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读者在后台问:有什么书,是你百读不厌的? 我几乎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当然是《红楼梦》呀! 第一次知道《红楼梦》,是从电视里看刘姥姥耍宝。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笑得肚子都疼了。 上学后,老师讲它如何了不起,位列四大名著之首。 而我跟同学们,就:“黛玉、宝钗你更喜欢谁?”聊得不亦乐乎。 那时,我更爱黛玉的真性情,觉得宝钗处处笼络人心,害得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 后来,无意中听见一位长者的解读,倒渐渐爱上了宝钗。 她的善良,在于力所能及:她会偷偷给脸皮薄的黛玉送燕窝,会在湘云没钱请客的时候慷慨解囊,会主动收留被虐待的香菱...... 她的智慧,在于客观清醒:丫鬟金钏被王夫人叱责后投井自尽,她为了安慰王夫人,说:“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失了脚掉下去的……” 其实,我们的性格里,同时存在薛宝钗的圆融和林黛玉的不妥协。 “内在有自己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和相处,能在两者间平衡,才是大智慧。” 后来,他还解读了很多“坏人物”,无一不刷新认知。 比如呆霸王”薛蟠,强抢民女、打死人家未婚夫,大家都恨他。可他终归也是个可怜人,从小娇生惯养,做任何出格的事儿,家长只知用权势摆平。说到底,是个“被惯坏的富二代”。 泼辣狠毒的管家婆王熙凤,倒是刘姥姥的贵人。送20两银子帮一家人度过难关,还依刘姥姥的意思给女儿取名“巧姐”,丝毫不嫌弃; 就连街上的小混混倪二,都懂得仁义之道。会在贾芸流落街头、吃不饱饭时,主动借钱给贾芸,还不打欠条,十分仗义。 原来,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啊。 在他的解读下,我才真正看到人性之复杂,不断地照见自己、了解别人。 往后生活中的种种是非对错,看不清的人情世故,也发自内心地理解了。 从满清贵族,到一穷二白 这个男人说:“红楼梦,是我自己的故事” 听完《红楼梦》后,我忍不住搜索了这位长者的资料,竟欲罢不能。 原来,林青霞把他称为唯一偶像,每个周末从香港飞到台湾听他讲红楼。 他每开一场讲堂都座无虚席——上至豪门阔太企业金领,下至卖菜小贩服刑犯人,都赶来听他一席话。 一度,整个台湾都为他痴狂。 他就是蒋勋——当今中国红楼梦的第一摆渡人。 而红楼梦,是蒋勋自己的故事。 蒋勋之母是清末正白旗贵族,家道中落,举家逃亡到台湾。原来的富贵人家,为了“活命”而四处奔波,转瞬身无分文。 家业衰败后,父亲对蒋勋极其严苛。小蒋勋一次去偷挖番薯,结果被老农民骂到口干舌燥,回来父亲就罚他跪下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可他偏偏捧起一本《红楼梦》来读,猛然吓了一大跳。他发现曹雪芹也是正白旗贵族,14岁就被抄家,像极了他的身世。 从那以后,顽石一般的蒋勋,发了疯似地读着红楼梦。 唯独在红楼之中,他孤独的心才有地方安放。 长大后,蒋勋写的小说得了台湾省比赛第一名;电台节目获得了1988金钟奖;书籍写了70多本。对红楼梦的解读也爆红网络,受到上亿人追捧。 他成了华人圈家喻户晓的文化教父。 然而看透过红楼家族的兴衰,蒋勋比普通人更舍得。 他舍得放下功名:曾被邀请担任台北文化局局长,却断然拒绝,只因想做简单的自己。 他舍得抛弃利禄:可以仅仅因为看到一名学生在草地上读诗,心向往之,就立刻辞去做了7年的美术系主任。 就像贾宝玉一样,蒋勋“渴望摆脱大人加在他身上的虚假价值”,活出真正的自己。 一次他出行,地铁上人贴人,充斥着浓浓汗臭。 蒋勋心里正难受,又一想: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来共枕眠。这些人都是几百年才遇到的人,那就更舍不得错过了,立刻饶有兴趣地观察这些有缘人。 一次他讲课,有位女生不听讲,只顾在教室里哭。 蒋勋想要劝阻,却突然想到:她是不是跟林黛玉一样,是来还眼泪的?于是温柔地由她去了。 《人物周刊》这么描写他的一天: 每天黎明即起,打坐、抄经,“仿佛七八十岁的老僧”;9点钟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时他是温厚的中年人; 晚上,学生常常带他去年轻人的夜店和欢场,他在那里看到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浪掷的青春,宛如青葱少年。 “如果没有万丈红尘的诱惑,一清如水就是假相。” 正因看透了《红楼梦》的镜花水月,所以,他发自内心地包容与理解万事万物,把每一种活法都体验极致。 用30年时间,琢磨一个经典 贵妇白领、卖菜小贩,都被他的声音“俘虏” 为什么蒋勋解读的红楼梦,会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风靡,让人听了10遍,20遍,乃至30遍都不过瘾? ![]() 闫妮说蒋勋“诗里闻歌,字里醉情”。 林依晨说:“因为他,我才不断地看到我自己。” 就连林青霞——这个被导演徐克称为“五十年才出一个的美人”,每周必从香港飞到台湾听他讲红楼。 当时林青霞正处于人生低谷,夜夜失眠,她说: “蒋勋的声音是我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 蒋勋却很淡然:“我不想把文学、艺术弄得那么伟大,只希望给你一个慰藉的时刻。” 谈到宝玉对黛玉的爱,他说当情到深处: “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关心,到最后只有’平安’二字。” 谈到贾环的痛苦,说是因为他一直和宝玉比高下,没有发掘自己独有的特点: “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特色,找到自己一个别人无法取代的长处。” 谈到妙玉的不近人情,说那是一种防卫的硬壳: “妙玉家道中落,心中积压着不可说的苦闷,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这样孤芳自赏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难有朋友。 但她的孤芳自赏是一种怕受伤的保护,像最柔软的蛤蜊,往往需要最坚硬的外壳来防卫。” ![]() 不仅是明星和企业家爱听他讲红楼,就连菜贩子也坐满了他的一个班。 在课上,蒋勋说红楼里让他最震惊的就是晴雯之死。晴雯临死时,话都说不出来,为了表达爱意,她和宝玉交换了内衣。 结课后,菜贩子模仿晴雯对宝玉做的,送蒋勋一条红内裤,用最私密的衣物表达对他的感激。 ![]() 蒋勋说:“曹雪芹了不得,他能看见所有的人。” 十点君想说的是:蒋勋了不得,他能通过红楼梦治愈所有人。 过了20岁以后, 中国人不读红楼真的太可惜了 世人都说红楼好,但大多数人在《红楼梦》面前都望而却步:
20 岁以前,你读不读红楼,可能是运气所限。 可是到了30、40、50岁,你读不读红楼,懂不懂红楼梦中人,是自己能够决定的。 现在,十点课堂联合蜻蜓FM,为你带来蒋勋半个世纪以来、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凝聚而成的《听蒋勋讲红楼梦》。 听蒋勋首次畅谈120个章回 已更新完毕,支持永久回听 每天15分钟,听蒋勋解读不一样的红楼梦 洞察中国人性,治愈你我人心 仅需99元! 即可订阅课程▼ 你想要知道的人情世故,都在这里 要读懂中国人的人性,红楼梦是首选。 蒋勋把大观园比作“青春王国”,“大企业”和“复杂黑暗的小社会”,你能在其中见到你的上司,你的同行,你的孩子,你的家人。 宝黛钗的爱情纠葛,薛姨妈王夫人的教育心法,宝钗熙凤的绝高情商……每一段关系都藏着你生活和成长必须了解的事情。 读懂它,你的生活会顺利得多,通达得多。 ![]() 揭秘红楼120回心得,这是第一次 从前蒋勋只讲过红楼梦的前80回,而在后40回内,红楼男女的命运一一都有了定数。
蒋勋却站在“最人性”的视角,为你讲述每一个人物的结局,反思是怎样的性情,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 万籁俱寂中,享受声音与文学之美 林青霞称蒋勋说红楼为半粒安眠药,是因为他的声音抑扬顿挫、淳厚有力,又富有磁性,如魔音入耳,听完难以自拔。 大多时候,“听”比“看”更能传递文学的美感。 每天上下班、做家务、吃饭、临睡前抽出一点点时间,走进蒋勋的声音,一起在红楼的世界里温暖相拥。 ![]() 世界上很少有一本书,可以像《红楼梦》这样,事无巨细地展现,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与幽微心理。 这一次,跟大师蒋勋一起走进红楼,这是你读懂中国人性,参透自我命运的最好机会。 听蒋勋首次畅谈120个章回 洞察中国人性,治愈你我人心 仅需99元! 点击下方图片,下载十点读书APP ![]() |
|
来自: 雅博学苑 >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