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宿不值日?

 明陽书斋 2019-01-31

(承接上文)

当我们把目光从《宿曜经》移向更早期的其它经典,比如《摩登伽经》时,便会发现,所谓的27宿值日,其实是后来才出现的一种“方便法”。

前面说过,吠陀占星学是古印度历法的来源,时至今日吠陀占星在占星学体系里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原本的27宿值日,其实是以天文测算为依据的,即以月亮实际运行所处的白道27宿位置为准;因月亮速度有快慢之分,于是在每个宿当中的停留时间就有长有短,《摩登伽经》对此有详细的记载(说星图品第五)。

同时,所有的吉凶占卜与宗教祭祀应用,都是以“月离某宿”、“月在某宿”的实际天文观测为准(观灾祥品第六、明时分别品第七),并非是人为设定的数字计日方式。

27宿,不是值日是当值

月行轨迹

所以准确地说,不是27宿“值日”的概念,应当是27宿“当值”,即月亮行至某宿时,这一时间段即由该宿当值,即时间与空间的合一。而27宿值日表,只是由《宿曜经》记载所推导出来的一个样式而已,里面列出的各宿值日时间,把数字计日方式与27宿硬性绑定,这与实际月行宿度并不符合,即时间与空间彼此脱节。

《宿曜经》开篇第一品,即提出月行宿度与27宿值日之间存在差异,并列举出所谓的前合(奎娄胃昴毕觜)、并合(参井鬼柳星张翼轸角亢氐房)、隨合(心尾箕斗女虚危室壁)三种类型,但如果用月行宿度去核对,会发现这三种情况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

同时,《宿曜经》当中关于“七曜凌逼某宿”、“七曜值日月合某宿”等内容,皆是以月亮实际运行宿度立论,实际等同于占星的推运法。这也表明,确立本命宿与推运宿都应当以月行宿度为准,倘若以虚星定本命宿,又用实星推运宿,则立论上说不过去。

《宿曜经》章节内容的前后矛盾及所言不符之处,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27宿,不是值日是当值

月球略过地球照片(NASA公布)

宿曜占法本质上是一套完全依据天文测算的系统,它出于天然,并不依附于历法,因为历法是人为设定的,某些部分或多或少会与自然天象脱节,或是加入了某种人文的观点和立场。而占卜仅仅是宿曜占法的一半,另一半则是由天象衍伸的神格化应用,即各种宗教祭祀和修行法门,因此它是连接天、地、神、人四者之间的一套独立系统,其作用与价值远远不止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这些。

古印度27宿从实际天文测算演变成人为设定,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现在已然很难考证,毕竟印度不像咱们中国,文字统一历史记录清晰,但从有关经典的翻译时间来看,《摩登伽经》译于三国时期(约230年),而最早出现27宿“值日”记载的是《大集经·日藏分·星宿品第八》,译于隋朝(582-589年),两者间相差三百五十多年。那么是何种原因,导致源于吠陀占星学的27宿占法,从实星观测变成了虚星指代?

27宿,不是值日是当值

从历史来看,这350年间,中国经历了三国归晋,再到南北朝归隋,中原持续战乱,自然会有一些民众为避战祸而远走边陲。而汉朝就已开通的丝绸之路,自然成为连接中印之间的枢纽,可能有一些通晓中国历法术数之人,在丝绸之路的某处定居,然后通过往来商队,把一部分中国历法术数知识间接传播到了印度。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推论,是因为在当时较为先进的古文明中,只有中国注重虚星指代的思维模式,比如干支,比如卦象等。而印度把实星观测改为虚星指代,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为了便于民间使用,因为天文观测并非寻常百姓可为,所有古代发达文明的天文观测方法,基本掌握在统治者和少数贵族知识分子阶层中,甚至还会严格限制民间研究星象;但同时,民间百姓的日常活动和生产劳作又需要一定的指导,需求导致了供给,所以当中国的虚星指代概念传入印度后,便很可能被在位者借鉴吸收,从而编订出给民间大众使用的一种版本。因其方法简单而固化,很容易被民间接受和传播,而原本真确的方法,因其操作不易难以普及,自然会逐渐被忽略乃至忘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