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乾隆皇帝的《是一是二图》。 乾隆凝视画中的自己,音容举止,竟然相同,两个乾隆皇帝的形象,出现在同一画面的不同空间,动静虚实,饱含哲意。乾隆亲自题诗: “是一是二,不即不离。 儒可墨可,何虑何思。“
大道都有契合之处! 思 刘氏头针 维 2018.12 刘氏头针,头上的小人,就是“是一是二,不即不离”的意境。透过刘氏头针,我们可以与自己同框,如同乾隆一样,与自己对望。
2018,12月,刘伟老师的收官之课——“刘氏头针”纽约精品小班课上,“刘氏头针”所引起的震撼,临床上带来的惊喜,至今仍为各位同学津津乐道。 纽约班的陈美莺同学,特别写下了这段心路历程,也代表了全班同学的心声: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临床上,每当我们遇到疑难杂症,总是有些措手不及。此时希望自己的医术能够再高明一些,面对各种疑难杂症可以更从容淡定和有效。 从医十余年,见病证越多,发现自己的所学越不足。有时候自己甚至会觉得惶恐。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觉? 仔细想来,我们的中医思维在国内的大环境下,在逐渐变得支离破碎,而真正的那些中医大家,不但是对中医经典了如指掌,更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 一招一式容易模仿,但精髓却不是这么容易领悟。学习中医的慢慢长路上,我们都希望能遇到名师,给予指点。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偶遇刘伟老师的一次网络群里的公益演讲,当谈到学习针灸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的回答是“心底的纯净与热爱”。 那一刻, 引起了我的好奇,能够如此的形容对中医的学习,那应该对中医确实是有独到的见解。 如果说温哥华的课对我而言只是一个餐前小点,那么纽约的一期课就是一顿圣诞大餐。 针行随古意,法出有神机。 短短三天的课,老师深入浅出地介绍刘氏头针原理,再从如何治形到调神,到最后的定位与应用,随时可以信手拈来给大家举例详细解说。接着又教授刘氏独特的风筝针法,任四督五针法,颈肩常见部位的针刺技术的临床应用,配合最后一天的实操,让人时刻处在亢奋的学习状态。当我成功的在老师的指导下,扎了人迎三针,那种油然而生的喜悦和成就感,是不可言喻的。 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回来后,在诊所实践中把握所有的机会去应用所学的理论。虽然显得有点笨拙,但是心中多了底气。 就像那放风筝手法,强调医患之间的互动,感应,也有患者与针感的感应,而这些都需要自己的细细用心体会。 归根结底,一起来吧,努力成为一个有情怀,高技艺的中医师,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翱翔! 陈美莺同学分享的病案 to 2018 患者刚坐长途飞机从国内回来,右侧腰部酸痛。我在头上对应的位置找点,直接下了一针,雀啄法。
同时轻揉右侧腰肌,体会放风筝,可以感觉肌肉松软很多。再问患者痛感怎样,他说已经没什么痛感了。患者当场感慨好神奇,头部居然有跟身体对应的点,而且效果这么好。(要是以前,一般都会是推拿+局部针灸+TDP,现在这样让病人可以少受苦) 另一小案例:腹部关元小碗针法,患者立刻觉得下腹部温热,再加上中脘和天枢,留针期间病人反应一直有温热感在小腹到双髋大腿上段。
感恩刘老师的倾力教导。期待每天有不同病人,这样可以尝试老师的不同针法。期待下一次的课程。 自我完善是一个过程。如添加在泥土里的肥料,最后开出的那朵花,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适当的时候,遇上了最好的老师:刘伟老师!然后,就有了更精彩的自己。
谢谢陈美莺同学,代表我们纽约班的感言,的确讲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 我们相约加州刘伟老师课堂再当同学,听刘伟老师讲五腧穴的运用! |
|
来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