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时遵循这些规则,将会事半功倍

 是这个理 2019-01-31

艾灸疗法是传统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灵 枢·官能篇》言: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医学入 门》曰: “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 , 说明艾灸疗法可起到针刺、药物起不到的效果。艾灸具有温经散寒、升阳举陷、拔毒泻热、消瘀散结等作用,具有广泛的临床适应证,在慢性病治疗及“治未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一些难治性疾 病,施灸后往往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艾灸疗法具有极大发展前景。正如《扁鹊心书》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可见,艾灸疗法不仅可以治病防病,还可以延缓衰老。

不论是刚接触艾灸,还是资深灸友,都不能忽视艾灸中的几个规则,它们直接影响着艾灸的效果。本文主要从艾灸时间、温度和顺序方面建议大家,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艾灸效果。

时间方面,艾灸的时间长短也是没有明确规定的,一般建议就是一个时间范围,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要是艾灸过程中感到舒服就灸得时间长点,如果感觉有些不适就时间短点,以后慢慢增加时间。艾灸是活血的, 有些人艾灸之后头晕,胸闷,那是血液流通加快所导致。一般每个穴位施灸10分钟为宜,腹部和背部穴位可灸20分钟或以上。

温度方面,不管是疾病还是保健,都建议以温热为主,既不要感觉不够热也不要感觉刺痛,并不是艾灸温度越高就效果越好,温灸为宜。

顺序方面。许多朋友问我艾灸的先后顺序,其实在古代的医书里面都有记载,《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明堂灸经》也指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宜慎之”。《千金翼方》说:“凡灸法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 总的来说,我们施灸的时候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

另外,艾灸期间不应着风受凉,保持平和情绪。饭饱酒后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后毛孔舒张,故半小时内不宜洗澡,避免寒气趁虚而入。艾灸一向是慢功出奇效,无论是养生保健,亦或防治疾病,都需坚持。如果没有艾灸条件,可以每日按揉相应的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中医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们国人共同去挖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