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诗和史实——史诗能有多不靠谱

 半梦书斋 2019-01-31

一、《荷马史诗》

史诗是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长诗。多以古代英雄歌谣为基础,经集体编创而成,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神话传说。如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史诗无疑是《荷马史诗》。很多人,特别是古希腊人,甚至是古希腊的知识分子对于《荷马史诗》的历史真实性都深信不疑。古希腊两个最有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修希底德都将《荷马史诗》中的内容引入自己的作品中,并作为自己所撰写的历史的发端。希罗多德所秉持的史观是将所有的见闻都记录下来,以供读者参考,增长见识,至于辨别史料的真假是读者的任务,他的作品采信《荷马史诗》似乎尚情有可原。但是修希底德是严肃的史家,要求自己所撰写的一切都应该是真实的,对史料的要求极严格,他的作品采信《荷马史诗》只能说明他本人对于早期古代希腊历史材料缺乏的无奈,以及时代对于《荷马史诗》的信任程度了。

史诗和史实——史诗能有多不靠谱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荷马史诗》主要是由吟游诗人传颂并传承的。吟游诗人并没有传承历史事实的义务,他们吟诵史诗是为了谋生,吟唱史诗之最大的成就是取悦听众。假设他们即使知道真正的历史情况,也不会照实描绘,因为听众距离历史时代久远,很可能无法理解史诗所描述时代的事实,写实的历史作品会引起当时听众的迷惑不解。因此史诗内容倒往往反映的是游吟诗人所处时代的历史面貌,也就是说《荷马史诗》更多的是反映所谓的荷马时代的历史面貌。比如,《荷马史诗》描绘的是迈锡尼时代的故事。迈锡尼时代以战车作为主要的作战装备,战车作为一种战斗装备在史诗中被记录了下来。然而,在《荷马史诗》中对于如何使用战车作战却完全不清楚,因为荷马时代是不使用战车作战的。所以在《荷马史诗》中,英雄们驾驶着战车奔向战场,但是到了战场之后,英雄们却跳下战车,徒步投入作战。战车成为了纯粹的交通工具,成了单纯的“车”,而不是战车。

史诗和史实——史诗能有多不靠谱

《荷马史诗》在吟游诗人的口中距离历史事实有多远,由于我们不了解古代希腊的历史,所以无法确定。但是我们可以从《罗兰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两部没有那么久远的史诗中窥见。

二、《罗兰之歌》

《罗兰之歌》是法国英雄史诗,中世纪武功歌的代表作品。全诗共分为291节,长4002行 ,以当时民间语言罗曼语写成。史诗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查理大帝时代。查理大帝出兵西班牙,征讨摩尔人,历时7年,只剩下萨拉戈萨还没有被征服。萨拉戈萨王马尔西勒遣使求和。查理决定派人前去谈判,但大家知道马尔西勒阴险狡诈,去谈判是冒险之事。查理大帝接受其侄儿罗兰的建议,决定让罗兰的继父、查理的妹夫加奈隆前往。加奈隆由此对罗兰怀恨在心,决意报复。在谈判时他和敌人勾结,定下毒计:在查理归国途中袭击他的后队。加奈隆回报查理大帝,说萨拉戈萨的臣服是实情,于是查理决定班师回国,并接受加奈隆的建议由罗兰率领后队。当罗兰的军队行至荆棘谷,遭到40万摩尔人军队的伏击。罗兰率军英勇迎战,但因众寡悬殊,终于全军覆灭,罗兰英勇战死。罗兰的好友奥里维曾三次劝他吹起号角,呼唤查理回兵来救,都被罗兰拒绝。直到最后才吹起号角,但为时已晚。查理大帝赶到,看到的只是遍野横陈的法兰克人的尸体。查理率军追击,大败敌人。回国以后,将卖国贼加奈隆处死。

