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了【背起行囊去旅行】有奖征文活动
印象中的广东只有城市和高楼,上网搜索,竟然看到广东也有古村,风格和我们说得太多的徽派建筑也不同,于是到了广东就一路去寻。 安静的大旗头古村 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内,镇名与家乡完全一样。 在此地已成家业的同学陪同,但他只知大概位置,好在到了三水区,很快就有指示。看到“乐平”二字,分外亲切,同学惊叹他在此多年竟是第一次知道。在一正大动手术的路段一问,车子转个弯就到了,有门楼,却无任何字,只左边写了行字“参观古村票价10元”,走进去也不见有人售票。 该古村建筑群清末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归乡省亲时所建,进去处就是郑氏宗祠,因急于看古村面貌和“锅耳”,,我几乎没注意就从旁边的门洞走进了古村。 青石板巷道,两边青砖古屋,全部是“硬山顶锅耳式,风火山墙”建筑风格。据说这“锅耳”还很有来历,锅耳屋屋顶两边设计成锅耳状,造型象征官帽两耳,不但表明屋主知书达理,而且较为富有,有“独占鳌头”之寓意,据说过去只有拥有功名的人才能建。 村中空无一人,只有我们在这里寻寻觅觅,后在一老屋中才遇见两位也是来寻古的游客。这里离佛山不远,感觉刚从车水马龙的喧闹中走出,竟然就来到了一个如此安静,如此古朴的地方,简直有恍若隔世之感。 我们在古巷穿行,走进一栋栋古屋。里面结构布局基本一致。无论从哪边进去都是厨房,出厨房到院子,院子不大,对面墙上多有“天官赐福”的砖雕,有的已被毁坏,只留下一个痕迹,还有人家用一块写着同样字的匾额代替,有的还另有精美的花草图案雕刻。院子另边也是厨房,且每家都有两个灶台,多并列在厨房中,有的是一边厨房一个——我们一直不解,有同事开玩笑猜是因为有妻妾,我猜是儿子长大后分灶吃饭,后在开平自力村,问一老妇才验证了我的猜测。 回来上网查广东民居典型“三间两廊”:所有的屋子结构布局都大抵相同,院落坐东向西,东面三间屋,中间用木板屏风分割成前堂和卧室,西面中间有一小天井,南北两侧各有一厨房和门廊。——敢情那院子是小天井,这和徽派建筑的“天井”不太同。 我们在古巷古屋中穿行,除了那两位端着相机的游客,再没有见到一个人,有的屋子门口还贴有新鲜的对联,但很多房子里面都让人感觉是久无人居,有的院墙已经杂草丛生,有的屋子里的物品也破旧不堪,甚至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霉味…… 村里的人都哪里去了呢?最后终于转出去,看到了完全不同风格的房屋,也开始看到了人,而且很快看到了人群,才明白古村居民原来整体搬迁了。很多人聚集在一棵大树底下,仔细看这树,树根和枝干都盘根错节,猜得应是岭南多见的大榕树,想起小学课本上那篇《故乡的榕树》,今日幸见。也终于看到了关于大旗头古村的简介资料,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群确实基本保存完好,整体搬迁也可见其保护力度,但其中荒芜情形让人感叹,作为旅游景点各种设施更是很不完善。 此处也有一个门洞,走进去发现多为家庙祠堂,房子要高大宽敞许多,一个家庙门口挂了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牌子。最后走进进来处的郑氏宗祠,里面有郑绍忠和村子的简介,也是明显的“锅耳”风格,外面屋檐下有精美的雕刻,里面有一幅慈禧亲书的“寿”匾。 大旗头村古建成群,古迹众多,且离佛山很近,如果保护开发方式进一步改进,它将变得更加迷人。 中西合璧的开平碉楼 地图上看着有些远,佛山的同学也说挺远,导航上显示不太远,一百来公里。一路随着导航前行,佛开线转开阳线,下高速后就有个赤坎古镇指示,正是我搜到碉楼的两个具体地址之一,大喜,只是指示牌看上去一点也不正式。按指示转弯前行,路边有一老人在卖新鲜荔枝,下车购买顺便问路,不曾想连买荔枝都要用手笔划,老人的广东土话太难懂,而我们所谓的普通话他也听不懂,情急之下,热情的老人拿块小石子在地上给我们写:自力——这正是我搜到的另一个点——还写了立园、百合。继续前行,路边一个指示塘口自力,就先去自力村吧。 