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孙子兵法》作战篇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作战篇》原文进行解读和义理阐发。让学员了解用兵对国家经济实力的依赖关系,理解慎兵理论和用兵只宜速、不宜久的重要原则。 教学重点: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兵贵胜,不贵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 【原文】 孙子兵法 2、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①千驷②,革车③千乘④,带甲⑤十万,千里馈粮⑥。则内外⑦之费,宾客⑧之用,胶漆⑨之材,车甲⑩之奉,日费千金⑾,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故兵贵胜,不贵久。 【注释】 ①驰车: 轻型战车,即轻车,驾以四马。 ②千驷: 千辆。 四马拉车称驷。 ③革车: 重型战车,即重车。 ④乘(shèng): 辆。 ⑤带甲: 身披甲胄的战士。 ⑥馈粮: 输送粮食。 ⑦内外: 国内国外,指后方与前线。 ⑧宾客: 外交使臣。 ⑨胶漆: 胶与漆,指粘结修理军事装备的材料。 ⑩车甲: 战车和铠甲。 ⑾千金: 泛指开支大。 ⑿钝兵挫锐: 指兵力消耗, 锐气挫伤。 ⒀暴(pù) 师: 陈兵于外, 蒙受风霜雨露。 ⒁兵闻拙速: 战争中只听说有笨拙的速决。 ⒂役不再籍: 兵役不征发两次。 役,兵役;籍,按名籍征役。 ⒃取用于国: 在国内征用粮食。 ⒄因粮于敌: 从敌国取粮。 ⒅近师者贵卖: 近,靠近;师,军队;贵卖, 物价高涨。 ⒆葸秆: ,通“萁”,豆稭;秆为禾秆。 秆皆为牛马的草料。 ⒇车杂而乘之: 即将缴获的战车混杂在自己车阵中乘用。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其一般规律是:要动员轻重战车千百辆和全副武装的十万大军,还要不远千里去远送粮草。这样,里里外外的开支,包括接待诸侯客使所需花销,维修保养各种战具所需胶漆等器材,以及供应补给车甲装备的费用,每天耗资都会有千金之巨。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用兵打仗,若靠旷日持久去取得胜利,那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强攻城邑,又必致兵力大量损耗。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财力匮乏。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损折、财货耗尽,列国诸侯就会乘此危机而发起进攻,到那时,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在军事斗争中,若能速胜,即使拙于智计,吾亦取之;但若使战争旷日持久,则纵巧于指挥,吾宁舍之。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况,是从来就不曾有过的。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之害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之利。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向国人征集,粮秣也不多次转运;向国内征取一次之后,就要从敌人那里求得补给。所以,军队的粮秣供应就充足了。 国家由于用兵而导致贫困的原因有二:一是军队去国远征,去国远征就需远道运输,而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弊于道路而日益贫困。二是靠近驻军,而靠近驻军,就会使军市物价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军中财力枯竭。军中财力枯竭,国家就会急于加重赋役征发。兵力损耗于外,家庭经济也因受破坏而陷于空虚。百姓的财费损耗过半;公家的财费也会因车马疲弊、甲胄矢弩与戟盾矛橹等武器装备的消耗,以及丘牛大车的征用,而损耗过半。 所以,明智的将帅都力求取食于敌。食敌一钟粮食,就相当从本国运输二十钟;消耗敌人一石草料,就相当从本国运输二十石。 部众奋勇杀敌,是由于他们有同仇敌忾之心;勇于夺取敌利,是由于有财货之赏。所以,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首先缴获战车的人,并且换上我军的旗帜,再将所获战车混合编入我军行列,而对所俘敌众,要妥于收养,不要杀害他们。这就是所谓既战胜了敌人而又增强了自己的力量。 所以,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要旷日持久。 深谙用兵之道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解读】 本篇是继《始计篇》计“五事”,特别是从“道”的战略高度揭示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条件后,进而从用兵对国家经济实力的依赖关系,阐明用兵只宜“速”、不宜“久”的重要原则。《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通过“庙算”的“五事七计”,瞅瞅有没有胜算。胜算在握了,觉得仗可以打再继续采取行动。还得接着算,接着要算粮草,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预算战争的消耗。