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才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米乐001 2019-01-31



 

《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原文: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都清楚,这三句话都不是王国维大叔原创,第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鹊踏枝》,又叫《蝶恋花》;第二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也是又叫《蝶恋花》;第三句“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这不相搭噶的三句话被王国维杂糅在一起之后,成为了人生的三层境界。

 

对于这三句话的含义,我觉得周锡山先生的解释最为满意:“王国维根据自己自学、研究和创造经历的体会,将高级层次发展到创造层次的过程,概括成为三个境界说。这三个境界借用宋代晏殊《蝶恋花》、欧阳修《蝶恋花》和辛弃疾《青玉案》三首名词的妙句。这三首都是爱情词,写得缠绵悱恻,感情极其真挚深沉。王国维认为读书、研究也应像爱情那样真挚、热烈、深沉,那样一往情深,付出自己的全副身心。所以他借用这些宋词的名句,强调一个人读书、研究必须高瞻远瞩,不畏艰难劳苦,具有坚忍意志、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最后终于有可能在有意、无意中得到重大收获。

 

学中医,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这一境界是立志、是要下决心学好中医,读下伤寒、金匮、温病、内经四大经典医籍,多方借鉴总结前人的经验,这是继承吸收的过程,是行医生涯的起点,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学中医第二层境界就是要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好像热恋中的情人一般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她。这种执着的追求精神不仅仅对于痴情者很重要,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更是不可缺少。这一层是意志的磨练,是一种人生的考验,就像路瑶所说的一句话一样:“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学中医第三层境界是指经过艰苦的寻求,多次的周折,多次的磨练之后,一朝顿悟,豁然开朗,发现并开辟出前人未曾得出的学问。努力走着走着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小有所成,甚至是业内大牛了,或许自己还不知道自己能耐变大了,蓦然回首,不自觉已经登上了中医界的珠穆朗玛峰,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汗水赢来的掌声,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鲜花。

 

显然把这三句话引用到中医人的人生再合适不过了,它不仅道尽了中医人在学习、在探索、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甚至是挫败感。

 


两天前,一位西医同道问我,中医没有发展出现代的解剖学,她是怎么认识人体的呢?还有中医是怎么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呢?

 

这是一个非常老掉牙的问题了。中医是用“阴阳五行”来认识人体的,您别笑,她的确与实实在在的解剖学相差甚远,可是她还真的不落后。因为,我们人类还有很多东西不认识不知道,不能直接否定。就像牛顿大叔说的那样:“我只不过是海边玩耍的一个孩子,偶尔见到了几块美丽的鹅卵石,那大海和大洋里有什么,根本还不知道呢”。

 

中医认为人体是形、气、神的统一体,拿现在的话讲就是说人体是物质、能量、精神的统一体。那么物质里头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大小肠、膀胱、胃、三焦、胆),这十一个脏腑通过十二条经络和八条奇经连接成网络状的复杂的整体,并依靠骨骼肌肉支撑。那么人体要活起来还必须要有能量和精神,那就有了“营、卫、气、血、精、神、津液”这些的加入,最终构成复杂的人体系统。

 

这个由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奇经八脉、骨骼肌肉、营、卫、气、血、精、神、津液组成的复杂结构具有同内、外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和进行稳态调节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外环境动态平衡着就没病。外环境指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邪气),内环境指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过度刺激)。人会患病是六淫七情中的某个或者某些因素捣乱作怪,打破人体内外环境的稳态平衡所致。病在五脏六腑,症在四肢五官。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知患者哪方面失衡以及失衡的程度。为了便于把握和评估,我们的祖先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来表述人体的失衡状态。这八纲就是一个变量,比如表实、表虚、里实、里虚、脾阳虚、肾阴虚、肺热、肺寒等等,得到这些信息之后,医生就能够根据方证对症下药,比如热证用凉药,寒证用温药,表证用走表药,里证用里药等等,通过口服汤药,将失衡的人体调节回到正常的平衡,人体恢复了发病前的稳态,自然是药到病除!

