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大华文奖促跨地文学交流

 太乙ocwfrzeutj 2019-02-01
 
  图:众嘉宾为第七届“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揭幕剪䌽\大公报记者刘毅摄

  【大公报讯】记者刘毅报道: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青年文学,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今年举办第七届“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简称:“华文奖”),以全球专上学院的全日制学生(研究生除外)为对象,奖掖华文创作和翻译,促进跨地域文学交流。奖励之外,本届“华文奖”特设向本奖创奖评判余光中致敬环节,正在校内举行“余光中教授藏品展”,展出余老手稿及其“华文奖”评改手札等,展期至五月三十一日。

  20载硕果纍纍创新风

  每三年一届的“华文奖”自二○○○年举办以来广获好评,历届的决审评判均为当代文坛著名作家和学者,参赛者涵盖内陆、台湾与香港,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澳洲和加拿大等地院校,参赛作品全面呈现全球华文青年创作的整体面貌。

  本届“华文奖”共分散文、短篇小说和文学翻译三组,每组设冠、亚、季军、一等优秀奖、二等优秀奖和鼓励奖,合共七十八名,决审评判有短篇小说组的王安忆、骆以军、黎紫书;散文组的陈芳明、陈平原、王良和;翻译组的金圣华、彭镜禧、单德兴。

  “华文奖”筹备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大文学院暂代院长赖品超在本届开幕仪式上致辞时表示:“‘华文奖’设立至今已是第七届,历时近二十载,着力推动华文创作,可以说累积了纍纍硕果,实属难得。我们会秉承这份信念,促进各地学者、作家与学生的文化交流,恪守弘扬文学的理念,继续为华文创作栽种树苗,建设中华美好的文化森林。”

  “华文奖”荣誉顾问兼决审评判金圣华回顾二十年前创奖初期时说:“当年不似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参赛者投递手写稿给我们。现在虽然是网上投稿,但在这样的大时代中,推动‘华文奖’在世界範围内的发展成了一件逆水行舟的事。”

  往届得主望薪火相传

  开幕仪式后,“华文奖”历届大奖得主麦树坚(第一届散文组)、郑政恒(第二届散文组)、王乐仪(第五届散文组)、梁莉姿(第六届短篇小说组)即场分享参加体会和心得。在他们眼中,这个奖项指明了写作之路,是一股促使坚持写作的力量。

  麦树坚认为,这个奖项有助於他在未来筹办类似比赛时,会增加相应的经验。郑政恒补充说:“‘华文奖’令一代又一代作者的文学梦得以薪火相传。”王乐仪透露,自己曾是一名理工科学生,后转入文学创作,现时主要的工作是歌词写作,视“华文奖”为其创作道路上的转折点,“它令我可以在最徘徊的时刻,让我关注内心和情感。”梁莉姿对於主办方可以收篇幅如此长的小说作品感到开心,通过一众专家学者的点评,如同一次和大师的文学倾谈。

  香港中文大学常务副校长华云生、前校长沈祖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系主任邓思颖,以及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筹备委员会主席何杏枫出席日前在香港中文大学书店文化活动厅举行的开幕仪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