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临近过年突然跳海轻生,妈妈崩溃:欠孩子的生命教育课,要及时补上

 青榄家长地带 2021-01-27

01

还有几天就要过春节了,当大家都在开开心心准备过年时,一个嘉兴小伙子小王却离家出走了,还发了一条信息给父母:“……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发信息了,希望你们幸福快乐。”

之后,小王又发了一条朋友圈说:“就在这座岛上,和所有一切永别了。”

 ▲小王朋友圈截图

小王的妈妈张女士看到这条朋友圈时,焦虑得三天三夜没合过眼。

幸好警察及时搜救,最终发现小王漂浮在东海海面上。经抢救后,小王已无生命危险。

▲小王在医院

经了解,小王刚毕业,近期工作、感情都不顺,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日三餐靠外卖。

本就情绪不佳的小王,被家人训斥几句后,选择外出轻生。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不久前,一个8岁的男孩,因作业问题被父母训斥几句后,选择锁门自杀。

曾有机构对上海中小学生做过调查,数据显示:

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瞬间想过 “结束自己生命”,认真考虑过的占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且有1.71%的孩子自杀未遂。

看着这么多孩子对生命持“草率”的态度,我们不仅要问:

“为何现在的孩子如此不珍惜生命?”

孔夫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

意思是:活着该怎样做人还没弄懂,哪有时间研究死人或该为死人做的事呢?

现在的孩子,大多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更不知死亡意味着什么。这也就是他们如此游戏生命的原因了。

02
  • 不知死亡意味着什么

2018年11月,西安一名14岁的初三男孩从一座32层的高楼一跃而下,生命戛然而止。

迫使他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原因有:

班主任不顾孩子意愿,强行给他理了一个近乎光头的“平头”;

父母不理解被强行理发后不愿上学的孩子,逼着孩子返校上课。

饱含“怨气”的孩子,最终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曾在个人空间写道:“要我去上学,除非**拿命来见”的孩子,或许认为,他一跃而下,便能为自己出口气,更是给班主任最好的报复。

男孩QQ空间截图

年幼的孩子不懂的是,他真正能伤害的,恰恰是日夜守护着他的家人。他以生命为代价,最终毁害的,也只是一直为他遮风挡雨的家。

  • 不知活着的目的

2017年4月,辽宁一位花季少年,因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长期劝说无效的父亲,一怒之下,抢过孩子手机并扔下楼。

这父亲没想到,孩子竟跟着手机一起飞跃而下,当场毙命, 父亲跪地嚎啕大哭。

案例中父亲的做法确实过于偏激,但是该孩子若对生活有更好的追求,也许他就不会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更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在缺乏 “生命教育”的中国教育体系里,孩子对于生命的认知存在极大的偏差。

对于死亡的看法,甚至停留在童话故事中,“死去”的公主可以被英俊王子吻醒、游戏中的血注消耗殆尽后,及时充值便可重生。

对活着的看法,更是停留在追求物质享受上,因此内心才会那么空白与脆弱。

03

身为家长,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

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在孩子面前,我们一直避谈“死亡”,可“死亡”并不会因此绕开孩子。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主动出击”,帮孩子认识这自然过程呢?

  • 感受“死亡”的代价

一天5岁半的大宝发现,养了许久的小金鱼不动了,便问我金鱼怎么了。

心想这也许是孩子理解“死亡”的好机会,便对孩子说:

“宝贝,小金鱼死了,它不会再游动、吃饲料了。但你一定会记得它之前的可爱模样对吗?”

双眼泛红的孩子,瞬间“阴转晴”微笑着直点头。

我趁机对孩子说:

“宝贝,‘死’就像绿叶变黄后,从树上掉下来一样自然。但‘死’却代表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也没有了。比如再也不能看电视、吃零食、和小朋友玩耍等。所以,妈妈希望你能敬畏生命,远离危险,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好吗?”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道:“好。”

一场对话对孩子或许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但孩子至少明白:

只有好好地活着,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 感受生命的美好

大宝从小对绘画情有独钟,当别的小朋友都在玩芭比娃娃、过家家时,她却一直抱着画板和画笔画个不停。

一天,大宝画完我们一家四口手牵手幸福的样子后,得意地让我看。

我看着孩子脸上甜甜的笑容,忍不住问:“宝贝,每天能画画你觉得开心吗?”

孩子想都没想就说:“当然了。”

我接着说:“还有美食、游玩,家人的爱,这些都让你觉得开心对吗?其实我们生命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但我们得好好地活着才能体会到,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人只有一次的生命。”

孩子听完跑过来抱着我说:“还有像这样抱抱妈妈。”

我欣慰地摸着孩子的头,心想:

能感受生命美好的人,都是热爱生命的;

热爱生命的人,内心都充满着爱;

内心充满爱的人,都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中。

  • 感知生命的可贵

日本岛根县一所高中,为了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开设了一门生命课:

所有学生“人手一蛋”,从鸡蛋孵化、小鸡成年、最后亲手杀死并做成食物吃掉。

▲课程视频截图

学生们全程参与、观察、记录。

课程中,学生们就像活脱脱的“鸡妈妈”,每天给自己的小鸡喂食、查看健康情况、打扫鸡舍……

▲课程视频截图

当学生们得亲自结束自己培育出的生命时,现场几乎是哭声一片。

这个课程的设计是否人道,我们且不评论。但不可否认,这个实验正确地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难得可贵。

因此,若条件允许,不妨陪孩子养育一只小宠物,让孩子也真实感受到生命的乐趣,才知活着的可贵。

04

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徐凯文老师,曾经接触过很多患郁抑症或者欲轻生的高校学生,在《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中他说,他发现如今很多孩子都得了“时代空心病”——缺乏价值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

其中他提到一位高考状元。

这位头顶光环的状元,时常觉得恐惧、甚至有很多次轻生的念头。

因为在过去的19年里,他一味地满足父母的要求,从未为自己活过,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还有一位学霸说,他被脑海里的恐惧折磨到快崩溃了,每天他心里想的都是:“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让孩子走设计好的路是许多父母喜欢做的事,甚至不惜扼杀孩子的一切兴趣。

然而,不知活着有何乐趣,生命又有何意义呢?

我们在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时,为何不能留点空间给孩子。一天、半天的空档也行,让孩子全身心投放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

如果孩子从小被功利的目标推着走,长大后就会变成没有内心尺度的“空心人”。让孩子找到生活热情,比让孩子成功更重要。

泰戈尔曾说:

“死亡隶属于生命,正与生一样。举足是走路,正如落足也是走路。”

让孩子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并不是想让他们畏惧死亡,而是希望他们对“死”有所敬畏、才有可能对“生”保有热情,也才会明白:

只有活着,才有无限的可能。

*作者简介:铃铛,一线教育工作者、二宝妈,从教7年多,帮数百个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坚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