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奕訢是鬼子六,他做皇帝,也做不成康熙,更成不了中國的彼得大帝

 白力士 2019-01-31

道光末年,儲位的爭奪在四皇子奕詝和六皇子奕訢之間展開。

道光皇帝

說起來,道光帝也不是糊塗蟲。早在乾隆年間,只有十歲的他跟隨祖父乾隆皇帝打獵,斬獲了一頭鹿,乾隆帝大喜,賜黃馬褂、花翎。到了嘉慶十八年,天理教徒內外勾結攻進紫禁城,作為皇子他的臨危不亂,指揮得當,尤其是親自以鳥槍擊斃兩賊,可謂亮眼。

可惜當了皇帝就差勁了。尤其是鴉片戰爭失敗以後,道光皇帝完全可以用混吃等死來形容。

到了道光帝晚年,有資格爭奪儲位的兩個兒子當中,相比於四皇子奕詝,應該說六皇子奕訢更像年輕時候的道光帝。——後來的咸豐帝的智識才具都不如奕訢,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也都差得遠。奕訢身體很好,頭腦聰明,書文不錯,武功也好。可惜的是,能力強並不代表運氣好。因為在爭儲的過程中,他的策略出現了問題,最終與皇帝寶座擦肩而過。

咸豐皇帝

咸豐帝死後,身為恭親王的奕訢,在晚清的政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為在當時晚清的皇族成員當中,奕訢的表現最為出色,遠遠勝過咸豐皇帝。於是,人們不禁產生一種遐想,如果當初道光皇帝選擇的不是咸豐,而是在各個方面都比咸豐傑出的恭親王奕訢為帝,在晚清中國遭受的種種災難,會不會少很多。甚至有沒有一種可能,中國走上一條類似於當時日本的道路。

恭親王奕訢

很遺憾,就算奕訢真的能當成皇帝,無論如何也不能成為大清帝國第二個康熙,更不可能成為中國的彼得大帝。

應該說咸豐初年大清朝的狀況,康熙年間真的有幾分相似。事實上康熙朝發生三藩之亂後的狀況,和咸豐朝太平天國爆發以後的情況如出一轍。具體表現就是要麼對突發事件估計不足(如三藩之亂)或者完全沒有預料(如太平天國),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失去大片國土,一時間危機四伏。

三藩之亂:

三藩叛亂後控制影響的最大區域

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控制的主要區域

事實上,縱觀咸豐帝在位期間的表現,在處理內部事務上,完全可以用可圈可點來形容。

比如說整頓吏治。他即位之後立即對於軍機處進行了調整,撤換掉道光朝的軍機大臣穆彰阿,責令簽訂中英《南京條約》的主和派官員耆英自盡。起用以肅順為首改革派官員,對之前的政治局面實行整頓。嚴厲打擊貪污腐敗,嚴懲瀆職失職,整肅官場政風。尤其是以鐵腕手段,果斷處理了咸豐八年發生的科場舞弊案,協辦大學士(從一品)、軍機大臣蒙古正藍旗人柏葰被押到菜市口砍了腦袋。使得清王朝此後幾十年間官場風氣,特別是自乾隆後期越演越烈的貪腐風氣有了很大改觀。

道光帝死前一個月就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在不長的時間裡,太平軍先後攻取了漢陽、岳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威脅清朝中部腹地,並定都南京。尤其是太平軍的北伐部隊從揚州出發,經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一度逼近北京。加上活躍在長江以北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的農民起義軍——捻軍,應該說是給了咸豐帝當頭一棒。

曾國藩

咸豐帝對起義的態度很明朗,就是堅決鎮壓。面對著八旗鐵騎、綠營兵勇一敗塗地,無力抵擋農民軍的局面,大膽起用漢族官員,責令包括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40餘個漢族團練大臣組織勇營來對付農民起義軍。依靠他們的湘軍、淮軍改變了形勢,抑制住並最終打敗了太平天國。這些漢族官員後來在地方上大辦洋務,深刻改變了中國。

令咸豐崩潰的是,他的老爸爸道光皇帝不但給他留了個爛攤子,更是一個窮家底。在可憐的道光終於從皇帝的這個吃盡了苦、受盡了累、遭盡了罪的職業解脫出來的時候,大清的國庫只剩下區區的不足200萬兩銀子。到了咸豐三年,戶部存銀只有20多萬兩,兩個月的兵餉都發不出來了。

國庫充盈

咸豐帝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最先想到的就是變賣家當。也就是老百姓說得砸鍋賣鐵。他把皇宮內的大量銀子都划進了國庫,等於拿出了自己的小金庫。還把宮內的金塔也全部熔了換成錢;後來又開捐例,賣官鬻爵,鑄大錢,發行官票和錢票;然後又推行「厘金制度」。不管怎麼說,總算籌到了足夠的軍費。

火燒圓明園

什麼叫內憂外患。太平天國的事兒還看不到平息的苗頭,英法兩國又開始染指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面對著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咸豐帝進退失據、戰和不定。最終在北京陷落前夕,以「木蘭秋獮」為名自圓明園倉皇逃亡熱河避暑山莊,並最終死在那裡。

從處理國內事務的表現來看,咸豐帝還是合格的。甚至有人說咸豐帝的資質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他重用漢臣,嚴懲貪污腐敗,改革力度超過了嘉慶、道光兩代君主。

事實上,是咸豐帝掛了以後,清王朝挺過這一系列的打擊之後,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中國逐漸開始了解世界,大清朝終於度過了乾隆晚年以來的統治危機,迎來了一場迴光返照的「同光中興」。

可以說,可憐的咸豐帝趕上了最差的時代。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剛爆發一個月,他爹就甩給他了,他趕上了;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這種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這全新的狀況,朝廷上下全面懵逼,讓他迎頭撞上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其實已經走到盡頭,完全落後了那個時代,也讓他碰上了,他駕馭的大清帝國又是一條已經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瘡百孔的破船。

假如當初道光皇帝選擇才具遠超咸豐帝的奕訢做接班人,會是怎麼樣呢?

咸豐帝飽受詬病的就是他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表現。事實上他曾令人對俄示好,對美設法羈縻,對法進行勸誘,對英國則嚴詞質問。這種策略也不算不高明,問題是西方列強並不買帳。在戰爭中,咸豐帝貽誤戰機不假。問題是,在當時的大壞境下,換做誰指揮,也不可能打贏那場戰爭。奕訢做皇帝,也打不贏的。

至於在北京陷落之前火速逃離,在戰略上也沒有問題。從軍事上說,主張咸豐帝死守北京才是愚蠢的。從歷史上看,北宋徽欽二宗被擄之後,趙構一逃再逃,甚至不惜坐船跑到海上喝鹹水,才保住了大宋的半壁江山。明英宗被人忽悠地自己跑到了前線,結果不但自己被俘虜,差一點就國破家亡。

咸豐帝的問題就出在,當國家處在內外交困,走投無路,許多有識之士都在高唱「敢問路在何方」的時候。他這個領路人,不但沒有振作起來。反而走向逃避現實,縱情享樂,沉湎酒色之中。在這期間,更因為寵愛慈禧,讓慈禧代為處理一些政務。使慈禧初步了解了朝政運作,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能力。為以後政變奪權打下了基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