史诗和史实——史诗能有多不靠谱

然而,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公元778年,查理攻下西班牙潘普洛纳,随后南下进攻萨拉戈萨。萨拉戈萨深沟高垒,固守不降。查理围困了两个多月,毫无进展,又听到后方萨克森人叛乱,于是带领军队和人质撤退。其实这是查理远征中的一次挫折,在他生前的法国纪年史缄口不谈这件事。只是到了公元829年,《皇家纪事》提到查理那次在778年带领他的大队人马抵达比利牛斯山,为了抄近路借道位于海拔1500米的龙塞沃。八月十五日,经过山石峥嵘的峡谷时遭到伏击。山区的加斯科涅武装人员从山坡直冲而下,朝着他们猛扑过去。法兰克人长途跋涉,又带了笨重的战利品,行动非常迟钝,只有招架之功。加斯科涅人掠夺了大量财物后呼啸而去。查理也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和行踪,也不可能报复。他们或许就是一股盗匪,其中可能有作为内线的法兰克人,但是肯定没有撒拉逊人。显然这是一次没有政治目的的抢劫行为,因为在这事以后加斯科涅人没有反叛事件,阿基坦人继续效忠查理,萨克森人的叛乱也不见蔓延。在这次袭击中死了几位查理属下中的重要人物,其中有御厨总监艾吉哈尔德、宫廷伯爵安塞姆、布列塔尼边区总督罗兰。

两相对照就可以看出史诗和史实间的巨大区别。在大的历史框架上,两次失败被渲染成两次胜利;一次较小规模的冲突被渲染成数十万人参与的大型战斗,足以影响历史的进程。如果说有什么真实的历史的话,一是查理曼大帝曾经入侵西班牙;二是在回程中遇袭;三是在阵亡中有一个叫罗兰的贵族。至于小的细节、时代特征,其实更接近于11-12世纪的欧洲社会,而非公元8世纪查理大帝时期的社会现实。

三、《尼伯龙根之歌》

《尼伯龙根之歌》是一部用中古高地德语著就的英雄史诗。全诗共39歌,2379节,9516行。分上下两部,上部名为《齐格弗里德之死》,下部名为《克里姆希尔特的复仇》。故事以公元5世纪匈奴西迁后引起欧洲一系列民族迁徙、斗争为大背景,以古代勃艮第王国为核心视角。讲述了尼德兰王子齐格弗里德力大无穷、勇猛果敢。他早年曾杀死巨龙,占有尼伯龙根族的宝物。他爱慕勃艮第国王巩特尔的妹妹克里姆希尔特并向她求婚。他遵从巩特尔提出的要求,帮助巩特尔打败撒克逊人,使巩特尔娶到冰岛女王布伦希尔特为妻,终于获准与克里姆希尔特成婚。10年后,姑嫂发生矛盾,布伦希尔特发现丈夫是借妹夫力量才娶得她的,因感受辱而唆使曾追求克里姆希尔特而不得的侍臣哈根,用阴谋杀死齐格弗里德,并骗取尼伯龙根宝物沉入莱茵河。13年后,克里姆希尔特为复仇而嫁给匈奴国王埃采尔(阿提拉)。又过13年,她借故邀请巩特尔等亲戚来匈奴相聚,在骑士竞技会上杀死哥哥和哈根,自己也被部将希尔代布郎所杀。

