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江山携手 2019-01-31

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在谢灵运之前 , 山水草木一直是诗歌的一种点缀 , 山水只作为背景出现。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 用精致工整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 , 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 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 形式绮丽, 声色并妙, 在题材、内容、诗歌语言以及表现手法上别开生面, 开拓了诗歌的新境界, 对古典诗歌的发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谢灵运一生著作极丰 ,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 , 有“宋临川内史《谢灵运集》十九卷”, 但大多在宋代就散失了。到了明代万历年间, 李献吉、黄勉之、沈道初等人先后将散见于《文选》、《乐府诗集》、《宋书》以及其它各类书中的谢灵运诗文辑出, 编排成书, 由焦竑刊刻行世。我们现在见到的收录谢诗较为完备的《谢康乐诗注》, 就是黄节根据焦本《谢康乐集》中的诗歌部分加以重编注释的。从《谢康乐诗注》所辑录的七十多首谢诗来看, 谢灵运的创作并没有局限于山水诗的范畴, 还有乐府诗从及为数不多的田园诗和《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等等, 但为谢灵运所擅长并取得极高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诗。

一、身世遭遇与山水诗创作

谢灵运是“淝水之战”名将谢玄的孙子, 他生长在世族豪门、显贵大地主的家庭里, 十八岁就承袭了“康乐公”的爵位。但魏晋时期, 政治黑暗, 战乱频繁, 社会动荡不安。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尔虞我诈, 彼此倾轧, 斗争激烈。当时, 以刘裕为代表的刘宋王朝统治者坚决地推行抑制门阀大族、提拨庶族地主作为辅佐、加强集权统治的政策, 对王、谢等大贵族集团施以压力, 企图摧毁他们顽强的势力。谢灵运便在刘裕这种削弱士族势力, 实行皇帝专制的政策下被降爵为候。处身于这样的形势中, 谢灵运为了维护自己贵族集团的地位和利益, 经常与统治者处于一种复杂而剧烈的斗争中。他一直对刘宋集团采取不合作和反抗的态度。

刘义隆即位后, 深知谢灵运倔强不驯, 更有意严加裁制。谢灵运感觉到了自己的危险, 只求隐退。永初三年 (422), 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 任职仅一年便托病回故乡始宁隐居。元嘉三年 (426), 谢灵运被召至京为秘书监, 常常称病不朝, 结果仍是请假回籍。这是刘宋王朝不能容忍的。刘义隆认为谢灵运脱离控制, 很不放心, 就唆使地方官告他造反, 迫使谢灵运到京表白, 乘机要他做临川内史, 事事加以掣肘。谢灵运自然是不愿受这种约束的, 刘义隆于是派人带兵逮捕他。这样, 谢灵运不得不兴兵反抗, 结果是兵败被杀。一代大诗人就这样在刘宋王朝与世族的斗争中了却了一生。

朝廷失宠, 宫廷之争失败后, 谢灵运身在朝廷, 心却在山水之中。他一方面隐逸泉林、纵情山水, 在山水林野中去探寻、追求独立于黑暗现实之外的人生理想, 一方面又还苦恋着昔日的荣华, 对过去的特权难以忘怀。处于这样一种两难境地, 谢灵运常常开山伐木, 登山观水。因为只有这样, 只有远行郊野荒林之中, 才能忘却世道的艰难痛苦; 只有在无限纯净的山水中, 才能寻找到精神的自由与解脱。因此, 谢灵运追求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但由于他没有最终跳出功名利禄的怪圈, 短暂的惬意之后, 他又感到迷茫, 故而屡屡向山水诉说自己的失意与孤寂, 倾吐自己的不幸与愤懑: “殷忧不能寐 , 苦此夜难颓……运往无淹物 , 年逝觉易催。”“江南倦历览, 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 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 孤屿嵋中川。”