所以,作战篇是关于战争预算的。本篇从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着重论述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战速决的进攻战略,并提出了“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等作战指导原则。 全篇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 1、指出战争依赖于经济:本篇以10万部队出征为例,从武器装备等后勤供应方面进行概算,部队出动之前,每天要耗费千金。用兵打仗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而在用兵前必须从军队(数量)、武器、车马、粮食、资财等方面作好充分准备,不可以轻易用兵。随着时代的演进,战争费用愈来愈高,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四倍。到了越战,战费已高达千亿美元左右,以美国雄厚的国力,也难以承受。 2、指出用兵出征既有能拓展疆土或保卫领土的有利的一面,又有丁壮伤亡、财力消耗的有害的一面。故而用兵的重要原则之一便是只宜速战,不可旷日持久。即便是机谋稍差,也应速战速决。决不可依仗机谋高超而持久用兵,以致招来“钝兵挫锐,屈力殚货”“诸侯乘其弊而起”的后患。强调只有深刻了解用兵之害的人才能真正了解用兵之利。 3、提出在进攻作战中速胜不宜久拖的指导方针:孙子从“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这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出发,着重阐述了在进攻作战中速战速决的主张。战争由于其概然性和不确实性的程度较大,因此,总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冒险性,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孙子主张实行速战速决的指导方针,意义重大。 4、提出了以战养战的战略方针:为了解决战争需要和后方补给困难的矛盾,为了减少财政开支和人民负担,孙子主张“取用于国,因粮于敌”。以战养战的战略方针。进而提出:不仅要重视从敌国补充粮草,还要重视从敌军中补充武器和兵员。其办法,一是用物资奖励的方法激励士兵奋勇夺取敌军战车,用以武装自已;二是实行优待俘虏政策,使自已的兵员不断得到补充。这样便可以越战越胜,越胜越强。 5、指出凡是善于用兵的人总是注意两点:一是从战略上讲,不使用兵时间持续很长,“兵贵胜,不贵久”。要“役不再籍,粮不三载”,以免造成国家财力枯竭、民不聊生的局面;二是从策略上讲,重视从敌国补充粮食供给,经“因粮于敌”,以大大节省本国经济实力的消耗。深谙用兵之道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春秋时期,诸侯蜂起,相互间攻伐砍杀,连年征战不断。每发动一场战争,从招募士兵、操练军队、调集物资、组织运输,到行军布阵、攻城掠地、血肉相搏,直至尸横遍野,战争结束。对交战双方来说,无论胜负,还是媾和,都要耗尽大量人财物力,以致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因此,如何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胜利,成了军事家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作战篇》从战争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依赖关系出发,着重论述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并提出“因粮于敌”等原则,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孙武指出,凡兴兵打仗,除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千里运粮之外,还要部署各种武器装备、器材物资的供给,伤亡人员的补充,提供外交使节的往来费用,以及前方后方各项与战争有关的开支等。所有这一切,糜费巨大,以“日费千金”来形容并不为过。这样,才能保证十万大军顺利远征。 用这样庞大的军队去作战,当然要求速战速决,尽早取得胜利。旷日持久地拖延战争,只能带来一连串的弊端,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削弱,国家财政府库空虚。一旦有其他诸侯趁此鹬蚌相争之机出兵,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使有高明才智之人,也难挽回危局。故只听说用兵打仗宁可笨拙也要迅速获胜的道理,而从未闻有光顾显示技巧久拖下去的。拖延战争决不会使一个国家获得利益。所以,若不深知其中害处之人,肯定不懂得打仗务求速胜的种种好处。 善于用兵的将帅要有“慎战”和“胜战”的军事指导思想,同时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中遵守这样一条军事原则,亦即不是一味地从本国征调军队,也不能过多地从国内千里迢迢地调运粮草,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在敌国解决粮草和兵员补充问题,“因粮于敌”,“务食于敌”。以战养战,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本国人民的税赋。 