 

其实,占多数的人还不清楚中医是什么?她能做什么?这是很要命的。中医有很多好的有用的知识,就是没有被挖掘出来,即便是被挖掘出来了,也没有融入到世界医学体系里头去、贡献到人类的医学的知识体系里头去,更多的只是孤芳自赏!这是中医必须改变的现状。

 

要挖掘中医的宝藏,就要读得懂基本的中医典籍,如果一个中医连中医的古文都读不懂,甚至讨厌中医的古文,那么,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中医人才去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医学呢?


37

劳倦失眠脉坏难治



商州地方长官赵笏山,崞县人,也算是王堉的老乡之一。中了进士之后被派往陕西中部地区当第一把手,在这里当官,声誉还不错。丙辰年的夏天,天气干旱,当官的都要去求雨,早早就起来很晚才下班,商州是山区,每次出门求雨路上崎岖,出入非常艰难。

 

到了秋末,忽然就病了,商州这么偏僻的地方显然医生是缺乏的,但毕竟是当官的,能耐大得很,派遣上千名奴隶到西安找医生,结果找到了王堉,要求王堉到商州给赵笏山治病。

 

王堉自认为只是一名小小的公务员,还很次,不敢私自出西安,那时候同乡有一个观察武芝田,这个观察是一个官名,这人很鸡婆,把这件事告诉了巡抚吴仲容大人,经过吴仲容大人同意之后,王堉就整理行装跟随着众人去了,穿越秦岭去看望赵笏山。

 

到了赵笏山的办公室,发现赵笏山居然还是正襟危坐谈笑风生。看上去没病的样子嘛。王堉问赵笏山,您是什么病啊?赵笏山答道:晚上睡不着已经有二十多天了。王堉继续问:有什么不舒服?赵笏山答:胸满气急,饮食不思。

 

喝过茶之后,王堉开始诊脉,六部脉基本都是又沉又数,而右关部脉毫无神气,一会儿沉一会儿浮,一会儿快一会儿慢,脉搏跳两下就要呼吸一次,呼吸太快了,气急。凭借脉诊的丰富经验,王堉认为这是危险的脉象,但是王堉有个习惯,遇见危重病都是不便明言。

 

诊过脉之后,王堉只是告诉患者,您患的病是心火上炎,心肾不交。治疗必须急滋阴以壮水,就能够睡得好。赵笏山急索一方,王堉开了地黄汤加生地、桔梗。我们都知道六味地黄汤是滋阴降火的良方。

 

当晚喝下汤药后半个小时,赵笏山就感觉睡意来了,一躺下便呼呼大睡,到第二天清晨钟声响过方醒。起床后便请王堉过来,说道:王堉先生给我吃的真是仙药啊。以前吃过很多天王补心丹,以为天王补心丹是睡觉良药,而竟无效。今吃了您开的药,一夜好眠,披衣而起,如释重负,小弟虽然病的重,但是有王神医在,我自然是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王堉再次为赵笏山诊脉,脉象似乎又起来一丢丢,但是右关依然。王堉接着开了七味都气汤,七味都气汤是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意在补肾纳气以治本,还开了香砂六君汤益气健脾。从这两张方子看来,王堉是想从脾肾着手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可是病的确已经不是汤药所能撼动了,所以王堉用了三个字“敷衍之”。读到这里依我看来,王堉不算在敷衍,因为他做出了努力,也算奋斗过了。只是病重非草药能疗啊。

 

