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探陕西村

 汉茂油桃 2019-01-31

初探陕西村

『西安读书会』为古西楼书屋旗下读书活动平台

虎年孟春,自己惊喜地踏上了台湾宝岛的土地,在走亲访友,寻赏古迹胜景之余,便萌生了一个探访陕西村的念头,在这与古城西安相距2500公里的东南海岛上陕西籍村落到底是一个什么模样呢?

1月23日,天气晴朗,阳光和煦,台湾中部已经草木发芽,秧苗青青,峰峦叠翠,气温已升至25℃以上,街道上人们穿着单衣,妇女着裙子也处处可见。而此时的西安正值寒冬腊月、冰雪盖地之时。

循着彰化县的144县道行至8公里处就看见秀水乡陕西村的高大村门牌楼。高约6米,宽约10米,全部用花岗岩石彻成,上边镌刻着“陕西村”三个大字,金光闪闪,两边的眉额分别是右“天长”、左“地久”。

四个门柱上镌刻着于右任老先生草书陕西省眉县宋代著名的关学大师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铭句。右边溪水河谷上一大片黄灿灿的菜子花竞相开放,蜂群飞绕,阳光下,村民正在田地里劳作。此景犹如画中和关中故乡阳春三月的田园风光一样媚美,使人倍感亲切。

初探陕西村

乌面将军庙

沿着早年陕西籍村民修建用于排灌的水利设施八堡圳前行百米,就到了村子里经常集会活动的场所“陕西村民活动中心”。左边立着一通古石碑,碑文有“陕西”字样,大部分因风雨剥蚀已辨认不清,紧临就是乌面将军庙,为古式飞檐建筑。

庙堂内供奉着乌面将军马信的灵位,由于祈祷参拜的人多,室内香烟缭绕、烛光闪跃,倒也显得庄重威严。据台湾历史学家考证,庙内主祀的乌面将军,就是340多年前随郑成功攻克台湾的陕西省籍名将马信

曾受封“征虏将军”、“建威伯”。后率部众到台湾中部彰化平原屯兵垦荒,披荆斩棘,维持当地治安,兴修水利,建设地方,将秀水乡一带屯垦成富饶丰盈之村落。

据云,马氏年少魁梧,威武刚烈,爱民如子,赤胆忠心。因病去世后村民为感念其功德,于清嘉庆年间建庙奉祀并尊称乌面将军。现今的庙宇系1977年修饰扩建而成。

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载:“马信(?~1662),字子玉,陕西西安人,初为清·台州付将。1654年12月挈眷全师来归郑成功,授为中权镇。挂征虏将军印。数从征战,因功晋建威伯。

初探陕西村

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正月)议取台湾为基地,诸将皆有难色,唯信与扬朝栋力赞成之,随成功东征,遂用为先锋。四月初一入鹿耳门,首登赤嵌之禾寮港,二十四日攻荷兰人于台湾城(热蘭遮城)。

其后成功撤诸镇兵,而屯垦南北二路,独以信部围城,信时任提督亲军骁骑镇,军中称曰‘马本督’,时威名大震,荷兰将士钦为名将。既而荷人出降,台湾平。时成功用法严峻,谏以‘立国之初,宜为宽典’。

十六年八月成功薨,信悲痛伤怀,竟染疾疫,又七日病卒。从祀延平郡王祠东庶。”另据笔者本人阅读台湾版《郑成功传》一书对于马信有如下几段记载。

1658年郑成功为了反清复明,率远征军北上进攻南京,兵力共17.5万人,分成四个军团,“第二军团右提督马信率兵2万,兵船50艘,快船10只”。1661年四月收复台湾之战中“马信第一船悠然越过鹿耳门,进入了湾内”。

1662年2月1日霸占台湾达38年的荷兰人签字投降,“2月9日郑成功则率马信等12人骑马从已经毁坏乌特勒支碉堡进入热蘭遮城(即今台南县的安平古堡)”。

根据上述通史和传记记述,足可以证明彰化县秀水乡陕西村“乌面将军庙”所供奉的乌面将军,确是明永历年间随着郑成功征战光复台湾的马信将军是陕西籍的名将这一事实不容置疑。

初探陕西村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是乌面将军诞辰日,附近乡民为缅怀将军对地方之贡献,均统一组织举行祭典朝拜。

陕西村今昔

台湾的大街小巷以大陆省份、城市命名的不足为奇,也很普遍。但秀水乡的陕西村却是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老地名,马信将军当年集结陕西籍部众屯垦平乱的地方,后才有了“陕西”之名。

陕西村昔时俗称陕西庄。据《彰化县志》第一册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彰化县10保,110庄就有陕西庄在列,“清道光初叶陕西庄已颇具规模”。古时的陕西庄包括现在的金兴村和港乾村,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4983人。

