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悲,将有大作!——端木持易 上卷 第十三回 总论 第十三回我们读完了。但对本回的总体把控,我思索了好几天,一直未得真味。昨天终于找到了整回的灵魂,“千古同命运者,一叹共鸣”。 今天,我就把怎么找到这个灵魂的过程写出来,带着大家重走一下这几天的心路历程。 开始,习惯性的每一回写完,我都要重读整回的原文,以及我每一节的解读纲要。就拿这一回来说,原文读完,每一节的纲要大体如下:
看完自己每一节的论述,好像已经将本回说透了。还能说些什么呢? 于是我回到了标题上。这也是一个习惯,重回标题,看看是否解答了标题的旨意:“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标题好像说的是秦可卿被封龙禁尉,而不是贾蓉啊。这就有问题了,解读的时候,只是通过五品龙禁尉,四品夫人称谓“恭人”来揭示秦可卿是宫里人。那么,这个龙禁尉是不是还有其他内涵? 深入研究,果然还有新的内容。这个新内容就是红学家土默热的观点,他认为:“《长生殿》传奇故事共五十出,其中最关键的节点是第二十五出《埋玉》。剧中描写安禄山起兵造反攻破潼关,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无奈之下只好逃往四川。命高力士,“快些整备军马,传旨令右龙武将军陈元礼,统领羽林军士三千扈驾前行。”行至马嵬驿,羽林军哗变,擅杀杨国忠后仍不肯罢休,陈元礼见驾威胁道:“国忠虽诛,贵妃尚在。不杀贵妃,死不扈驾,望陛下割恩正法。”唐玄宗回肠百转,只好赐杨贵妃以三尺白绫自尽,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 请注意这哗变的羽林军,其正式称呼乃是“龙武禁军”。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十一月,析左右羽林军置龙武军。设左右龙武大将军各一人,正二品(《旧唐书》作正三品)。《长生殿》所说的陈元礼(本名陈玄礼,为避康熙帝讳,洪昇改作陈元礼),就是“右龙武将军”。陈玄礼史上实有其人,初任“果毅都尉”,随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玄宗即位后,“宿卫宫中”。安史之乱时,随玄宗逃蜀,行至马嵬驿发动兵变,逼玄宗缢死杨贵妃。 从以上所述陈玄礼担任的“龙武禁军”、“果毅都尉”、“宿卫宫中”这三个职务看,您应该不难窥见《红楼梦》书中所云“龙禁尉”一词的出处与寓意了。《红楼梦》创作中,作者倒未必要照抄《长生殿》中“龙禁尉”发动马嵬兵变逼死杨贵妃的故事,但作者一定要让读者感受到,秦可卿及其幻影“兼美”象征杨贵妃,秦可卿之死与“龙禁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用“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这样的模糊语言,暗示出孝懿佟贵妃“国丧”期间发生的《长生殿》案件。” 好,回到《长生殿》案件,《长生殿》是作者洪升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国子监监生之功名,其诸多好友亦受牵连。后人有“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之叹。此案的政治背景为当时朝廷内南北两党之争。南党以刑部尚书徐乾学为首,多为汉族官僚;北党以相国明珠为首,多为满族官僚,互相抨击。洪升与南党中人较为接近,且素性兀傲,其《长生殿》中有触犯当时忌讳之处。北党借此发难,欲兴大狱。康熙帝故示宽柔,除对与会者作了处理外,并未深究《长生殿》剧本。 这个孝懿仁皇后(?-1689年),即佟佳氏,满州镶黄旗人,康熙帝第三任皇后,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国舅佟国维女,世祖孝康章皇后亲侄女,因此也是康熙帝的嫡亲表妹,康熙朝首位贵妃,首位皇贵妃。第三任皇后。清代首位摄六宫事皇贵妃。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册封为贵妃。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九日立为皇后,时已病亟,翌日崩逝于承乾宫,十二月二十日,葬景陵。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熟悉当时时政的人,就会因此想到这是孝懿仁皇后的故事。由此又可以进一步想到当时轰动全国的答案,即《长生殿》案件。 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非也。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江宁织造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升应邀前去观赏,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 1715年5月28日,曹寅之孙,曹顒之子出世,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雍正六年(1728年),曹雪芹13岁,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洪升为什么写《长生殿》?因为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冬,其父以事被诬遣戍,他奔走呼号,向王公大人求情,并且昼夜兼行,赶回杭州,奉侍父母北行,后来遇赦得免。为此他已形容枯槁,心力交瘁。他才开始注意到民间疾苦,写了《京东杂感》及《衢州杂感十首》等诗,对人民历遭兵灾及水灾,倍加同情。而在这之前,洪升被父母赶出了家门,流落在京城,为什么被赶出家门呢?大约是说遭受庶母的挑拨离间,以及婆媳关系不和睦的缘故。洪升的父亲洪起鲛,据史料记载,清初曾经出仕,在江西似乎担任过“学政”、“粮道”一类的官职,与《红楼梦》中的贾政相同,洪升的母亲黄氏,是清初官居“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黄几的女儿,洪升的妻子黄蕙,是外祖父黄几的孙女,母亲黄氏的娘家侄女,舅父黄彦博的女儿,洪升自己嫡亲的表妹。这些且不去细说了。洪升一生,先是家庭变故,被驱赶;然后是父母被抄家;后是因为《长生殿》案件,仕途彻底被废;是不是特别的悲催?是不是和曹雪芹差不多? 白居易为什么写《长恨歌》?原来,有一段同样的故事: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徐州符离。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可见,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公元806年,白居易34岁,写下千古名篇《长恨歌》。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白居易一生,爱情不得志,家庭不得志,仕途不得志,是不是很悲催?是不是和曹雪芹差不多? 白居易三悲而作《长恨歌》、洪升三悲而作《长生殿》、曹雪芹三悲而作《红楼梦》,“人生大起大落的太快,真是太刺激了!”穿越历史,我于是惊奇的发现,这真是“千古同命运者,一叹共鸣”,“天地为我也流泪”啊! 更深一步说,人与人之间,谁能理解谁?国与国之间,谁能理解谁?家与家之间,谁能理解谁?阶级与阶级之间,谁能理解谁? 没有相似的命运,没有类同的人生经历,怎么能够共鸣?怎么能够同悲同喜同恨同心同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某个人曾经要“干部下乡”,“干部参加劳动”,“将军当兵”看的非常重要的根本原因。这就是为什么要搞“知识青年下乡”,“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忆苦思甜”教育的根本原因。 于是又想起《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而如果能够“环球同此凉热”,“一国同此凉热”,“举家同此凉热”,白居易何恨之有?洪升何憾只有?曹雪芹何悲之有?我又何叹之有? 正因为这个世界,凉热太不均衡了,有人“周天寒彻”,有人“夏日消融”。所以,那古往今来的,国内国外的,同命运的人,总是一样的感受,一样的哀伤,一样的呐喊,一样的抗争,纵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里,依然还是一样的你,一样的我,在不能没有彼此的世界。 千古同命运者,一叹同鸣! 本回前情回顾: 第一节:不老的秘密,青春永驻的妙招 第三节:十三亿人同一哭,哭得是摇山振岳 第五节:梦卧花丛何所处? 第六节:得鱼忘筌,得意忘形 第八节:一切“企业、组织“架构改革能否搞好,全看这一条是否改变 阅读量过41+万的文章:《国内外形势报告》 作者著作:《一心集——中国的红与黑与白》第四版,售价200元,学生价100元;只有电子版,没有纸质出版物。加作者微信:duoleibei001,请注明:购书。非诚勿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