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云你学不会

 闲谈集锦 2019-01-31

1月28日,支付宝官方微博发布了一个奇特的“福”字。这个福号称马云亲笔写成,里面元素丰富,“有田有猪有网有支付宝”。


网友竞相扫描这个福字,一是期待能沾沾马云的福气,二是希望借此完成“集五福”的任务。


确实,“集五福”已经成了很多人每年春节前需要完成的任务,它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每个人都已经习以为常。


谁还记得,2019年才是“集五福”活动的第4个年头呢?


将一个略带土味、商业逻辑简单粗暴、收益也稀松平常的活动,变成一个用户习惯,背后的底层逻辑跟当年的双十一造节一脉相承。这背后隐藏的,正是马云和阿里的秘密。


马云又一次赢了。而你,依然学不会。



1

五福发展简史


2016年春节前,人人都在谈论“敬业福”。这个词在汉语里一出现,就席卷全世界。


在除夕夜前,没几个人真正集齐包括“富强福”、“和谐福”、“友善福”、“爱国福”和“敬业福”在内的五福,瓜分支付宝承诺的2亿元(2月2日,这个数字被加到了2.15亿)元现金,大家都缺“敬业福”。


有人为此上当受骗,一位沈阳的小伙子花88元从网友处买到了一张“敬业福”,收到后却发现只是一张PS水平拙劣的图片。


用户很失望,在线上线下讨论着“支付宝和马云是不是骗子”。但这些都不能影响这个活动像病毒一样扩散,人人寻找敬业福”,甚至成了媒体讨论的,跟春运并驾齐驱的社会热点。


除夕夜,开奖时间就快到了。“集五福”的热度再攀高峰。不光是深度触网的80后、90后,连带着刚刚使用智能手机的50后、60后也无暇看春晚,而是忙于从春联、图片甚至手写的福字上寻找“敬业福”。


根据后来发布的数据,当时全国只有8000多人集齐了五福,粗略算下来,每个人能分2万多元。


这个数字让人震惊,也让人狂热。2018年最火热的福利活动“锦鲤”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了2月7日,除夕夜的20点开始,在央视春晚的互动环节里,大量的“敬业福”被放出,抢到的人兴高采烈,没抢到的也不气馁。


根据支付宝公布的数据,仅在除夕夜,该活动的总参加次数就达到3245亿次,是前一年春晚互动次数的29.5倍。最终,有79万用户集齐了五福,平分了大奖,人均271.66元。


毫无疑问,支付宝是这场狂欢中的最大赢家。


根据业界分析,2016年互联网广告收入规模约为2500亿元,而马云仅仅靠2.15亿元的投入就成功让活动火热了两个月的时间。与此同时,支付宝留存了大量活跃用户,这些用户逐渐成为支付宝登顶移动支付行业的坚实后盾和稳定流量。


更重要的是,尽管被套路了,广大用户却乐在其中,并每年保持期待。


这也让“集五福”,成了支付宝在每年春节前后的保留曲目。当然,此后“敬业福”虽然还是最难找到的“福”,但整体难度已经大大下降了。毕竟活动本身已经成为流量入口,没有必要再玩悬疑。


