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呼,应勿缓。” 不会与别人积极互动,何谈人生的幸福与成功 《弟子规· 入则孝》第一句话就是 :“父母呼,应勿缓。”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或许有人提出这种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我? 其实这是要我们必须和大家一起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 当你向别人发出请求配合你工作的信息后,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别人需要你配合工作的时候,你的反应。 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对孩子没有培养出“分享、互助”的思维习惯,而是觉得世界都是该来帮助我的。 这样,他的良好互动越来越少,何谈人生与职场生涯的幸福与成功? “父母责,须顺承。” 人生大事,无一不是顺势而为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父母责,须顺承。” 顺势而为 为什么孩子在面对父母的批评时,要无条件地全部接受呢? 其实这是在培养我们顺势而为的好习惯。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与人沟通的方式等很重要。人人都需要尊重,都希望自己被人尊重。 可是,当你说件事情,对方毫不客气跟你大唱反调的时候,往往同样的事情,沟通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就是逆势说话的结果。 有的时候,同样的话,如果能先考虑对方的感受,不反驳他,先承认对方的道理,然后再陈述自己的观点,则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 那么,应该教孩子该怎么办呢?其实对父母的批评,就是应该先顺着接受,不要在当时顶撞。如果你在家里学会了保护别人的情绪,学会了顺势而为,将来在社会上,也会更加从容。 “晨则省,昏则定。” 把善的意愿表达给他人,是一种生存的能力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晨则省,昏则定。” 子女要早晚问候父母 侍奉父母起居 现在,甭说侍奉起居了,单单是早晚问候,可能很多孩子都做不到。 古人这么做,到底有什么道理呢?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需要互相协调;如果缺乏沟通,则会有无限的不快。 在生活中随时发出善的能量,把善的意愿表达给他人,这是一种生存的能力。如果你能这样,则生活会幸福很多。 对于成年人,我们今天能否做到每天问候年迈的父母?很多人常年在外工作,很久都不给父母打一个电话。要知道,父母电话里说自己不想念孩子,其实心里无比思念。 那么,我们能否及时打个电话给予父母关爱呢?你怎么做,你的孩子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 居有常,业无变。” 事业,是需要坚持的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 居有常,业无变。” 古人为什么 要求儿女不要勤换工作呢? 首先,这是让父母能够随时联系到你,随时知道你的情况,这样父母才会安心。这是孝顺的一种体现。 其次,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事业,是需要坚持的。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心很容易安定,集中精力从事自己的事业。 而有的人心总是游荡不定,这样做事自然不能专心,难以成事。 如果在儿童时期,家长能给孩子讲这种安定的重要性,讲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心中自然会有这样的观念。 我们今天工作的节奏非常快,大家都在寻找新的机会,但有时候欲速则不达,反而是静下心来,认真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断累积,最终比四处奔走的那个收获更大。 “事虽小,勿擅为。” 做事任意妄为,势必害人害己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过分关注“大” 嫌弃“小” 生活中,有孩子穿鞋在公交车座位上乱蹦乱跳蹦的,还有对着座椅撒尿的。 这是什么?这就是“擅为”,完全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这是家长纵容的“擅为”。 这样的纵容,往往会让孩子丧失做事的协调能力,因为他觉得一切都是为我准备的,我不需要考虑别人。 那么,当他长大了,做事也会很少考虑他人,这样的人,在单位能受欢迎吗?很多人会说,等他长大了就明白了。其实,小时候形成的思维惯性,还真就可能改不过来。 因此,“事虽小,勿擅为”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在做事的时候,要考虑周围的关系,考虑周围人的利益与感受。这是教育孩子如何获取在生活空间中协调做事的能力。 “物虽小,勿私藏。” 自私的人最终都会失败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学会分享,你会更幸福 我们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与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自己的利益是依赖于他人的,是与他人互相关联的。他人好了,自己才会更好。 为什么那些很自私的人,总是在社会上难以真正立足?因为,每天每一刻,你的种种线索,都被别人看在眼里,大家在随时评判,这决定了你未来合作机会的多少。 而懂得分享的人往往能够有一番作为,是因为他的品性早已展示给大家了。
|
|
来自: 吴工图书馆 > 《国学佛语修行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