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朋友请搜索公众号'刀口谈兵'关注我们,并欢迎大家转发朋友圈,传播正能量! 商务、投稿专用微信号:dktbmsz 欢迎投稿及合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 瀚海狼山 人类自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认识到金银铜这些有色金属的价值。由于黄金往往天然存在,而白银和铜都需要冶炼才能得到纯粹的金属,导致黄金被人类发现和应用似乎更早一些;而且由于黄金的耐腐蚀和万年不变质的特点,有些七八千年前的黄金制品一直保存至今。而如此早的白银和铜制品则几乎找不到。虽然金银天然为货币,但是在国家形态出现以前,货币本身是基本不存在的,即使有少量的原始社会的物资交换,也是以物易物为主,甚至一度以海边的贝壳作为交易的货币中介,至今汉语还有“宝贝”一词。世界上很多产贝壳的地方,都曾经用贝壳作为货币,这应该也是原始交换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贝壳的定价和保值功能显然无法和金银甚至是黄铜比较,最终进入国家形态后,金属货币最终代替了贝壳等天然的价值交换物。 黄金自古稀少,从来都是王室和贵族的专用金属,几乎从来没有在中国民间当做货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重重下聘礼中的所谓的“金”,大多时候都是指黄铜。即使黄铜在当年也是很珍贵的,只有铸造兵器,或者铸造鼎、编钟等重要礼器,才由国家或者诸侯王的政权出面调拨铜资源。能铸鼎纪念的事情和人物,自然都不是一般人和一般事儿。老百姓是难以参与这些活动的。平时能见到铜的地方,除了少量用具,也就是各诸侯国发行的货币了。 这里说到了黄金自然是最高层专享,大型黄铜制品,民间都很少见。至于白花花的银子,在先秦时代,稀有程度和价值甚至不比黄金低多少。那个时候,白银和黄金的比价,远远高于今天。中国自古就不是一个产白银的大国,在一定程度上,天然白银矿的数量(这里不是说白银的产量而是银矿的产出点)甚至比金矿的数量还少。也就是说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缺银的大国。 中国在唐代以后,最大的白银产地其实在云南。学过历史都知道,历史上朝廷绝对控制云南的时间,是从元明时代才稳定,在此之前,对云南的控制可以说是时断时续。也就是说云南的银矿真正被朝廷作为财政货币的来源,也不过最近700年的事情。况且云南的银矿产量,在同时代的世界大银矿中本就不入流。此外岭南和江西也有银矿,但是产量都不高。作为开发更早的中原,河南和陕西也有在2000年前就开发的银矿,但都是小矿和贫矿。并不足以支撑一个农业和手工业2000多年来都据世界第一的大国,用白银作为基本货币单位。 但是偏偏中国人似乎自古对白银比对黄金还喜爱,很早就有把白银作为货币基准的意思。到最后形成了银铜双本位制,实际是货币银本位制。更珍贵的黄金反倒一直似乎不食人间烟火。银本位制的确立,导致了中国经济在明末到清朝中期200年的辉煌,但同时也埋下了严重的祸根,公元1800年以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严重衰落和银本位直接有关! 其实早在2200多年以前的秦始皇时期,他老人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的白银产量实在是太少,是不能作为基准货币和流通本币的。秦统一中国后,秦法明确规定,白银不能作为货币,货币的基准只能是以铜为主加少量铅和锡混合铸造的秦朝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也就是说,国家的本币是铸钱,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法定货币制度。可以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前,此后的2000多年间,中国的货币管理都没有超过大秦朝。虽然秦以后的圆形方孔的制钱一直流行,但是货币的发行和管理却远远比秦朝的统一混乱的多。 汉承秦制,因此黄金白银也被排除在法定货币之外,仍然为贵族专用,打破了金银到货币的正常演化过程。不过自魏晋至隋唐,民间一直有以银为称量货币,作为大额支付的手段,始终没有禁绝。唐代与欧亚各国的陆地和海上通商非常兴盛,而当时波斯、阿拉伯、印度、甚至欧洲等大大小小的外国,已广泛使用银币,这些银币不断通过外贸的繁荣而流入中原,带动内陆大宗贸易以金银尤其是银作为支付手段。大体在唐末、五代时,出现了白银正式进入流通市场的趋势。官廷用银统计大量的各地进贡;官员的俸禄,军政经费也常常用银两作为支付单位。 从北宋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市民阶层的大量出现,海外贸易也比大唐更加频繁,白银较为普遍的进入民间交易流通。这是基于商业的发展,铜钱价格太低,不相适应频繁的商品交换,客观上要求贵重金属发挥货币作用。宋代白银作为货币地位上升,与宋并立的辽金,由征战、贸易、岁币等,也广泛使用白银。不过宋金辽三国一样,也缺乏大型的银矿,铜钱才是主要通货,白银只是在铜钱流动性不足时的一种大额交易的辅助和补充。 到了元代,对比宋朝白银的流通并没有改善,元朝廷穷奢极欲常年财政亏空,甚至滥发纸币强行推广,连铜钱都懒得大量铸造,反倒经常颁布民间禁用金银的法令,禁止民间金银私自交易,这和某些人逃亡到小岛上以前的做派差不多,可见元朝的国运本身也长不了。 朱元璋建立大明的初期,不但缺银,甚至缺铜,也只能学元朝印刷纸币,为了推行大明宝钞,曾禁止民间以金银物货交易,并严加禁止民间对银矿的开采。但是明成祖夺权后,为了方便南方的钱粮通过运河北运,又允许漕粮折色,即折换成银两进京。属于自打嘴巴的自然政策放宽。 从明朝中期开始,白银已经不随着官方的意志而越来越重要。在民间,白银也超过铜钱、宝钞,成为主要通货。明朝后期,短时间内连续发生了几件事情,导致白银最终上位,成就了本币地位。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