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伟alexa是什么 “陈以兵回来了。”十天前,61岁的陈以兵刚进村,消息就迅速传遍整个曲远河店村。 在新西兰因弗卡吉尔市务工三年,再次回到家中,陈以兵感受到了巨大的温暖。村前村后的人们扶老携幼前来看他。“新西兰冷不冷?”“新西兰人和中国人长得一样吗?”村里的老人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还是回家好” 1月28日,陈以兵在家门前支起了火盆,与村里的老人们寒暄着。因弗卡吉尔市正值夏季,日常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两地的温差让陈以兵有些不适应。 “冷是冷了点,但还是回家好。”陈以兵说。 陈以兵有四个女儿,老大在武汉,老二跟随马来西亚籍女婿移民新西兰,老三嫁在襄阳,老四也在新西兰留学。 三年前,二女儿的第三个孩子出生,陈以兵带着老伴一起去了新西兰。说是务工,其实是帮女儿带孩子,顺便在女儿开的超市里帮忙。 1月29日,陈以兵一大早就从青曲镇来到十堰城区,距离过年只有几天,几个女儿马上就要带着孙子们回家过年,他得置办些年货。 从青曲镇到十堰,高速路只要半个小时,但陈以兵没有选择走高速。他特意绕道郧阳区主城区,他想看看家乡这几年的变化。 在国外的时候,陈以兵几乎每天都要关注国内新闻,他知道中国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尤其在十堰这样相对偏远的城市,城乡变化日新月异。 在郧阳汉江大桥桥头,陈以兵忍不住停下了车,江水平静辽阔。南水北调中线核心工程通水后,江面抬升,汉江两岸越发秀美。 陈以兵是南水北调内安移民,老家原本在青曲镇郑家河村,2010年,一家人搬迁至距离集镇不远的曲远河店村。 家乡的变化让他心生无限感慨,“新西兰是发达国家,人居环境优美,民众素质高。那里的人们很少有等级观念,只是不待见素质低的人。”陈以兵说,他在新西兰的三年中,几乎没听到人们讲粗鲁的话,做不文明的事。唯一一次,一个印度人在加油站加了油,不给钱就跑了,让他印象深刻。 陈以兵觉得,身在异国,就应当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国民形象示人。听说十堰在文明交通中要求,车辆必须在斑马线礼让行人,城市和乡村也配备起越来越多的垃圾箱。这让陈以兵颇为激动,他说,在新西兰,这些早已是国民的习惯。 有一次,他正在超市忙碌,一个新西兰人前来购物,在门口,那人看到垃圾桶旁掉落了一张废纸,顺手就弯下腰把废纸捡进了垃圾桶。“十堰人虽说刚开始做这些事,但终归是在进步,让人看得到希望,看得到美好的未来。” “家乡正越来越好” 在佰昌农产品交易中心,陈以兵一下子买了几箱水果。“一家十几口人,光小孩就八九个,过年了,该买的水果零食要办齐全。” 从新西兰回来时,陈以兵带了一箱车厘子和一箱猕猴桃,结果在安检时被拦下了,这让他有些遗憾,本来想给孩子们尝尝国外的水果。 讲起家乡的变化,陈以兵感受最深的是十堰的交通。三年前,从十堰坐车到武汉,再从武汉转机至新西兰的奥克兰,一路上花了20多个小时。这次回来,十堰的机场已经通航,高速路四通八达,建设中的高铁也即将投入运营。“道路越来越宽阔,心里也越来越敞亮。” 买完年货,转回去的时候,陈以兵特意到郧阳区香菇小镇看了看。他的两个老邻居在上个月住进了那里。陈以兵知道,那里聚集着来自郧阳区18个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国家消除贫困的步伐越来越有力度了,搬出贫困山区,住进免费的新房,又有香菇产业做支撑。”陈以兵相信,他的老邻居在这里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陈以兵高中文化,在新西兰,他深刻感受到了文化水平的重要性。“没有文化,不会讲英语,几乎寸步难行。”他说。大多数时候,他都在超市做些简单的活,别人买东西都是自己拿货,自己算账。 闲暇的时间里,陈以兵会跟因弗卡吉尔的一些华人唠唠家常。这样的生活让陈以兵时常生出孤独感来,他想念老家人围坐在火炉边扯闲篇的日子。 陈以兵的老家陈家河村还有几十亩桔子林,新年过后,他打算留在村里,经营好桔子林,再打些零工。这次回来,陈以兵不打算再去新西兰,“国外纵有千般好,也不是自己的家。”他打算在老家安度晚年,忙时种种菜园,闲时打点零工,国家政策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令他感到满足。 陈以兵家所在的安置区背后,是青曲镇养老院,那里安置着各个村庄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在国外待久了,回来看到什么都忍不住跟人家对比一下。”陈以兵说,就拿养老院来说,在国外,几乎每个老人都配有专人服侍,人们老有所依已经成为常态。 陈以兵希望未来的中国,也能看到越来越完善的养老机构,让他这样的老年人可以安度晚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