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解读自2004年启动了云南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会考以来,我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逐渐步入正轨,课时、师资及教学设施有了保证,高中的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常态课得到了学校及学生的重视。但是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没有规范的评价制度的制约,很多学校的课程开得很随意,计算机教室设备数量不足,课时得不到保证,师资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障,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令人担忧。2009年云南省教育厅颁布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意见》,根据文件精神,从2009年秋季入学的初中学生开始,实行以建立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高中阶段招生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此次改革中,首次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加入了信息技术学科,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将与初中学生毕业与升学挂钩,此举对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无疑是福音,考试规范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对课程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良机。结合云南省教育厅颁布的《云南省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一书,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本文就考试内容的设计原则、考试形式的设计思路、考试试卷结构的设计思路、解析考试内容及要求和备考建议三方面内容展开,以便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更好地把握水平考试的动向。 一、考试内容的设计原则 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全面衡量初中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水平考试。我省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云南省教育厅颁发的《云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及我省现行两套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要求,结合我省各地实际,按照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和考试方式,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 设计主要原则是:导向性、基础性、应用性和层次性。 1.导向性原则:有利于发挥学业水平考试作为教育手段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调动大多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有利于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提高全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 2.基础性原则:落实水平考试的性质,从本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出发,面向全省城乡学生,落实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避免因学生的城乡差异、所使用教材的差异等因素导致的考试差异。 3.应用性原则:试题要体现学生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体现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运用信息技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注重应用情景创设的生动性、时代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答题效率和积极性 4.层次性原则:兼顾不同州市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地区差异,教学内容要求有一定的弹性,考试内容设计在保证基本要求、适当拉开试题的难易层次,控制满分率。 二、考试形式的设计思路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技能性的课程,它重点关注学生实际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应技能技巧的掌握,以及与此相伴随的方法、规律、规则的适应和遵守等。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动手操作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采用网上无纸化考试,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无纸化考试要求考生在计算机中 的考试系统上完成考试内容,由计算机自动评分。考试设计三种类型的题型:选择题、判断题和技能操作题,这三类试题中的选择题、判断题我们可以将其划入客观题的范畴。 1.客观题 客观题是教学评价中的常见题型,适合于实现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为降低考试的难度,选择题只设计单项选择题。我们在设计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客观题时,除更多的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外,还涉及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在题目设计中融入人性化、过程化的因素。 1.周舟正在和他们小组成员讨论“魅力春城”电子报内容规划,你认为下列不应该属于该电子报的内容范畴。
A.春城特色小吃 分析:在电子作品的制作中,作品的规划是提升作品的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本题考察学生在动手制作电子报之前,有没有内容规划的意识,确定电子报“魅力春城”主题后,素材要围绕“春城”来选取,因此正确的答案应该是D。 2.下图是王琳的电子邮箱界面,她想发送电子邮件,应该单击按钮,书写新邮件内容。 分析:本题考察学生电子邮件收发的亲历过程的再现,四个选项通过图示来表达,学生如有发送电子邮件的的操作体验,本题很容易选择正确答案为A。此类型的题目今后将成为客观题中的常态题。 2.技能操作题
技能操作题是信息技术考试中最具特色的题型,考察的要点是:(1) 操作题的操作难度是相对均等的。 三、考试试卷结构的设计思路 根据目前全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状况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设定三类题型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为:单项选择题占30%,判断题占10%,技能操作题占60%。我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模块,根据教学目标指向、教材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时间分配,我们将试卷中各模块内容所占比例做大概的分配: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约占10%,模块二文字处理约占25%,模块三数据处理约占25%,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约占15%,模块五多媒体作品制作约占25%。需要说明的是,每一次考试试卷中各模块的比例会做很小的上下浮动。为便于理解试卷结构,下表是2011年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结构的双向细目表。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教材为依据,紧密结合《考试说明》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提高课堂效率,改变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局面,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和魅力。由于我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现行使用两套教材(云南人民出版社和教育科学出版社),四个版本(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各州市使用教材的不统一给确定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的确定我们是按照选取四个版本的相同内容,同时做了细微的取舍,2011年的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不会超出考试内容和要求的范畴。需要以下两点说明: 1.考试内容以模块按知识结构树的形式呈现,能力要求中三个层次与教学有紧密联系。 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五个模块,每个模块按照知识单元、知识点和要点说明三级目录树形展开,并给出每一知识点三个方面的层次要求,如下表。 这与教材的体例结构不完全一致,要注意要点说明中知识点的程度要求,以便能准确把握考试范围。如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知识单元中知识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能力要求只要求到识记能力中的了解层面,教学中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和计算机工作原理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考试不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只需了解“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能够区分硬件和软件”即可。在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和多媒体作品制作模块中各添加了一个知识点,如下表,目的是唤醒老师在软件教学中要重视两点:一是加工信息的意图要清晰,也就是让学生清楚我要使用软件做什么事,二是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 2.关于“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加工”内容的教学处理四个版本教材内容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加工,图片素材的获取与加工、简单动画的制作和音视频素材的获取与加工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呈现的方式不同,但它们的实用价值吸引了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的兴趣,很多学校的教师都在媒体素材的获取和加工教学中享受其中的乐趣,但同时也考虑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陈旧和课时不足的问题,将此部份加入考试内容,会增加这些学校应考压力,如果彻底放弃素材的获取与加工内容,可能对我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起到不好的导向作用,权衡再三后,我们决定还是将此内容放到《考试说明》中,只设选择题和判断题,不设操作题,在试卷中的比重可根据地区差异控制在0~5分之间,也想利用此内容的题目控制试卷的难度,拉开得分差距。因此,此部份内容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基础,有选择地安排“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加工”的教学内容,今后将对此部份内容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要求做进一步的调整。 五、对备考的建议 1.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考试是为了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质量,因此上好每一节课,夯实基础、提高应用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要时刻牢记的。有了这份付出,学业水平考试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 2.学生应该有信息技术的作业。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技能性的课程,学生光听不做是不行的,学生应该有充足的实践机会,教师应提供一些操作素材给学生,并设计在给定单位时间里完成作业,逐渐提高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学生应考技能操作题就能很坦然。同时,学生有了操作体验,应对客观题才能不茫然。
3. 文章由100学考网转自网络
|
|
来自: 阅读与探究 > 《信息技术(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