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美国叠假山

 苏迷 2019-01-31

  凌新生口述 周苏宁整理

  1997年,我前往美国,参加苏州园林在海外的园林工程——寄兴园(又名听松山庄)的建设,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叠假山,也是独立负责承担的国外大型假山工程。寄兴园建在美国纽约斯坦顿(Staten)岛的植物园内,1998年建成,是美国第一座完整的中式仿古苏州园林。

  一

  1997年初夏,中外园林建设公司苏州分公司的领导找我父亲去美国承担假山工程,我父亲那时年事已高,没答应。过了一阵,他们又返回来找我父亲,我父亲就问我行不行。我那时已经跟着父亲学叠山十多年了。

  我1973年初中毕业后下乡到林场,与树木打了十年交道,对花木已经很内行了。1984年到苏州郊区花木公司上班,从那时起就开始跟着父亲学起了叠山。“凌家假山”名声在外,但是在以前,父亲是不让我们学叠山的,父亲认为这是折骨头的苦活累活,不希望子承父业。兄弟中只有我愿意干这一行,我就是喜欢把玩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父亲最终答应了,手把手教我学了这门技艺。

  记得1985、1986那几年,苏州园林进入了一轮维修高峰,那时我跟着父亲几乎跑遍了古典园林各处的假山。给我印象很深的是维修狮子林真趣亭、荷花厅之间的那座假山,当时这座假山存在安全隐患,洞口已封。那时非常重视“修旧如旧”原则,对这座假山进行局部拆卸维修时,我们像对待珍贵文物一样,小心翼翼,拆下每一块石头,然后一一进行标号和清洗,按照顺序堆放整齐。那时我当父亲的帮手,眼看父亲重新堆叠时,手脚很有章法,我在他身边,一边干活,一边用心记住,包括石头的纹路、水泥黄沙的比例等。那座假山照原样安装加固,保持了纹理贯通、浑然天成的旧貌。从这个工程中,我悟出了很多道理。也是从那时起,我养成了看石头的习惯,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相石”。

  “相石”就是选石,是叠山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关键环节。石料的形态、色泽、纹理、水路、大小各不相同,还有坚、脆的区别。业内有句话叫“看菜吃饭,看石头好坏做事。”好的师傅在叠山前,一定要自己选石,即使有些东家已经备好了石头,也要到现场重新“相”一遍,对每一块石料的特征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可以承重、哪些可以做脚、哪些可以结顶,哪一面向外向上做峰做面、哪一面向下向里做底,哪些纹理、水路相近的可以拼缀在一起,哪块石头与另一块石头可以勾连,等等,事前要有全局打算,所谓“胸有丘壑、意在笔先”。其实,叠山和作画是一脉相通的。作画是用线条、色彩把自然浓缩在一张纸上,叠山则是用土石、植物等把自然浓缩在一方天地里,在方寸空间里作立体画,造出林泉丘壑之美。

  那时,父亲就告诉我,叠假山要注重一大一小。大的是从大处着眼,注意气魄,小的是在细节上下功夫,养成这个习惯后,就能在成千上万的石料中,一眼瞅中自己想要的那一块,得心应手叠出好作品,否则临时上阵,就会手忙脚乱,费料费工,也出不了精品。十几年的磨练,我已经独立完成了多个叠山工程。所以,当父亲问我能不能去美国做时,我很有信心地说“怎么不能做,我这几年做的活,您应该满意的。”父亲还没开口,中外建苏州公司的领导倒是急着问我父亲:小凌行不“行?美国这个工程很大哦!”父亲看着我,想了想,点点头,说“我看可以”。

  父亲的认可,让公司领导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我信心倍增。

  “凌家山”在苏州园林假山行当中是一个品牌。父亲凌鸿是苏州叠山世家韩步本的拜门徒弟,在继承师傅技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竖叠法”,就是将过去石料以横卧叠山为主,改为以竖立为主,在模拟真山上更显逼真,更能表现山的峻拔雄伟气势,受到当时行家的一致肯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与了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修复工作。七十年代初,承德避暑山庄维修假山,国家文物局专门发函到苏州,要求借调凌鸿、韩良顺二人前往避暑山庄的皇家园林修假山,可见父亲当时的技艺水平在行业中地位已经非常高。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加拿大建造的中国园林“逸园”,其中的假山就是父亲凌鸿负责修筑的。逸园建成后被授予国际城市协会特别成果奖。这是一个极高的荣誉,同时也是对我的鞭策,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我在心里暗暗拧着一股劲。

  二

  1997年,我接受了到美国叠山的任务。在这之前,苏州已经在海外修建了多座古典式苏州园林,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寄兴园这个工程与前面的海外工程一样,中美双方都很重视,前期先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得到认可后,所有的构建都是在国内制作,然后用集装箱运往目的地安装。我参与了在国内选购湖石的任务。

