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相声,还有个名儿,叫“春口”,为什么叫“春口”呢?早年间,在江湖艺人中有一句常提的话,叫做“万象归春”。“象”和“春”都是生意人的术语。“象”指的是“样儿”(也就是数量),比如唱戏的、变戏法的、唱小曲儿的、练把式的……有多少样儿就叫有多少“象”。江湖中的生意是无数的,所以就以“万象”来统称一切。生意人把乐儿称作“春”,每行生意都离不开插科打诨、逗笑取乐儿,所以有“万象归春”之说。现在呢,这个词儿演绎为万象事物到了一年开春之际,都有了欣欣向荣的发展。 作为一名相声和评书艺人,我就借着春天将要到来,以万象归春为题,说一段曲坛佳话。这个事情是根据京津两地同行老艺人的回忆整理的。那是1950年初,农历腊月,快过春节了,当时南方四省闹水灾,天津、北京曲艺艺人自发组织了一场为国家分忧、募捐善款、支援救灾的大义演,阵容之强大,声势之浩大,民众热情之高,可谓空前。 这次义演,共十余个节目,其中有杨少奎一段太平歌词、沈君一段口技、高元钧一段山东快书,余下为相声,常宝堃、赵佩茹的《假博士》,侯宝林、郭启儒的《六十大寿》,郭荣启、朱相臣的《学歌曲》,马三立、张庆森的《绕口令》,常宝霆、白全福的《黄鹤楼》,于宝林、冯宝华的《汾河湾》,刘广文、班德贵的《打灯谜》,张宝茹、赵心敏的《拉洋片》,常宝霖、全长保的《数来宝》,阎笑儒、尹寿山的《武坠子》……因为时隔近七十年,老先生的记忆也是模糊,但是,大致如此。 这些节目之后,全体演职人员合作演出《法门寺》。常宝堃演宋巧姣,侯宝林演郿坞县县令赵廉,马三立演太后,白全福演刘瑾,赵佩茹演贾桂,郭荣启演宋国士,常宝霆演刘媒婆,并且上场说了几句“遥条辙”的开场:“常宝堃的宋巧姣整个大面包(那阵儿常先生已经发胖了),侯宝林的郿坞县令也就是将就材料,郭荣启演宋国士肺结核还没有好,马三立去国太个高脑袋小,白全福的大刘瑾夜壶戴草帽……”台下掌声四起。 这场演出一张票钱为旧币八千(合人民币八毛),当时马连良在中国大戏院演出的门票也是这个价格。可见这次义演的影响力和“含金量”是很高的。 那时候,艺人们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热情饱满,积极向上。现在,文艺工作者更要努力创作出好的作品,让生活美好,让万象归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