中国最后一届科举考试始末,状元竟是因为有个好名字?

到了殿试时,考的是策题四道。例如其中第三道为“古之理财,与各国预算决算有异同否”,最终几位主考官商议后定下名次,呈给光绪和慈禧。呈上去的名次是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张启后第三,商衍鎏第四。不过最后,经过光绪和慈禧的钦定,最终的名次变成了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第四名张启后。

为什么慈禧和光绪要将第一、二名对调呢?没有一个十分确切的说法,不过有一些推测。

第一种说法是字的问题,《瓜围述异》记载,慈禧喜欢疏淡细笔,而朱汝珍用笔较重,因此不和太后的心意,因此将一、二对调,另外探花商衍鎏曾说,主考官陆润痒告诉他,光绪看了觉得第二名字比第一名好,第四名的对策比第三名好,因此一二对调,三四对调。

第二种说法,民间的说法认为,慈禧不喜欢广东人(朱汝珍是广东人),在加上朱汝珍的名字中有个珍妃的“珍”字,也令慈禧厌恶,而刘春霖是直隶肃宁人,有“肃静安宁”之意,再加上当时北方大旱,“春霖”二字甚和慈禧心意。于是调换顺序。中国最后一届科举考试始末,状元竟是因为有个好名字?

最终,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帮进士都被公派留学,清政府本来对他们寄予厚望,却不曾想,清政府最终没能等到他们发光发热的那一天就垮台了。而这批人,最终在辛亥之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那个时代的几乎各个领域和势力,都要“甲辰进士”的身影,他们有的成为英雄为国出力,有的则泯然众人,被历史遗忘。

不够看?还有更多精彩历史秘闻,长按复制ID:NEN393682,关注微信公众号:画檐蛛网,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