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古诗词07 | 《静夜思》

 昵称58400143 2019-01-31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李白 26 岁的时候,他于两年前离乡远游,此时身处江苏扬州。秋天的夜晚已经有些寒冷了,李白躺在床上翻过来翻过去,总是睡不着。


月光吸引着李白抬头望向天空,明月当空,屋外的庭院冷冷清清的,李白开始想家了。不知家中的爸爸妈妈身体是否安好,也不知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们现在身在何方……想着想着,李白渐渐低下头,开始沉思起来,并写下了这首妙绝古今的名诗——《静夜思》。



注 释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床:有多种说法。其中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是古时的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应该最为接近诗意描述。

疑:好像。

举头:抬头。


译 文


银色的月光洒满窗前,地上仿佛结了一层薄霜。


抬头仰望天空,凝望着那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念起自己遥远的故乡来。


赏 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趣 味 拓 展



有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李白发现一条清澈的小溪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

 

老婆婆磨得很认真很卖力,大滴大滴的汗珠从老婆婆的额头上滚下,可是老婆婆只是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汗,又接着继续磨那根大铁棒了。

 

李白看见老婆婆这么辛苦地磨铁棒,觉得非常好奇。于是他跑上前去,来到老婆婆的身旁,一边轻轻地拉着老婆婆的衣角,一边很有礼貌地说:“婆婆,您好。请问您磨这根大铁棒干什么呢?”

 

老婆婆继续专心地磨着她的铁棒,头也不回地说:“我呀,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细细的绣花针哩。”

 


李白瞪大了眼睛,嘟着嘴说:“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老婆婆转头看了看李白,见他一脸不相信的样子,这才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来,慈祥地对李白说:“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哩!

 

李白像是突然明白了一个深奥的道理,使劲地点了点头。

 

这件事给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后来凡是读书碰到困难,他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教导,便抖擞精神,鼓起勇气,坚持不懈地奋力拼搏。


 

有一段时间,他为了专心读书,甚至搬到一所道观中去安心苦读。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以后取得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功打下了牢牢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