针对农耕时代的战争环境,兵圣孙武指出:会打仗的人,不二次征兵,不三次运粮,在国内取完装备后,粮食饲料在敌国补充。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贫困的,就是由于军队远征,运输不便,致使百姓贫困,国家财政枯竭。战场上军力耗尽,国内便家家空虚。所以,明智的将领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消耗敌国的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食用敌国的一石草料,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励部队的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依靠财货奖赏。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将车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于战俘,要优待和使用他们,这也就是所谓的战胜敌人,但同时也增强自己。因此,用兵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 在这里孙子阐述了他的军事思想:第一,打仗宜速战速决;第二,战争中避害趋利;第三,因粮于敌,以战养战;第四,落实奖赏激励机制。 一、速战速决。 打仗打的是金钱,打的就是消耗。“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纵观一战、二战以来,参战的各国家,军费开支都达到了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所以用兵一定要速战速决,如果旷日持久地打下去,后果会很严重的。即便某个国家历经千辛万苦赢得了艰苦卓绝的战争,但是自己也是千疮百孔,民生凋零 许多本身很有实力的企业,由于长期的低价竞争,而损失了大量的利润,经营管理出现了问题,导致最后一蹶不振,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所以,企业的运营,或者一些商业行为,一定要讲究效率,抓紧时间。 在经济学里面,时间也是归在成本当中,有个专有名词叫做时间成本,一是专门用来衡量企业由于时间的消耗而造成的费用,二是专门用来衡量企业在等待时间内而造成的市场机会的流失,属于企业运作而造成的消耗之一。决策行动拖得时间越久,相应的管理费用就会增加,而时间成本也会增加。这还只是一种显性的消耗,而隐性的消耗是可能由于拖延时间,贻误战机,失去了先发制人的机会,进而失去了市场,导致资金的流失等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后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各种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先进企业都不遗余力的研发各种新产品,谁先研发成功,投入市场,满足顾客的需求,谁就能控制市场,拥有主动权。所以,在企业决策阶段,决策者获得一手情报一定要快且准,做决定时一定要英明果断;在产品研发阶段,资金投入一定要及时且到位,不可以因为资金而中断研发;在产品投入市场时,一定要将产品快速投放且精准。 战争中,兵贵神速,商战中,同样也贵神速。因此,速度,是决定企业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速度其实有三个含义:一是效率,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率,就一定要提升各个部门的办事效率;二是反应,一定要跟得上市场,不要这边面包都供大于求了,你才想起来要去卖面包;三是周转,一定注意自己的产品能否快速变现,还有自己的资金是否能周转的开,不要让自己的资金大部分处于呆滞状态。 时间就是金钱。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商战同样也是,如股市行情瞬息万变,谈笑间,数百万数千万就可能灰飞烟灭,也可能一瞬间就赚得盆满钵满。因此,在速度的掌控上花一些功夫,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避害趋利。 作为一个普通人,觉得先趋利再避害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一名军事指挥,或者一名商人,则要考虑先避害再趋利。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作为一名军事指挥人员,必须要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就要提前考虑到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如果失败了应该怎样撤退?对战局有什么样的影响?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会打胜仗,即便你觉得这场仗我十拿九稳,赢定了,你也一定要提前制定好撤退计划,预留好退路。 企业经营和打仗也是一样的,所以李嘉诚就说过,做任何事情要先考虑失败。经营应该还更难一点。因为一大堆人在这个行业,敌友难辨,其次,你可能赚钱,也可能赔钱,还有可能不赚不赔悬在那里。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的,因此要首先考虑避害,计划好退路。避害以后,再去趋利,因为利今天没赚到,明天可以再去试着赚,但是如果没有合理避害,可能会变得一无所有,弄个血本无归。