  我到美国纽约斯坦顿岛寄兴园施工现场后,主体建筑已上梁,而且还按照中国传统习俗搞了一个“上梁仪式”,贴红、放炮、祝辞,美方来了很多人,兴致勃勃看了这个仪式。我也在现场,更重要的任务是勘察我的施工现场,古人叫“相地”。我先前看过图纸,从图上看,当时就感觉重要景区的主峰“瑞云峰”与周边环境不是很协调,现场一看,马上发现问题的关键了,假山设计得太小,只有4米多,峰头太低,其高度低于正厅屋檐,比例失调。通常在厅堂前叠峰,在最佳距离看,峰首一定要超出屋檐30厘米左右,才能显出石峰的高耸、峻拔、挺秀,否则,被屋檐压住,再好的峰也失去气势了。我这人有个毛病,感觉不好不动手,当时那个感觉,我很难按照图纸动手。只有把这个石峰加高一米以上才能达到景观效果。我憋不住,马上向公司提出了这个问题。

  为这事,中美两国工程师前后研究了三个月,最后苏州园林设计院派了一位副院长到现场重新设计,采纳了我的意见。我叠山的习惯,就是一开始看一下图纸,基本山形就印在我脑子里了,以后这个“山形”越来越清晰,这叫胸有成竹吧。然后就是凭我的灵感创作了。

  大山一定要有主峰、次峰,有时还要有陪衬的小峰,千万不能无峰或仅有独峰。看看明清遗留下来的苏州园林假山,就明白了。主峰一定要先把基础、脚基做好,才能立峰。主峰可用一块大峰,也可以几块接叠成一块大峰,关键要把石块选好,纹理、水路、凹凸面都要保持石峰的自然形态,叠出的峰甚至比一块大峰更显自然神态。还可以做成飘峰,少有人工痕迹,就是成功的。

  真正动手的时候,现场经理又发愁了:所有的湖石都是国内运来的,临时决定加高的峰头哪里来?远涉重洋,不可能为这一块峰石发一次货。

  我心里有数。因为之前在国内选购石料时,我是全程参与的,三四百吨石料,每块特征都大体了解。寄兴园共有三座湖石假山,每块石料堆放在哪里我都心里有数。我先在心里把所有石料盘算了一遍,然后把三座假山作了重新调整,很快就把主峰石料选出来了。原来设计图是三块石料拼接成峰,我从另一处假山石料中选出一块作为峰首,四块拼接成峰,心里有了一个整体画面。

  叠峰安装用的是美方提供的大吊车。由于庭院空地有限,吊车只能固定在庭院围墙外面,我必须站在屋顶上,吊车司机才能看到我的手势,这个美国佬就看我的手势操作吊臂。我先指挥助手把石料立面选好,然后用我们传统的绳索和扎结法捆牢石料,我再爬上屋顶指挥吊车司机。每一块石头都很顺利吊起、下落、到位,最后一块峰石是大头在上,美国司机很疑惑,直摇头。但我很坚定地用手势指挥他起吊拼接,也是一步到位就立上了峰头。他将信将疑走过来看,一座巨大的石峰已立在面前,他先是一怔,然后竖起大拇指对着我连说“OK”,觉得中国人的假山堆叠技法非常奇妙。

  瑞云峰屹立在庭院之中,峰高5.4米,峰首高于屋檐,更显得挺拔俊秀,峰体纹路贯通,皱漏有致,有高耸入云之势。

  寄兴园中还有黄石假山、黄石驳岸,工程也不小。黄石假山与以瘦透漏皱为美的湖石假山不同,以纹理古拙、苍老端重为美。寄兴园黄石假山座落在“小飞虹”的背面,用的石料都是美国当地选购的。我根据石料的特点,采取平面以横纹为主,立面以直纹为主,交错使用,棱角分明,凹凸面上下贯通,体现出一种厚重之美,与轻灵的“小飞虹”形成对照。

  三

  我在叠黄石假山时,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前来察看,看了我的半成品后,很是高兴,握着我的手连声称赞说:我一度以为苏州古典园林假“山堆砌的技艺已经失传了,没想到还有传人在啊!”他还高度评价了参与寄兴园建设的工匠:创造性的劳动和出类拔萃的手艺,虽然不能做到与苏州古典园林完全一致,但是已经跟古代的工艺水平不相伯仲。

  后来我才知道,贝聿铭是“微服暗访”来的,他是美国建筑行业评奖委员会的权威,他到现场察看,为后来寄兴园获得美国建筑奖奠定了基础(1999年,寄兴园获“美国纽约市最佳设计和建设奖”“美国纽约市最佳室内装潢奖”“美国纽约市园林项目奖”等三个奖项)。现在回想起来,我以为贝聿铭当时对我们工匠的肯定比后来获奖更重要,因为从文化的传承看,贝聿铭既是对我们技艺的肯定,更是对我们传承的寄望。

  后来,我在美国又陆续承接了几处假山工程,如美国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庭院、美国皇冠酒楼庭院、美国纽约私家庭院等,地形地貌、园主要求都不一样,有湖石山,有黄石山,我都因地制宜,巧于布置,浓淡相宜,营构出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立体画卷,永久留在了美国。

  近二十年来,国内也渐渐兴起造园热,特别是私家造园越来越热。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我引以为傲的文物保护单位惠隐园水假山的修复工程、世界文化遗产环秀山庄假山维修工程、亚太遗产中心古建联盟授予我“古建修复师”称号等,但是越做,我越感到一种责任,如何把优秀传统工艺传承下去——不仅仅是为了“凌家假山”,而是整个苏州假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