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强 相传,西山植梅始于唐而盛于明清,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我自然不曾也没有时间去研究西山植梅的过往,我只知道我是闻着梅香出生的,也是在梅花的幽香中长大的。以前,老屋的周围尽是梅林,每当花季来临,暗香浮动,沁人心脾。料峭春风抚过,梅花在温润的阳光里摇曳,婀娜多姿,楚楚动人。梅花的香不油不腻,若是一场春雨,也只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结局。 那时的梅树作为一种经济作物,百姓到处种植,屋前屋后,大路小道,视野所及之处都能看到成片成片的梅林。每当梅花开放的季节,用“梅天梅地”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由于当时种植的唯有果梅,开的全都是白色的花,故才称得上真正的“香雪海”。那时在农村,成长的每一步都有泥泞,可我一直觉得每一步都走在了梅花的清香里,以至于在我内心深处,梅花就像有着深厚感情的老朋友一样,总有抑制不住的牵挂和思念。前年的现在,也是有感而发,从未尝试过画画的我,凭着感觉,用铅笔画了一幅梅花图,竟然得到朋友们的赞许。沾沾自喜之余,我隐约找到了我为什么这么喜欢梅花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秉性中,同样有着一股傲雪斗霜的意志。然而,现在的西山,梅子早已退出农民创收的舞台,大量的砍伐和调整,使得梅树的数量大不如前了。 “鸡笼梅雪”是西山的传统十景之一。鸡笼山本身不大,但周遭植梅的地方却十分广阔,过去号称有几千亩,而现在只留下“林屋梅海”了,也就是环绕林屋洞的那一块地方。这是个卖门票的风景区,除了果梅以外,还种植了绿萼、玉蝶、朱砂红等三十余个品种。每年二月早春,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人山人海,但由于面积缩小了,有时候看过去人海比梅海更盛,观梅的闲情逸致小受打击。在“鸡笼梅雪”退化为“林屋梅海”的过程中,我见证了几十年急功近利的发展。如今的西山,老祖宗传下来的“十景”几乎已看不到原来的模样,有些已经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西山看梅,自然还是要去“林屋梅海”的,那里改良过后的梅花,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园里山涧蜿蜒、流水潺潺,池塘清澈、白云悠悠,亭台轩榭、错落有致……不过我觉得,如果喜欢清静,想与梅花说说话、叙叙旧的,最好还是去西山的其他地方走一走,那些散落于各处如闲云野鹤的梅树才是你真正需要寻找的目标。它们有的在荒岩峭壁,突兀得飘飘欲仙;有的在山溪池边,横卧于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洒脱中;有的在窗前屋后,掩映在明清建筑的遗韵里;有的在绿树丛中,把怒放的生命诠释得淋漓尽致。有的两棵相拥,三五成簇,仿似倾诉衷肠,又似拉着家常,曼妙的身姿在风中起舞;有的独处一隅,一番白衣国士的风骨……诗词里所描绘的意境,只有在独自寻找的脚步里才能体验。那一刻,你才会真正领悟到梅花作为“四君子”之首的品性。“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如果能有梅花的这般风范,我们的生活会更踏实一些。 梅之于我,就像父母般的亲情生息。尽管现在因为经济价值低而日渐减少,但哪怕只剩下一棵梅、一株梅、一枝梅、一朵梅……梅,永远在我心里,在我的血脉中,在我的性情中。又值一年梅花季,来吧,来西山走一走,或许你会和我一样感同身受。在这里,不仅能看到梅花的美,闻到梅花的香,还能身心合一,悟出人生的道理,这也是新年给自己的礼物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