在山区没呆几天,王堉就急着要回西安,可是赵笏山再三款留,王堉就再留了三天。临行笏山食亦少进,起坐颇自如,赵笏山请王堉为他的病留下几个字,王堉写下了几个字,大意是:肺和肾的联系中断了,中医讲肺和肾之间的阴液是相互资生的,肾阴为一切阴液的根本,所以肺阴虚可以损及肾阴。反过来,肾阴虚也不能够向上滋养肺阴。所以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称作金水不生。脾胃功能衰退。赵大人您应该节制房事,清淡饮食,不要有过多的想法,这样下去,到了冬至阳气初动之时,病也许自然就好了。当然从后面回头来看,这些话只是王堉安慰患者的言语而已。

 

回到西安,王堉大叔又写了一副对联:“越秦岭而视君,愧余寡术。牧商山而怀古,想尔同仙。”大意是说王堉他水平有限,没办法救赵笏山。回到西安之后,武芝田问赵笏山的病情如何?王堉回道:必死无疑!武芝田问为什么?王堉说:脉已败坏,焉得不死。

 

并告诉武芝田说他已经把挽联都写好了,大家都以为是开玩笑。而武芝田却暗地里为赵笏山料理身后之事。至十一月二十四日赵笏山死于自己的办公室。之后赵笏山弟弟到西安来发布讣告,王堉就把写好的挽联给了赵笏山的弟弟,并告诉他当时对疾病的判断。赵笏山弟弟惊悟道:王堉大夫真神医也!然后叩头而去,扶柩归焉。

 


原文

37.劳倦失眠脉坏难治

 

商州牧赵笏山同乡,崞县人。以进士宰秦中,所至有政声,丙辰夏,以天旱祈雨,夜作早兴,又商地皆山,每祷出入崎岖甚苦。秋末忽病,商僻地少医,遣干仆入省,求余往治。余以需次人,不敢私出省,同乡武芝田观察,言于抚军吴仲容先生,乃治任随之,越秦岭而视焉。至其署,笏山尚危坐,议论风生。问何病?曰,夜不瞑目者廿日矣。问何所苦?则曰,胸满气急,饮食不思。茶后诊之,六脉俱形沉数,而右关毫无神气,乍沉乍浮,乍缓乍急,且二至而一息。余以脉非吉象,不便明言,乃曰,君所患为心火上炎,心肾不交故也。急滋阴以壮水,则得寐、笏山急索一方,乃以地黄汤加生地、桔梗进之。药下二刻,倦而就枕,沉沉酣睡,晨钟动方起。请余入曰,真仙丹也。前屡服天王补心丹,以为睡觉良药,而竟不寐。今服君药,彻夜常眠,披衣而起,如释重负,弟病虽危,有阁下神手当无恐也。再诊之,脉似稍起,而右关依然。乃进七味都气汤,又开香砂六君汤敷衍之。亟欲归省,而笏山再三款留,不得已为延三日。临行笏山食亦少进,起坐颇自如,嘱余笔论其病,余乃书曰;金水不生,脾胃枯竭,室欲惜精,少思淡食,一阳始生,病将自绝。笏山铭之。余归途无事,戏作挽联云:“越秦岭而视君,愧余寡术。牧商山而怀古,想尔同仙。”入省后,芝田问笏山之病何如?余曰:必不起!曰;何故?曰:脉已败坏,焉得不死。因告以已作挽联,同人皆笑,芝田阴为料理身后,至十一月二十四日殁于署。其弟来省交代,余即书前联挽之,并道及论病数语。其弟憬然曰:阁下何神哉!叩头而去,扶柩归焉。

了解才叔的朋友们都明白,我喜欢读《史记》,喜欢司马迁大叔,他年青时就接过老子司马谈的班,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腐刑就是割去男性身体最重要的一副零件,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大叔当然也是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更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之极,但他此时没有怨恨,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他自己写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光芒万丈的巨著。我的超级大偶像司马迁大叔!

 

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们也都了解曹雪芹大叔,曹家曾经显赫一时,后来受到牵连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有曹雪芹的《自提》为证:“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梦,古今一梦尽荒唐。慢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对于中医人生,何止十年?几个十年?那是一辈子的事。对于中医,我愿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