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先生去世了,朋友圈又开始了转发,并附着一首《乡愁》。 《乡愁》真的是太经典了,据说是余光中20分钟写出来的诗,可是他写过的诗太多了,也还有很多经典不为人们熟知,比如《忆李白》《绝色》。
摘取了《绝色》中的一段,是不是很美? 总之,余光中先生是一个写诗的多面手,不管是乡愁这种安静的诗还是《忆李白》这种豪放的诗句,他都驾驭的了。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余光中文学语言繁复善变,力求在“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更多的人知道的是他的诗,其实他的散文写的也很好,前几年,在余光中80多岁高龄的时候他写了一本自传,这本自传就是用的散文的方式。 我们现在知道的,更多可能是他的著作,对于他的生平知之甚少。 而用散文写就不是那样刻意的按照年份来编写,多了很多洒脱的东西,从每一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到他生命的倒影,映漾在其中的时间的粼粼波光固然也难涟漪相续,但却是闪亮的。 我来摘取两段,看看余光中散文的笔力:
一段中两个时间的情景一对比,两句话就可以看出不同的心情。 我们对余光中的印象是一直以为他是台湾人,其实他是在1949年以后才去的台湾。如上段所述,他是南京人,1928年出生,南京在1937年的时候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那个时候,余光中逃难逃到了四川,在那个地方待到抗战结束,为此,后来他还写了另外一篇散文,名叫《思蜀》,他感叹到:
后来在台湾读大学,当教授,后来也就是有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这里就不细谈了。总之,我们的印象中,台湾作家的一些散文总是很清新, 比如简媜,林清玄,张晓风这些人,骨子中都透露着一股淡雅,而余光中,便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