投资,讲究的就是止损,其实也就是避害,如果亏了,最起码还能有重头再来的本钱和希望。 如今有许多人,目光短浅,见了眼前有利可图,就不顾一切去争去抢,丝毫没有一点避害意识,最后闹得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因为大部分人有赌徒心理,抱有侥幸心理。但是如果你输完了本钱,就难以为继了。所以,避害一定要在趋利前面,先避害,再趋利。 三、以战养战。 战争耗费巨大,后勤保障极为重要。兵圣孙子指出:要“因粮于敌”。部队在前方打仗,后方要派人给送粮食,送粮食的人一去一回路上也要吃很多粮食,而且路途太遥远了的,时间太久了,成本太高了。在我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总是能欺负农耕民族。因为他们打仗的成本低,打仗从不要后勤,马背上带的有东西,而且打到哪里,就吃那里人的东西,一点也不跟你客气。二战时期,日本侵略中国首先拿下东北,因为那里有粮草,是个粮仓。这样子既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又能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对当时的中国造成双重打击。 经营过程也是如此,利用对手的资源来弥补打败对方所付出的成本,可以大大降低竞争综合成本。比较典型的就是杠杆收购,我收购你,还用你的东西做抵押。另一方面,取对手之优,为我所用,最终超过并战胜他,这也是竞争中能确保战胜对手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加入WTO以后,许许多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各个行业进行投资。这是一个很好的将“因粮于敌”的军事法则运用到经济活动的时候,学习他们的技术,吸取他们的经验,挽留他们的人才,再建立起自己的企业。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你学习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占领了市场资源,这是一种产业的损失。 从许多大型企业的投资动向来看,基本上都是是本着“因粮于敌”的原则来做的。在一些有着很大潜力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用当地的低成本生产资料,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大量的可取得原材料来建厂,比如很多公司将自己的加工厂建立在越南,印度等地区。从国家层面看的话,我们国家现在对一些不发达国家输出一些技术,人才,来投资当地的一些建设,并且在建设好以后,可以使用一定的年限。 而在商业当中的“因粮于敌”又不简单的同于军事上的,毕竟商业竞争中对手是不会那么简单的让你去“因粮于他”的,绝大部分情况是采取的互惠共赢的交易。所以当使用这个原则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的去从中获取你想要的利益,但是也一定要明白对方所需要的利益。 四、激励机制。 古代战场上击鼓进兵,击鼓就是鼓舞士气。打仗前的政治工作,就是激励与诱导,让士兵勇敢杀人敌。这是因为有两种感情,让人们可以暂时不怕死亡,一是愤怒,当看着自己的兄弟姐妹倒在面前,你就会怒气冲天,什么也不顾了;二是贪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搞经营的,这两点,其实也是很重要的,只要善加利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是,激怒,换成激将,有时候工作中,你故意激将一下手下有些懈怠的人,反而会引起他们的争强好胜心,会对自己的工作,重新燃起热情,只是需要注意激将的分寸;其次,是奖赏,大家工作,都是为了拿工资,拼命地工作,都是为了拿高工资。 古语说“财散人聚,财聚人散”,可是还有许多老板仍然不明白,或者克服不过自己的小气。勤奋可以生财,聪明可以致富,而只有格局方可致大成。宋太祖赵匡胤攻打成都时曾经说过:“打下来的土地归我,仓库里的金银绸缎都归将士。”赵匡胤有这个魄力,所以他做皇帝。而现代社会,企业成功与否,这就需要看这个老板的魄力,还有他创建的公司激励机制如何。 孙子曰:“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厉害的将帅会爱惜手下的士兵,会考虑国家的安危。同样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会考虑着手下的员工的生活,会考虑着自己公司的未来发展,因为他所做的每一个举动,都关乎着整个公司的命运,所以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 “速战速决”,会 “避害趋利”,会“以战养战”,也会有“激励措施”。 纵观《作战篇》的思想脉络,是在“慎战”和“庙算”有胜算的前提下进行战争的人、财、物的预算。孙子总结长期以来的战争经验,提出速胜的军事思想,这在许多场合下是合理的。一方面可以减少战争中人、财、物力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可防止“诸侯乘其弊而起”。但今天我们在阅读《孙子兵法·作战篇》时,对“速胜论”要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运用。如果将“速胜论”作为普遍的永恒不变的军事思想或原则来看待,是不妥的。如弱小民族在反对强敌入侵时就不适用,还须仔细把握速胜与持久的辩证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