“隐逸”和“仕途”这两种思想经常在谢灵运的心灵深处搏斗; 逃避现实而又不能逃避现实的矛盾纠缠着他。遭受统治者的猜忌、排斥和打击, 他被放逐到穷乡僻壤, 只好遨游山水, 怡情风月, 但又不能真的忘情于权势; 陷入庄园和林泉之中, 却又不甘寂寞; 逃避到自然美景和老庄哲理之中, 但始终无法摆脱心中的烦恼, 无法避免政治上的迫害, 做个与世无争的真正隐士。他把这种对现实的苦闷、个人的苦闷和忧伤都写进诗文中, 因此, 在谢灵运的作品中, 存在着主客观之间的深刻矛盾: 黑暗残酷的现实生活与诗人主观愿望的强烈冲突以及自然美与人间离乱、悲苦的鲜明对照。正如白居易在《读谢灵运诗》中说: “谢公才廓落 , 与世不相遇。泄为山水诗, 逸韵谐奇趣。因知康乐作, 不独在章句……” , 谢灵运的山水诗是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内心积闷的发泄, 是刘宋朝时期那个特殊政治形势中种种矛盾和斗争和反映。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

《宋书·谢灵运传》说: “出为永嘉太守, 郡有名山, 灵运素所好, 出守既不得志, 遂肆意游遨, 遍历诸县, 动逾旬期, 民间所讼, 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 以致其意然。”“寻山陟岭, 必造幽峻, 岩障千重, 莫不备尽。”谢灵运一面欣赏山水美景, 一面吟咏成诗。他对蕴存于山水云林中的自然美观察十分细致, 一草一木经过他的艺术渲染就形成了优美的意境; 他常常把自己对自然的一往情深和被山水神秀触发的哲思, 都溶化在景物描写之中, 从而使其山水诗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富有鲜明个性。如“白云抱幽石, 绿筱媚清涟”、“密林含余清, 远山隐半规”、“崖倾光难留, 林深响易奔”……这些诗句所营造的意境, 或幽秀清空, 或高华豪岩, 全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因此, 谢灵运的艺术风格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

鲍照称谢灵运的诗“如初发芙蓉, 自然可爱”; 汤惠休也说: “谢诗如芙蓉出水” 。谢灵运在不少的篇中, 主动地刻画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 给人以清新之感。如《初去郡》中: “溯溪终水涉, 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 攀林搴落英”等句, 把诗人在秋高气爽的夜晚, 涉水登山, 挹飞泉, 搴落英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又如: “援萝聆青崖 , 春心自相属”写春; “晚霞枫叶丹, 夕熏岚气阴”写秋; “明月照积雪, 朔风劲且哀”写冬等等, 诗人从不同角度揭示大自然的美, 形象鲜明突出,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 空水共澄鲜”两句, 写诗人乘船在江中游览, 所见的天明朗、湛蓝, 几朵白云飘在天上, 阳光明媚; 所见之水, 清澈透底, 水中倒映着云和日, 天朗水清。诗人在描写景物时, 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 但细细品味, 这江水一色的美景却是令人陶醉和神往。

谢灵运山水诗明丽清新的艺术风格是显而易见的, 但这种自然的诗风却是通过精雕细刻得来的。钟嵘在《诗品》中说谢诗“其源出于陈思, 杂有景阳体, 故尚巧似, 而逸荡过之, 颇以繁芜为累。”谢诗的艺术风格也此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缺点 : 雕琢过多、形容过多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繁冗堆砌、语言晦涩。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表现手法

东晋以前的诗, 没有把山水作为主要的题材, 因而写景技巧极不发达。到了谢灵运手里, 才自觉地革新和提高了诗的写作技巧。

谢灵运以山水入诗, 特别注意声色的描绘, 追求图画音乐式的美。沈德潜说: “至于宋, 体制渐变, 声色大开”, 这种“声色大开”的诗风, 正是谢灵运刻意追求的结果。如“初篁苞绿箨 , 新蒲含紫茸”、“铜陵映碧涧, 石磴泻红泉”等诗句, 注重色彩的描绘, 笔触鲜明, 逼真地再现了美妙的山光水色, 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是诗里图画; 又如“鸟鸣识夜栖, 木落知风发”一联 , 又完全诉诸听觉, 巧妙地再现了大自然中的天簌, 是诗里的音乐。