史诗和史实——史诗能有多不靠谱

《尼伯龙根之歌》中也不乏真实的历史人物,比如大名鼎鼎的匈奴王、上帝之鞭阿提拉,勃艮第国王巩特尔,还有东哥特国王提奥多里克。然而,这几个真实历史人物的时间线却完全对不上。巩特尔约公元411~437年在位,阿提拉于公元436年成为匈奴最高统治者,提奥多里克于公元493~526年在位。至于其他人物,更不知道所云为谁。至于故事内容,公元436年,勃艮第王国被罗马将领艾提乌斯所摧毁,仅在战斗中就被屠杀两万人,被认为是《尼伯龙根之歌》的原型。虽然有匈奴人参与了此次战斗,但是仅仅是作为雇佣军参加战斗,和阿提拉并无干系。《尼伯龙根之歌》的内容倒是和留存于冰岛的北欧史诗《埃达》里的一篇《西古尔德之歌》在细节非常相似。但是与《西古尔德之歌》相比,《尼伯龙根之歌》所反映的社会面貌却更多是史诗成型期间,即公元1200年左右的德国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充斥了大量霍亨斯陶芬王朝(神圣罗马帝国1138~1254年的统治家族)时代的宫廷礼仪。三首史诗相互印证,更加证明了史诗更多反映了诗歌创作成型期间的社会面貌,而非诗歌背景所处时期的社会面貌。

四、中国周族的史诗

中国的汉民族被认为没有史诗。但是《诗经》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5首诗较全面地记述了周族起源、迁徙、发展、壮大、鼎盛的历史,基本具备了史诗的性质。

前述三篇史诗都是武功歌,他们歌颂劫掠,歌颂战斗,歌颂英雄的勇敢和智慧,是吟游诗人吟诵和传承的诗歌,展现了初涉文明的那些欧洲民族残存的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野蛮和尚武之风;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情节引人入胜,塑造人物形象时又极富表现力,具备丰富瑰丽的想象和出色的比喻,规模宏大,构思精巧,极富感染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而周民族这几篇史诗,篇幅迷你,重点突出,简明而有条理,形成了一条有力的历史叙述主线;内容平实而淳朴,除了后稷身上还带有神话色彩,其余部分更像真实的历史;他们歌颂生产,歌颂劳动,是首领们祭祀天神、祈求保佑的祭文。

史诗和史实——史诗能有多不靠谱

那么,是否就能认为周民族的这些带有史诗性质的诗篇是真实的史实呢?恐怕还是不行,反而需要更加谨慎。

周人也不是从石缝里蹦出来的天生文明人,他们肯定也经历过野蛮,经历过尚武的风潮,甚至可能经历过以劫掠为生、以杀戮为能事的时代;他们也曾高歌过自家的英雄,夸耀过自家的武功。直到他们踏入文明的门槛,逐步成为一个文明人群。那么,那些曾经热情奔放、豪情万丈、无法无天、不知廉耻为何物的颂歌都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是,周人不但自己变得文明起来,而且使得他们的英雄和传说也变得文明起来了。而这个过程就是各种荒诞不羁的传说、神话和史诗变成历史典籍或者其他文明典籍的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也在《荷马史诗》身上出现了。前述之希罗多德和修希底德采用《荷马史诗》作为历史有不得已的成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将《荷马史诗》的故事,去掉荒诞不羁的成分、变成历史的过程。在古希腊,甚至专门产生了一个解释神话起源的理论——欧赫墨罗斯主义。欧赫墨罗斯主义认为神话中含有史迹,神话中的神和半神最初都是历史上实有的帝王或英雄,神话是被扭曲了的历史,因此,神话的根源应当在真实的历史中找寻。参与这种让神话传说重回人间、变成历史的活动绝非仅仅前述的希罗多德和修希底德,古希腊进入文明时代后,从上到下的整个社会都参与其中。政治家及有权有势者,为了利益提供各种帮助和方便,促使新历史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变动,并动用权力为新的历史背书;历史学家,比如佩里基德斯、赫兰尼库斯,则根据神话和传说构建新的历史;普通人对自家崭新而辉煌的历史深信不疑,成为新历史的坚定拥趸和后盾。

《诗经》上关于周人祖先的这5篇带有史诗性质的作品,很可能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不是说她们肯定没有历史的内核,而是将之上升为历史要慎之又慎。而古希腊幸亏文明的时间短,否则我们也许就见不到《荷马史诗》了。当然,也许我们见到的是另一个辉煌的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