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倦勤禅雕·达摩造像赏析(四)

 知识传承永恒 2019-02-01

倦勤禅雕,并非全如中国文人书画那般在空山鸟语、闲云野鹤之间营造出世禅境,而是通过一系列人物造像的动静禅意处理,于经意不经意之间从容不迫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怀与信仰。



而今的木雕市场,头衔大师比比皆是,但是如果遮住头衔,能从作品本身看出艺术特点的,就屈指可数。个性不一定就是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尺,但是创作者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和烙印应该是鲜明的。如果雕刻创作建立在仿制和抄袭上,时间久了,谈不上定位,谈不上艺术个性,那就泯然众人矣。



倦勤坚持以达摩作为创作的重要载体,关键与自己的文化追求和美学倾向有关。达摩祖师从印度进入中国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河南少林寺和中原一带修禅布道,有关他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我们普通人的相貌基本上是分不同年龄阶段相对固定的实相,而达摩作为来自印度的一代佛教宗师,非但身形未留下实相,就连他的理论系统也无固定载体,只在顿悟的片刻之间如电光闪现,留下诸多剪影和精神传承。



作为宗教文化,在神性、人性、个性之间,显然会偏重于神性,其间的人性体验和艺术表现都受到各种宗教模式的严重制约。倦勤轩的禅意人物系列作品中,达摩以静、信、诚、毅为精神内核,造像表达不会通过夸张的动态表情去呈现闭合的双唇,微闭的双目,却无不在向观者表述着淡泊而祥和的禅韵禅味。



不同材质的造像,在物理表意功能上有很大差别。石材的本质是坚硬、耐久,青铜的本质是冷峻、锐利,用这两种材料表现佛像或礼仪之器的庄重、威严、代言天地等教义理念,有着其它材料无可比拟的优势。而木材则不然,木材的质地、纹路、色彩,合乎了中国人的审美需求。木质的温润性,应和了文雅从容,含而不露;木材的独特纹理,应和了沉敛大气,华而不奢。



在倦勤的禅雕世界里,达摩始终像一位智慧的人间长老——身着世俗的衣裳,目光平视。即便是面壁参禅,也不似庙堂佛陀造像那般空心无为、富态,而更像是手持心灯在寒舍里忧国忧民的先秦诸子。无论动与静,都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生物体,而非虽艺术上完美无缺,但却被刻意抹杀生命体征的神圣偶像。



在造像工艺上,既不似西方雕塑家那般,用细腻的片状褶皱和符合黄金分割比的结构张力,去渲染神圣庄重唯美的身段,也没有像印度佛造像那样,用流畅的点线去塑造或为清癯、或为丰腴的佛身及琳琅满目的披挂饰物,而是用近似汉代玉雕工艺的“汉八刀”或现代漫画的笔法,用极其简练的线条,寥寥数笔简练地勾勒出人物形象。



主体人物的原型与艺像,写实与写意的风格冲突与融合兼顾,在艺术家与工匠精神的价值冲突中达到某种具有审美意义的平衡,最终成为倦勤的造型符号和文化符码。倦勤期望能借助文人和佛造像题材表述,通过艺术再造,显现追求精神境界的最高人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