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造山”在现代战争中有用吗?驳斥一些流传的误解

 老黄牛的书馆 2019-02-01

今天彩云的机械整备间暂时不说枪炮,说说中苏对峙时期建造的“人造山”。在我国的军迷中存在这样一种很普遍的误解,认为现代战争就是空袭、机动作战、按按钮放导弹,要塞、防线都是没有用的活靶子。比如中苏交恶时期,我国在三北地区构筑过“人造山”要塞,人工在平原上堆土成山,构筑要塞,这些人造山被一些网文随意喷成“最没用的军事工程”、“比马奇诺防线强不到哪里去”、“浪费人力物力”。那么“人造山”真的是浪费人力物力的无用工程吗?或者我们把话题放大一些,现代战争已经不需要永备工事和要塞防线了吗?

卫星照片拍摄的一个人造山工事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回顾一下近现代战争中防御作战的方式。在一战和更早的时期,交战双方的主要兵力是步兵,防御战的主要形式是堑壕战,防守方沿着前线构筑连绵的堑壕,为增加防御的弹性,堑壕要分多道,在军事文献上读到的“突破第一道堑壕”、“突破第二道堑壕”指的就是这个,为了机动兵力,横向的堑壕之间还有纵向的交通壕连接。总的来说,一战时期的防御战是线形的,交战双方是沿着堑壕构成的“战线”交战的。

一个展示一战堑壕战的绘画,阵地由横向的多道连绵堑壕组成,前后堑壕之间有纵向交通壕,在主阵地前方有铁丝网,构成无人区,炮兵阵地构筑在堑壕后方。

到二战时期,随着军队火力和机动性的空前提高,传统的线形堑壕防御体系发生了变化,变成沿交战正面构筑的一个个支撑点,每一个支撑点是抵抗枢纽,自身构成独立的环形防御,能应对敌机动兵力迂回到侧后的冲击;支撑点和支撑点之间的间距小于直射火器的射程,能用直射火力覆盖封堵,形成“火袋”;二战中坦克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地面战斗,所以反坦克成了防御方主要的任务,每个支撑点都构筑有反坦克火炮发射阵地,每门反坦克炮都有多个预备射击阵地,应对不同方向上的冲击;由于二战时进攻方的突击能力比一战强很多,防线的纵深也比一战的堑壕体系要大。虽然防线的构成和一战比有较大变化,但总体而言防线兵力依然是静态的,以步兵和牵引炮兵为主,任务是“御敌于防线前沿”,把敌人挡在防线前方。为了预防防线被局部突破,在静态的防线背后还部署有装甲部队组成的机动兵力作为预备队,防线哪一段被突破,就机动到突破口附近堵口子,对突破之敌发动反冲击。

俄罗斯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激战库尔斯克”一集的截图,这是一个典型的,以防御坦克冲击为目标的支撑点,有环形和Y形的堑壕,支撑点内布置有反坦克火炮,每门反坦克火炮都有多个射向,可形成环形防御。

支撑点与支撑点之间的距离能被直射火器覆盖

支撑点之间的“通道”其实是火袋,敌进攻兵力冲入火袋,就会遭到两侧火力交叉射击。

到二战后的现代战争,还是有防御战,还是有防线,还是有永备工事,但防御方式变成了静态的点与动态的兵力结合的方式,不但防线背后有预备队,防线本身的守备兵力也不再是静态的,也运动起来了。为了说明现代战争的防御战,在说“人造山”之前彩云先举一个例子,第四次中东战争时期以军的巴列夫防线

说到巴列夫防线,国内大多数描述巴列夫防线战斗的文字都带有明显的“小故事大道理”毒鸡汤味,说以军费尽心机在苏伊士运河岸边构筑了一道沙墙,炮弹炸不垮,坦克爬不上,自诩固若金汤,结果埃军另辟蹊径,灵机一动,用消防水枪冲,一下子就把沙墙冲垮了,以军防线灰飞烟灭。其实沙墙只是巴列夫防线的一部分,冲垮沙墙离突破巴列夫防线还差老远。

