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收到这样的提问 —— “当我写作时,案例该从哪儿找?” “我看书挺多的,一到写的时候什么都用不上。” …… 点开这篇文章的你,也曾创建过一个自己的公众号或简书,但是因为思路和素材的枯竭,很久没有更新了。 今天为你推荐的这篇文章,是基于《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书,作者从中提炼出了一些如何搜集素材的方法,且非常容易上手,读完之后不妨一起来试一试呀。 我们还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为你整理出了4篇关于优化”笔记整理“与“提高阅读效率”的文章,希望能帮到你。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2017年再版本,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姊妹篇,这本书是由日本作家、记者、新闻撰稿人奥野宣之著,除了讲述如何记录信息之外,第二版新增了知识再生产方法介绍,更加体系化。对于高效记录、收集、整合与应运笔记创新给出了详细的方法步骤。 将收藏的微信文章、 报道转化为自己的素材 互联网让我们能在一瞬间收获上百条信息,但在读懂它们后,为了能对他们进行活动,我们需要将其抽象化记牢,就必须使用眼睛和大脑。 作者提出,在看到任何信息(比如网络上的文章、热点报道等)的时候,不仅要看到读懂,同时还要记录下自己的思考,最好能从各个角度细致观察,去探索它与其他信息的关联。 具体可以从以下4点进行思考——
及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为写而思 就从我本人十年如一日的用这种方法记笔记的经验来看,我敢断言,就算是无意义的想法,也应该先记下来,因为判断笔记本上内容的价值的并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你现在根本不知道会变成怎样的将来的自己!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在刚开始想到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念头很有趣,似乎派的上用场,从而感到跃跃欲试,一旦将所思所想写成文字,便会强烈的感到这些念头并没有很高的价值,热情也逐渐退却”。这样的情况导致很多人写作中断。但是,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拾这种记录的习惯。
这些念头可能为我们以后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素材。比如今天的聚会,看到有不同习惯的人状态不同,你觉得时间是最公平的,你把时间投入到哪里,你就会在哪里有收获。当你记录下来,以后你就可以以此为素材写作。或者你觉得,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我这么写也写不出什么新意,这又如何破解呢? 即便想法没什么实际意义,也要去试着写写看,这些念头可能成为你深入思考的契机。 这时你可以想:
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我们肯定能收获一些想法,甚至改变行动。 将所有素材统一管理 方便随时查看 相信大家都有过将感兴趣、有启发的信息收藏,记录的经历,但使用的时候发现找不到了。不记得放到哪个本或者存储到什么平台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将素材资料统一管理。 笔记本和这个玩具箱如出一辙。只要遵循一元化都规则,纳入笔记本的信息也能够保持“尽管乱七八糟,但都在这里了”的安全感。带着这样的感受寻找笔记本,跟不知道记在什么样的纸上,甚至不知道有没有记过的心境完全不同,这一点任何人都能明白。 一元化就是将所有的资料全部依次放到一个存储器里。比起分类整理,一元化方法非常适合个人记录信息使用,原因有——
闲来无事可以翻看阅览自己的笔记,说不定新的创意和灵感就会被激发。 分类整理VS一元化 书中是将所有信息记录在笔记本上,我们可以选择记录在印象笔记里。印象笔记可以添加链接,图片,还可以把自己思考的内容总结做成标签,方便查找。 #你有什么收集素材的小技巧呢?# 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 ——————————————— 老编辑带你看看师北宸同学的素材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