谢灵运在创作中非常重视对形式格局的精心推敲, 他惯用“叙事 ---- 写景 ---- 说理”的结构, 写出了一些写景抒情浑然一体的优秀诗篇, 很得人们的赞赏, 《登江中孤屿》一诗便是如此。全诗开头两联叙事, 说明出游的打算; 中间两联描写江中孤屿的景色; 末尾三联发表人生感想并说明延年益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首诗结构绵密, 前后呼应, 层次井然, 开合有致, 丝毫没有生拼硬凑的痕迹。这些也正是谢灵运运用三段式结构成功诗篇的共同特色。但在谢灵运许多山水诗中, 都存在着这样的结构, 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式, 造成了谢诗整体风格的单一, 显得呆板、枯燥、缺乏变化, 令人不喜多读。并且  三段式的末尾往往是“始信安期术, 得尽养生年”这一类的消极出世思想, 使山水诗拖上了一条玄言的尾巴。因此, 他的诗普遍存在有句无篇的特点, 名句迭出, 而象《登池上楼》、《石譬精舍还湖中作》、《石门岩上宿》、《岁暮》这类情、景、理结合得较好的通篇风格浑融完整的诗作却不多。

四、谢灵运山水诗与玄言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说: “宋初文咏, 体有因革, 庄老告退, 而山水方滋”。“庄老”和“山水”都是晋宋时期诗歌主要的思想内容。“庄老”是魏晋以来流行的一种思想, “山水”是刘宋时新生的一种欣欣向荣的力量。在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 作为“老庄”思想的发展的玄学思想被逐步地排斥到诗外。但“庄老告退”并不意味着诗里的“庄老”成分已经完全被肃清、刘宋初期的诗歌里已丝毫没有玄学思想的存在, 而是说“庄老”已经开始退出诗坛。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诗人们思想斗争的过程, 是“山水”战胜“庄老”而在诗里取得统治地位的过程。由此可见, 在山水诗兴起的初期, 玄言诗并没有中断, 而是以玄理的形式残存在诗中。谢灵运诗歌的思想内容正是如此。在他的诗里, “山水”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 诗歌风格明丽清新, 形象鲜明, 名句迭出, 但也还保留着一小部分玄言的糟粕。“矜名道不足, 适己物可忽”、“怀抱既昭旷, 外物徒龙蠖” 这一类专讲玄理的句子, 在谢灵运的诗里随处可见; 还有一些不是以完整句子表达的玄意, 也渗透在他众多的诗篇里, 浮现在字里行间。

在谢灵运和山水诗中, 也有玄言洗净之作。如《夜发石关亭》:

随山逾千里, 浮溪将十夕。鸟归息舟楫, 星阑命行役。亭亭晓月映, 泠泠朝露滴。

全诗仅六句, 却溶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既叙述了长途行役的经历, 旅途的艰辛, 描绘了凌晨旷野残月高悬、清露莹莹的独特景色, 又写出了自己孤寂凄清的心境与几许羁旅愁怀。但这样的篇目在谢灵运的诗中却为数不多。因为他的山水诗虽表现了自己对美不胜收的山水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和忘情流连, 但他对自然的感受受着时代的规定与限制: 晋宋时期, 山水往往不是或不完全是作为审美的对象, 而是用来表现“道”的载体。人们欣赏山水泉林, 不是同它们作情感的交流, 把他们化为情思的载体, 而是以哲学家的观念审视大自然, 把宏观它们作为理念的外化。谢灵运的山水诗虽然在这一点上的所突破, 但他在游观山水自然时表现出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仍然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 在他的山水诗中出现玄言的成份也就顺理成章了。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虽有一些玄言成份, 但决不是玄言诗。玄言诗的特点在于巧陈要妙, 象寓语式的谈玄论道, 所以是“淡乎寡味”; 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则是通过诗里的山水, 将虚寂的理融入生意盎然的景中, 用诉诸人们感官的景物去启示人们的悟道, 表现出“超以象化”的理, 具有一种玄趣。因此, 谢诗中山水与玄言的杂揉主要是受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影响。作为士族代表人物的谢灵运受时代的限制本身就具有玄学思想, 因而谢诗中的玄理也是谢灵运思想感情的一部分, 而不纯粹是受玄言诗风的影响。谢灵运的功绩就在于他发现了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 力图使玄言与山水沟通起来, 以山水的形象阐发玄理, 寓玄理于景物之中。这种山水背后的老庄玄思, 越往后发展就越被一种更为真挚的情感或心境所替代, 在唐宋以后便形成了一种情景相生、相融的统一体。