关于巴列夫防线,国内大多数人熟知的都是轻佻的毒鸡汤故事,说以军精心构筑的沙墙自以为固若金汤,结果被埃及军队用消防水枪冲垮

巴列夫防线是一个沿苏伊士运河河岸走向,有较大纵深的防御地带,沙墙只是沿着河岸的应用障碍物,在沙墙后面的纵深地带有16个坚固的防御支撑点,支撑点内有坚固的点状观通站,观通站用钢筋水泥和钢梁为主体,辅以铁丝网捆扎的石块作为加强,能抗大口径炮弹和普通航空炸弹直接命中。观通站周围地形经过战场建设改造,视野开阔,射界扫清,布置有铁丝网、地雷等应用障碍,易守难攻。

钢筋水泥钢梁和岩石砌成的观通站

但观通站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射击,而是观察战场。它不像传统的防线要求各碉堡之间火力互相覆盖,而是只求观察视野能覆盖整个战场,防御支撑点内的火力输出主要靠坦克和自行火炮,而不是传统防线的步兵。在防御支撑点内,构筑有大量钢筋水泥掩体,坦克和自行火炮可在掩体内隐蔽,掩体和掩体、掩体和发射阵地之间通过战场建设构筑有军用公路,便于分散配置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快速机动,必要时击中起来打战术反击。

巴列夫防线的防御支撑点内筑有大量坦克和自行火炮掩体

至于沿运河河岸构筑的沙墙,属于整个防线前沿的应用障碍物,以军也没指望一堵沙墙就能彻底阻挡埃及军队的进攻,水枪冲也好,炸药爆破也好,摧毁沙墙的方式有的是,用水枪冲根本不像国内毒鸡汤故事描绘的那样是埃及军队灵机一动。沙墙的意义大致有两个:

1、阻挡小规模的侦察渗透。如果埃及军队在进攻发起前发动战斗侦察,沙墙可以遮蔽视线,让埃及军队无法观察到以军防线纵深,也能阻挡小部队的试探进攻。

2、在遭遇大规模进攻时,限制进攻方的进攻路径,无法在全线发起进攻,只能对沙墙一点或几点打开突破口,重点从突破口进攻,这样防守的以军就能将有限的兵力集中起来堵突破口,而不是全线被牵制。事实上埃及军队虽然用水枪在沙墙上冲出了豁口,但这浪费了埃及军队24小时的时间,待沙墙冲破后,埃及军队在狭窄的突破口遭到了以军两个旅的顽强反冲击。试想如果没有沙墙,埃军在全线多路发起进攻,以军有限的兵力只能平摊在漫长的运河边界上,根本就没有机动兵力打反冲击,一个个支撑点再坚固,也会被占据兵力优势的埃军淹没。

这才是沙墙和背后防御支撑点之间的关系,巴列夫防线是一个整体,不是一堵沙墙

现在沙墙有了,支撑点有了,作为火力输出的机动兵力(坦克、自行火炮)有了,就看战斗怎么打了。

埃及军队用水枪冲沙墙,在运河河面上架设浮桥,会遭到以军空军和远程炮火的袭扰。

好不容易冲开豁口,埃军主力通过浮桥,通过沙墙豁口,却在狭窄地带遭遇以军两个装甲旅连续不断的战术反击,于是只能一边慢吞吞往前挤一边抗反冲击。

可是抗反冲击的战斗不好打,这里是以军精心建设的预设战场,以军坦克、自行火炮都在射击掩体内只露出个炮塔,战场又是以军长期控制的地区,在战前以军就对主要射向、方位物进行标定试射,打起来都不需要试射,首发命中,首群覆盖。以军有观通站监视埃军一举一动,能通过预先建设的道路网把反击兵力机动到埃军侧翼猛打一顿,待埃军调转进攻矛头准备还击时以军又撤走,换个方向再发动新的反冲击。