以后由于乡里村落建置变革遂成了现在的陕西村。现有面积为2.03平方公里,11邻,376户,1654人。村中居民以林姓为大宗,约占60%。其次为张、吴、李姓人家,分别各占13%左右。

村子分为南抵巷、下厝巷、水尾巷、八堡圳南北贯穿村中,林姓人家大部住圳西,其它则住圳东。八堡圳取源台中部之蜀水溪,用以供应农地灌溉。过去同姓人属同一家族,住在同样的三合院内,长大后各立门户。

过年过节祭祖祭宗均在同一公厅堂举行,村民和睦相处。村北有一墓地,经老一辈相传,乌面将军部下来自内陆陕西,曾在此开荒种田,有10通墓碑刻有陕西祖籍等字。足以说明与大陆陕西省有着密切之关联应属无疑。而亦可为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血脉相连,增一见证。

初探陕西村

陕西国小在村子东侧,约占地10余亩,三层教学楼,室内宽敞明亮,操场铺设塑胶地面,体育活动器械齐备。校园整洁,绿树成荫。获得彰化县生态校园社区称号。

早期村民自持勤俭之风至今不变,居民大部以农为主,农业以稻谷为多,其中有20余户兼养牛、养猪、养鱼、养鸡。水稻一年两熟,收割后间种碗豆、亚麦等农作物,村民农闲时常去工厂兼工。近年台湾经济起飞,步入亚洲“四小龙”行列后,村内经济也日益繁荣,村民生活水准也不断提高。村子民风朴实、敦亲睦邻,按时守纪已成风气。

农村道路柏油化全部铺设完毕,村内亦架有电话对外联络十分方便,高速公路从村子西边通过。

该村以乌面将军庙为中心,配合乡村发展,周围设有陕西社区活动中心,老人俱乐部,妈妈教室活动场,商铺、餐馆和农产品贸易市场。并建有古戏台、凉亭、花圃,犹如小型花园。

每年八月二十三日为纪念马信将军之贡献在举行祭拜的同时,还举办舞狮、演布袋戏、歌仔戏、拳术表演等活动,慎终追远、其情热烈,一起共叙陕西乡情,把村民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共同建设美好的家乡而不懈努力。

初探陕西村

陕西文物馆

1977年,“台湾省教育厅”驻彰化县督学徐秉琰(陕西省人)到此地视导,从陕西国小之名联系到陕西村之所在,随后几次来陕西村考察访问,探寻确认:一是乌面将军庙中奉祀的乌面将军就是早年随郑成功收复台湾赶走荷兰人的陕西名将马信。

二是陕西村村民的体格、形状具有大陆陕西人特征(下巴较大)。三是当地民情风俗也与陕西省相似。四是在台中陕西省同乡会也确认陕西村百姓之先人,是由大陆陕西省先迁至福建沿海,于明末清初迁来台湾,定居此地从事农垦活动,部分村民也默认是陕西移民之后代。

这一发现经广为宣传后,当时引起了全台陕西籍人士的乡亲寻根热潮。是年全台就有2000多陕西同乡分乘车辆来访,共叙乡情。发起在此地筹建陕西省文物馆活动。

经数年捐募建设,1981年5月31日,占地200坪(每坪合3.3平方米)的陕西文物馆落成。台北的秦腔研究社剧团赶来祝贺,演出秦腔古典剧“苏武牧羊”、“三娘教子”、“白蛇传”等剧目。

文物馆共有三层,一层大厅内陈列有关《陕西文献》、书画、史料、典籍。四壁悬挂着台岛名人所赠献的匾额20余块,题字有“黄渭源流”、“秦陇雄风”、“三秦遗民”、“光耀乡邦”、“荫满南天”等不一而举。

初探陕西村

据2002年台湾《陕西文献》102期载陕西籍同乡在台湾中部县市从事公教及经商人数估计有八千余人。“台湾省政府”机关各部门就有陕西籍人士50多人。全台各地的陕西同乡,册记人数约8万4千人。现在肯定已超逾10万人。

两岸开放探亲后和“三通”的持续升温,陕西村的企业主,也怀着人亲土亲的心情到陕西省投资开办台资企业,陕西国小的师生也多次赴大陆进行文化交流。

2000年陕西国小校长怀着思念乡情不忘根本的宗旨曾率该村一行17人,大部为陕西籍后裔到黄帝陵祭祖,有道是黄陵古柏上的一束枝叶,在数千里外台湾生根300余年。他们在三秦大地观赏大雁塔的雄姿,参观兵马俑的奇迹,寻访古都西安的辉煌。

离别之时回望陕西村落,山明水秀,土地膏沃,物产丰富,民众康乐。诚挚的祝愿“五千年文化相传根深叶茂,三百年伦长悠叙源远流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