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我们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证、脱证,甚至危及生命。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眩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经验,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设立不同治法方药,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疗效。具体如下: 1.风邪上扰:眩晕,头身痛,发热恶寒(或恶风),鼻塞流涕,苔薄。或伴恶寒重发热轻,鼻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或伴发热重,微恶风,鼻流浊涕,咽喉红肿,口渴,汗出,溲赤,苔薄黄,脉浮数;或兼见咽干口渴,干咳少痰,苔薄,脉浮细;或伴身重头如裹,胸脘闷满,苔薄腻,脉濡。 治法:风寒表证治以疏风散寒、辛温解表;风热表证治以疏风清热、辛凉解表;风燥眩晕治以轻宣解表,凉润燥热;风湿眩晕,治以疏风祛湿。 常用方: 风寒表证用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风热表证用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风燥表证用桑杏汤(《温病条辨》)加减。 风湿眩晕用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推荐中成药 双黄连口服液:口服,每次20ml,每日3次。 羚羊感冒口服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 柴胡口服液:口服,每次10~20ml,每日3次。 2.少阳邪郁:眩晕,口苦咽干,心烦喜呕,或兼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苔薄,脉弦。 治法:和解少阳,疏风清利。常用方: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推荐中成药 柴胡口服液:口服,每次10~20ml,每日3次。 清肝利胆口服液:口服,每次10~20ml,每日3次。 3.肝阳上亢证:眩晕、头胀痛、易怒、面部潮红、目赤、口苦、少寐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常用方: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推荐中成药 全天麻胶囊:口服,每次2~6粒,每日3次。 天麻钩藤颗粒:口服,每次10g,每日3次。 脑立清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2次。 4.痰浊中阻:头晕不爽,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常用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古今医鉴》)加减。 推荐中成药 眩晕宁颗粒:开水冲服,每次8g,每日3~4次。 半夏天麻丸:口服,每次6g,每日2~3次。 二陈丸:口服,每次9~15g,每日2次。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白,唇甲苍白,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且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常用方: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推荐中成药 黄芪注射液:3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4天为1疗程。 参芪胶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3次。 补中益气丸:口服,每次8~10丸,每日3次。 6.肾精不足: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齿摇,耳鸣,或有遗精滑泄,发枯脱落。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颧红,咽干,形瘦,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常用方:河车大造丸(《活人心统》)加减。 推荐中成药 肾阴虚者可选用: 左归丸:口服,每次8粒,每日3次。功用为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可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等症。 大补阴丸:口服,每次6g,每日2~3次。功用为滋阴降火。可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等症。 肾阳虚者可选用: 右归丸:口服,每次8粒,每日3次。 沙苑子颗粒: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日2次。 7.瘀血内阻:眩晕时作,反复不愈,头痛,唇甲紫黯,舌边及舌面有瘀点、瘀斑;伴有善忘、夜寐不安、心悸、精神不振及肌肤甲错等;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络。 常用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推荐中成药 血府逐瘀口服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功用为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可用于治疗瘀血阻络所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心悸等症。 |
|
来自: 高山m258exd8wv >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