一进村子就看到了《让子弹飞》在此拍摄的大幅广告牌。 进门楼后一条与水泥道几乎平行的栈道,很快走到一个有点像广场的地方,左边几间平房建成了村史展览室。里面有图文及实物资料,详细介绍自力村历史尤其是碉楼形成历史和建筑特色,战乱,村民被卖到或者为找生路自愿去异国他乡做工,回来后兴建而成。 房子旁边就有一幢碉楼。从这碉楼旁边往前走就遇上几位中年妇女,一边主动向我们介绍,一边鼓动我们去她家餐馆吃中饭,在这看到了自力村的牌匾,抬眼望去,就看到了碉楼群,这里无疑是观自力碉楼一个绝好的位置,无怪拉客的村妇们也都集中在此。同事随其中一位去院子里抓了只鸡(地道农家饭,只可惜厨艺欠佳,硬说清蒸鸡不好吃,要炒,结果根本没味道),趁她做饭菜之机,我们去附近几座碉楼转了转。 碉楼里结构大同小异,一般分三到四层,每层都有客厅、卧室以及厨房、卫生间,楼上的厨房尤其让我们惊奇,吃饭的人方便了,楼都不用下,做饭的人就辛苦了。卫生间里有简易的排水设施,也大都有浴缸,这在那个年代的乡村是罕见的。除了楼下,每层都有三四间房,房间大都很小,大约几个平方,但也能容一床一桌,卧室足矣,条件好的稍微宽敞些,还能摆放小圆桌,家具摆设也更精美,除了传统中国家具,还有留声机等从国外带回来的“洋货”。带我们吃饭的村妇极力推荐了一幢,名叫铭石楼,里面摆设算得上奢华了,一楼两边各有厅堂,隔断处除了有精致的木雕外,还有精美的玻璃装饰,据介绍均价格不菲。碉楼产生之初主要用于防御,远观这些碉楼就像一座座碉堡。而这铭石楼已经把居住和防御功能较好地融合在一块,顶层同样设有朝向各个方向的枪孔,甚至有朝下的射击孔。 平顶一般也可以上去,但大都被封,只有一座可上,上面是典型的西式圆领。碉楼本就是中西合璧的建筑产物,西式风格随处可见。我觉得这碉楼里面也没有什么很可观的,但从外面远观看颇有气势颇有味道,尤其和这乡村绿色田园结合在一块,有种别样的美丽。 自力古村,它的建筑群集和统一规划程度并不及大旗头古村,有代表性的也就几幢,村子里也有不少其他建筑,但它保持了村庄原样,尤其保留了村民们原样的生活(当然做了景点的碉楼里已经没人居住,由当地村民守着,检查门票),这其实不但无损其形态,更添美丽和活力。 赤坎古镇建筑特色其实是骑楼,这是更宜从外面远观的,群集的气势,尤其是在临河一条街上。它外墙的沧桑痕迹让人置身时光隧道,但同时它的西式建筑特点却又令人产生不知身在何处的惶惑。 在开平古村,从这些碉楼和骑楼建筑上我们看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那个年代战乱带给人的恐慌。 见证珠江辉煌的黄埔古村 开始误以为是黄浦,还奇怪黄浦江在上海,黄浦大桥却在广州,且还有个黄浦古村,后才知全为黄埔,百度搜到如下: “埔”用于地名时,原本通读为“bù”。而后来中华民国的“陆军军官学校”建校于此,据说是蒋介石后来将其命名为“黄埔军校”。蒋介石误将上海黄浦江之“黄浦”与“黄埔”混淆,世人不知,因而皆有此误读,而现却已成正规读法。辞典中“埔”字读为"pǔ"的唯有“黄埔”而已。 这里现在已成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村里除了少量祠堂外多为新建民居,但都有意识地统一建成仿古建筑,颇有古风,同时享有现代化的公园、道路及各项设施,还有广州特色美食一条街,让人看得兴奋:真想做这黄埔村里人啊! 但其实该村为地道古村,始建于宋代,清朝开始成为重要港口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清朝开始成为重要港口,素有“粤海第一关”之称。我们特意冒雨去看了古码头,昨日繁华已成过往,此地空余一座石碑与一棵古树相伴,下面还有码头简易如故乡河边的渡口。 上海有黄浦江,广州有珠江。据资料显示“1842年,清政府与鸦片战争交战国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五处通商口岸。广州的龙头地位逐渐被上海取代”,珠江曾经的辉煌被黄浦江取代,黄埔古码头和古村却长留于此,见证珠江在新时期再造辉煌。 三天古村行,我看到了一个别样的广东,一个高楼大厦和繁华都市之外的古老的开放的文化的安静的广东。
森林,让我们离美丽更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