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01- 这几天放假回家,与一个朋友见面。 一见面他就唉声叹气起来,告诉我一大笔债还在外头,收不回来。 有的打电话过去,对方口口声声诚意满满地表示歉意,表示周转不过来,再给他几天时间,可几天过去后又了无音讯。 有的亲自上门讨钱,对方顾左右而言他,提到还钱这事,反而跟你哭诉着房子装修、孩子开学、年后进货都还需要一大笔钱。 更有甚者,直接微信不回,电话不接,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朋友说,每年收这些款项都闹心,影响过年的心情。 我很能理解朋友的糟心。 出来打工的指望那笔薪资回家过个好年,给家里添办一些东西。 做生意的需要保证资金链不会断掉,急着跟供应商把款项结清了。 每个人都出来讨生计的,谁都在拼劲全力地生活,一年的汗水,一年的苦,都只是为了年底的微薄收入。 但是奈何在这年末节点,总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在“还钱”这事上给你添堵。不由得想起我这位朋友对我说: 每当到年底,就能瞅出哪个生意伙伴可以保持长期合作,哪位朋友可以深交。 的确如此,有一些人懂得还钱是做人的本份,按时还得干净利落,决不让你吃亏。 有一些人喜欢拖泥带水,你不提,他不问,你提了,却跟你打马虎眼,巴不得不了了之。 “钱”之一字10画,笔笔画的是人心。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生意往来,都可以从这个字里见微知著。 每一次失信,透支的都是自身的价值。 -02- 生活中与他人相处经常有这样的经历: “你去吃饭的时候帮我打包一下,等回来再打钱给你。” 等你打包回来,他吃得美美的,却连问饭菜多少钱都没有。 “你身上有没有几元现金,稍候我转账给你。” 然后就没有后续了。 “你先帮我垫付一下,咱们回去再AA。” 但事实上,所谓的AA就是你自己掏腰包付了。 很多人会认为不过小钱,就没有在意要不要还了。也的确如此,有时身为当事者也会主动推辞说不用还了。 但他们忘记了一件事: 你闭口不提还钱的事,和他人主动推辞说不用还是两码事。你还钱是你的本份,他不收你的钱可能是因为情谊。两者看似都在围绕那几块钱打转,但性质却天差地别。 我想起了我大学的一件事,舍友王凯托我回宿舍的时候帮他带一瓶饮料。 等我把饮料买回递给他的时候,他已经把零钱准备好了,我笑着拒绝说:“一瓶饮料还较真啥?” 他很坚持地让我收下,他解释说: 因为已经事先说好是你帮我买,那就是欠你的,3块钱也得还;如果你事先说好要请我吃大餐,三四百也不会跟你客气。 这种原则性的坚守让我颇受震动。 在人情往来中,其它事情可以偶尔犯迷糊,在“还钱”这事得多长点记性,一分一毫也得拎清。 亲兄弟,明算账,懂得涉及到钱的事,就一码归一码,公私分明,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用钱去任意混淆朋友间的边界。 自己把“钱”厘清了,既是对彼此交情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原则的坚持。 -03- 如何最能清楚地看清一个人。 有一个言简意赅的回答:钱。 琢磨之下,言之有理。 多少人,你跟他谈还钱时 ,他跟你谈交情。你跟他谈借钱时,他宁愿不要交情。 我曾看到这样的段子: 朋友欠我3000块,一直拖着不还。 我催了她好几次。 她终于把钱打给了我,然后把我拉黑了。 我非常气愤。 不是气愤她把我拉黑了。 是气愤自己没有先一步把她拉黑了,让她捷足先登。 还钱讲究的是一个自觉。 借钱时,自觉说明什么时候还;到期限时,自觉把钱打到人家账号上;如果不能及时还钱,自觉提前打一声招呼。 等到对方迫不得已拉下脸面去找你讨钱时,你狼狈,他也不自在。这对感情必然是一种伤害。 很多人都经历过一种尴尬境地,明明是借钱出去的人,但如果主动去询问对方,总感觉自己钻钱眼里了;不去提及嘛,怕石沉大海,自己又心疼那笔钱。 我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种情况,然后就向我老爸咨询了这事。 我老爸笑着说: 尽管去问,如果你朋友真的忘了这事,经过你提醒才想起,他并不会怪你,反而会感觉不好意思。 如果那种欠钱不还,还振振有词嫌弃你小气的人,你也无需在意这份交情,把你当朋友的人根本不会这样做。 患难见真情,在借钱还钱这事上也能见真情、见人品。 借你钱是一种信任,不要当成天经地义;不催你是一种尊重,不要随意践踏。 借时有保证,让人放心;还时干脆不拖拉,让人舒心,这是自我最大的修养。 -04- 听说催债还钱时,有三种人能拉入黑名单就尽量拉黑名单。 一、欠了钱的还理直气壮,倒是让你这个债主低声下气。 二、跟你打起太极,推三阻四。 三、随意克扣,仗着要还你钱,非要抹去零头才罢休。 钱是一面镜子,观的是众生,窥的是人心。 光明磊落或是鬼蜮伎俩,高洁守信或是厚颜无耻都可以其试探下摸得清清楚楚。 其实天下熙熙攘攘,做生意虽求一个利字,但业无信而不兴。而世间人来人往,朋友相交贵在真诚。 千万不要让彼此之间的信任、情分都毁在还钱这件事上。 况且已年底,欠钱的该还钱了,你我都想过一个好年。 -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