埃军要拔掉以军的观通站?不好意思,观通站主体能抗大口径炮弹和航空炸弹直接命中,周围地形经过改造,射界扫清,各个都是硬骨头,就怕你不来打。

整个巴列夫防线不像二战时期的防线那样要求彻底阻挡敌人,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是利用纵深,不断地发动战术反击迟滞埃军的进攻,拖延时间,给预备队集结调动争取时间。埃军花了整整6天才基本突破巴列夫防线的防御地带,结果以军已经在这6天时间里于北线戈兰高地打退了叙利亚军队,主力调头向南对付埃军了。

巴列夫防线这种防御形式,就是二战后现代地面战斗常见的防御形式,有军事学者给它起名“流动前线”,但流动的前线离不开坚固的观通站和掩体,因此固定防御工事在现代地面战斗中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说完巴列夫防线这个例子,我们再回到我国三北地区的“人造山”。其实人造山不是一个孤立的,蹲人死守的土山,它就是现代防线中的一个支撑点,一个节点。

人造山的位置,都是卡在重要的交通线交通枢纽和水源地附近,往往是苏军进攻的必经之路,虽然作为前锋的苏军坦克部队、摩托化部队能绕开,但是依靠卡车机动、庞大的后勤梯队必然要沿着公路前进,所以机械化军队能选择的进攻路线并不是随意的,还是很有限的,人造山并不容易绕开;现代军队对水的消耗很大,不但作战人员需要饮用水,各种车辆都需要冷却水,三北地区本来就缺水,有限的水源地附近往往就卡着人造山。人造山内不但有步兵直射火力,坑道中还有远程炮兵,旁边还有预设阵地。这些预备发射阵地上的远程火炮对需要火力封锁的交通枢纽、水源地、敌可能的进攻展开地都进行过校射,战斗中可以不经试射直接射击,首发命中,首群覆盖,打一顿之后又隐蔽回人造山内的坑道。

除了步兵和炮兵,较大的、属于枢纽地位的人造山坑道里还有坦克分队,也预留有许多预设阵地。这些预设阵地都布置在敌军可能进攻展开路线的侧翼,当敌军冲击分队展开的时候,守备部队的坦克分队可以短促出击,机动到这些预设阵地上,对敌进攻分队的侧翼射击,狠狠咬一口后缩回山中坑道,迫使敌不得不频繁改变进攻展开方向,频繁在不利地段展开,此时远程火炮又可以对停顿展开过程中的敌军进行射击。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的T-34/85坦克隐蔽在坑道内,必要时前出进行短促出击战斗,类似的做法也出现在人造山中。

怎么样,是不是和巴列夫防线的迟滞作战很像?

为了说明三北地区对进攻方后勤保障的压力,彩云我再举一个例子:

1945年8月的远东战役,担任后贝加尔方面军快速集群的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穿越大兴安岭和内蒙古荒漠区,这里不是日军主要设防地区,几乎没有遇到实质性的抵抗,但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水荒、油荒,后勤梯队跟不上,往往整个坦克集团军趴窝,不得已只能集中整个坦克军、机械化军剩余油料加给先遣支队的坦克,保证旅、营规模先遣支队前进。这还是战争末期日军全面崩溃,基本没有有组织抵抗的情况下,如果说面临激烈抵抗,问题就大了。时间轴拉到上世纪70年代,如果中苏爆发战争,苏军的机械化部队的油、水、弹、粮消耗比1945年的苏军更大,如果后勤梯队被卡住,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的行动也必然受阻。

当然,人造山要塞不是没有弊端,主要的弊端就是建设费用巨大,对国民经济来说是沉重的负担,所以中苏关系缓和后就停建了,再有就是文革中受“左”的政治风气和混乱的生产秩序影响,一些人造山选址不当,工事掩体建设质量差,一些党政军领导人也对此做过严肃的批评,但不能把这些具体的批评言论当做全面否定人造山的证据,更应当注意一些批评言论带有当时“站队”的时代特征。彩云还是主张,一切要“实事求是”,切忌迷信轻佻的鸡汤化、情绪化言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