谢灵运对大自然审美价值的发现, 使山川绚丽的风光为人们所瞩目, 自然山水在题材上开始被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山水诗自此蓬勃兴起了。所以说, 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开创山水诗的第一人。自他之后, 有南朝齐的谢朓 、何逊 , 唐朝的孟浩然、王维等许多山水诗人的出现, 他们以优美的山水诗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内容, 促进了诗歌的繁荣发展。

刘宋时代的诗坛上, 山水诗盛极一时。谢灵运的山水诗为他引来了赞誉与推崇, 开一代风尚, 影响所及, 竞相模仿学习。“每有一诗至都邑, 贵贱莫不竞写; 宿昔之间, 士庶皆偏, 远近钦慕, 名动京师。”对于后世来说, 谢灵运也是一代宗师, 特别是唐宋的一些著名文人极度推重谢灵运及其创作成就。李白在他的作品中一再提到谢灵运, 对谢灵运游览山水、创作山水诗篇表达了热烈的向往与倾倒: “谢公入彭蠡, 因此游松门”、“且从康乐寻山水, 何必东游入会稽”、“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谢公宿处今尚在, 绿水荡漾清猿啼”; 杜甫称赞谢灵运说: “焉得思如陶谢手, 令渠述作与同游”; 陆游也说: “陶谢文章造化奇, 篇成能使鬼神愁” ……除李白、杜甫、陆游外, 从南朝齐梁时的谢朓、何逊、阴铿、庚信, 到唐代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著名诗人的创作里, 我们也都可以寻觅到谢灵运山水诗的影响来。

综上所析, 我们认为, 时代、阶级的局限 , 现实生活和斗争, 以及诗人自己思想和性格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决定了谢灵运创作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但谢灵运的山水诗绝不象某些评论者所认为的那样, 是“政治失意时的游山玩水, 只是在声色犬马之外寻求感官上的满足, 并借此掩饰自己对权位的热衷……很难见出内心的思想感情。”

总的说来, 谢灵运的山水诗是妍媸并存, 但瑕不掩瑜, 成就是主要的。

   五、陶渊明和谢灵运诗风的比较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如其《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划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狖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于山水景物的描摹更加细致入微: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开阔的洲渚,茂密的松林,蜿蜓的蹊径,淙淙的流水,嫩绿的初篁,鲜紫的新蒲,自娱的群鸟,像是把景物公解成一个又一个镜头,向读者展示眼前的一切。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确是清新自然的,然其刻划描摹之功,不经过一番苦心琢磨和精心锤炼是达不到的。 
    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残红被径隧,初绿杂浅深”;“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等等,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尤其是“池塘生春草”更是意象清新,天然浑成,深得后人激赏。 
    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而又常常拖首一条玄言的尾巴。如其著名的《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又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这些都体现了谢诗典型的风格。 
    二、其次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的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但在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他笔下的青松、秋菊、孤云、归鸟等意象,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性情与人格,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和人格的象征。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他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描尽水态,而且写来也鲜丽清新、自然可爱。我们从以上所列举的其诸多名章佳句中,已可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文心雕龙·明诗》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尽管刘勰对此持批评态度,却正好概括了谢灵运诗歌语言的特点。 
    陶渊明对言不尽意的道理似乎深有体会,他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他曾作诗说 “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以他采取的办法是以不辨为辨,启发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补充。而谢灵运所采取的办法却不同。他作诗的态度本来就十分认真,又要尽量捕捉自然景物的客观美。也许由于语言自身的局限和不足,当他面对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自然景物时,也同样有着语言表达的苦恼,所以他才有“空翠难强名” 的概叹。但他还是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写实性,努力地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创造新的语汇,运用各种技巧去描摹或形容它们,并从不同的角度再现大自然的美,显示出其高度的驾驭语言能力。如果没有这种执著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他的诗也就不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但由于过分追求新奇,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义”之弊。清汪师韩《诗学纂闻·谢诗累句》曾指摘谢诗中“不成句法”、“拙劣强凑”、“了无生气”之处达五十馀条。虽不免过分,但有些的确是符合实际的。然而尽管如此,谢灵运的诗正如锺嵘所说:“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谢灵运的诗,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唐释皎然誉之为“诗中之日月”,“上蹑风骚,下超魏晋”,虽未免过誉,但谢灵运毕竟为山水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一新的特征乃是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现象。这新的特征成为 “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而且这种诗风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