2017年,近亿用户集齐五福,除了少部分人获得了666元的大红包,大多数参与者只拿到了几元钱。


2018年,奖池扩大为5亿元,但参与的人也愈发多了,很多人获得的红包,还不够流量费用。

但这丝毫不妨碍“集五福”的继续火爆。



2019年初,新一年的“集五福”活动继续席卷中国,经过4年培育之后,这俨然已经是新的年俗。


马云写下一张福,更是在烈火中,又添了一把干柴。谁不想沾染点他的福气呢。 


2

马云,你学不会


其实早在4年前,就有人详细剖析透了“集五福”的玩法。


先用巨额的奖金吸引用户注意,但你只要想捡钱,就得先下载支付宝。要知道2016年,支付宝远远没有做到今天这般普及。


当然,单单下载安装还是不够的。还要有社交。


这时候,收集不到的“敬业福”出现了——你扫不到敬业福没有关系,可以跟支付宝好友交换,好友也没有?那就去寻找新的好友吧。


于是,被套路的用户乐呵呵地帮马云做着推广、运营,甚至复盘。


2016年之后,分析“集五福”商业逻辑的人如过江之鲫。大家对马云和支付宝团队赞誉有加,认为他们仅仅花了2亿元,就做到了别人“50亿也做不到的营销”。不过,观点也普遍认为,这个玩法并不新奇。



“小浣熊干脆面都吃过吧,里面可以收集水浒108将卡片的,据说集齐了可以换大奖。”有专家说,“但你身边有人集齐过吗?那些特别难找的卡片,其实就是敬业福。”


20多年前,小浣熊干脆面席卷全国,有人甚至成箱成箱买面只为了拿卡;从2016年开始,集五福又玩了一把同样的套路。


“你又被商人套路了,这一次,还是心甘情愿。”


事实当真如此简单吗?


要知道,不管是在之前还是之后,“集五福”这样的类似玩法并不是没有效仿者。实际上,各个行业里都有模仿者跳出来,想要来一把“以小博大”。


在2019年1月29日的网页上,就能搜索到肯德基、哈弗汽车正在做同样的事情。


但是,你为什么学不会?


3

一个武侠迷的底层逻辑


刨开大公司光环,抹去高流量浮华,甚至在商业逻辑上再掘地三尺。你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说,“集五福”的逻辑,马云和他的团队已经玩了太多次。


集五福是通过新年这样的、流量丰富的既有时间节点切入,通过“集福换奖”这样普通甚至略带一点土味的玩法来运营,面对汹汹舆论与竞争对手的大军压境充满韧性,哪怕一开始成绩不佳,也坚持下来,最终,收割用户、流量与收益。


这种底层逻辑,曾经同样出现在“双十一购物节”上。


双11,本来不是节。上个世纪90年代,因为形似,这一天被命名为“光棍节”。网络时代兴起后,这个充满了自嘲意味的节日很快被人熟知。直到2009年。


2009年11月11日,天猫的前身“淘宝商城”举办网络促销活动。当时,形式也不新颖,无非是加大促销力度,再进行线上推广。


没想到,双十一购物节成功了,并且延续到了现在,每一年,都在创造新的神话。


2018年的锦鲤同样如此,可以预见,这项活动,阿里巴巴肯定会延续下去。


有人分析说,这些活动的成功,得益于阿里的体量,如今的阿里能够整合巨大的资源,同时掌控足够多的流量入口,这是成功的基础;另外,还幸亏有一只执行力极强的团队,能够把其中的各个环节都运营完美;最后,还得真得让利给用户。


一个商业体能够成功,原因肯定是复杂的。但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马云的底层逻辑。


众所周知,马云是个武侠迷,他甚至把武侠文化投射进了阿里巴巴,他的办公室是桃花岛,会议室是光明顶,负责高科技研究的部门是达摩院。而且,进入阿里,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起一个“江湖花名”,他本人叫风清扬,张勇则是逍遥子。



很多分析者认为,马云从武侠文化中获益颇多。他常常不按常理出牌,套路酷似“独孤九剑”,他崇尚侠骨仁心,支持乡村教师,做决定时,马云常常十分果决,颇有杀伐决断之风。


但从来没有人看到马云的坚持。


要知道,互联网行业并不是你常常以为的灵机一动,一朝闻名天下知,而是坚持长跑。万事皆是如此。


如果,你只想着学习“集五福”的灵机一动和以小博大,甚至连咬牙坚持也做不到的话,干脆就不要东施效颦了。


春节未到,已经有几千万人集齐了“五福”,马云又一次赢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句至理名言,马云很少对外说,但他一定也相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