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时代,农耕民族面对游牧民族,最大的短板在于机动性远远不如对手,所以在面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骑兵战术的时候,很容易被偷袭或者是被长途奔袭。但游牧民族相对农耕民族的优势也就是仅此而已,没有更多了。 所以如果说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进行大规模野战,在运动战中农耕民族肯定是容易吃亏的,往往是农耕民族的军队还没有完成战前集结,摆开阵势,往往就会遭到游牧民族的骑兵兵团的突然袭击,而这种袭击也往往是从侧翼或者后方发起的。农耕民族的军队面对这种突然的袭击往往很难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与机动性强相伴随的同时还有,在通信和信息搜集只能通过人力进行的时候,游牧民族的效率当然会比农耕民族高很多。也就是说,游牧民族军队的战场情报搜集能力要强得多,传送的效率也要高得多。 这就能够保证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战争往往是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发起的,在战场选择过程中更为主动,可以选择更加有利于自己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的地方发动突然袭击,或者是进行伏击。也就是说,农耕民族在这种战役中往往是比较被动的,很容易遭受突然打击。 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土木堡之战。虽然关于这场战争的细节还有很多疑点,但可以肯定的是,瓦剌军队是突然出现在明军侧翼发起攻击的,而且是夜间。明英宗所率领的五十万大军,在也先率领的二万多人骑兵组成的瓦剌骑兵的突然袭击面前,几乎是完全崩溃,没有形成任何有效的抵抗,就全军覆没了。 但这并不是说农耕民族面对游牧民族的这种战术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当然还是有的。比如李陵仅率五千汉军,被十万人的匈奴骑兵包围,李陵仍然能够从容的战车在外围作为防御掩体,将军队结成稳固的防守阵型,进行防御,且战且退,匈奴军队虽然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也无如之何。一直到李陵的汉军弓箭已经耗尽,粮草也已经消耗完,又没有援军,才被消灭。 甚至哪怕是一半被普遍认为军事上最为费拉不堪的宋朝的军队,在面对契丹骑兵的时候,也并不是完全不堪一击。最后形成的双方共识是,如果契丹骑兵发现宋军已经有所准备,完成集结并已经处于战役展开状态,而且已经布好了步兵大阵,契丹骑兵刘很难突破,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当然,反过来,如果宋军在列阵之前就已经遇到了契丹骑兵,无法展开,各兵种之间无法有效协同,那基本上就要吃败仗了。这也就是后来契丹军队对宋军形成的战术原则,列阵不战。也就是说,如果契丹骑兵发现宋军已经摆开了阵势,排好了阵型,契丹军队就很难占到便宜了,有时候就干脆主动放弃进攻,直接后撤,离开战场。 所以,游牧民族骑兵对农耕民族的军队,其长处在于野战,而且是突袭战,农耕民族如果已经形成了防御阵型,或者说是能够依托城堡,地形等防御掩体,游牧民族的军队也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而且经常能够取胜。这也就是有些人说的,宋军的战绩其实并不差,胜率还比较高,就是因为多数时候宋军都是在进行防御作战,即便是进攻,也是要以防御阵型展开的,以宽大正面展开进攻,让骑兵的优势无从发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