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焦人之三元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腎,三焦不通宜通利而通利在于溫陽化氣。

 Vcchou 2019-02-01

壓三焦少生病   

中醫說的三焦包括多個臟腑。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腎三焦功能失常,就會影響人體正常的呼吸、消化、排泄等多個系統的功能。因此調理三焦功能,可以每天按壓合谷穴內關穴涌泉三個穴位,使之維持呼吸、消化、排泄等多個系統的功能正常,是保證人體健康的重要途徑。   

調理三焦的具體方法,可以每天按壓合谷穴內關穴涌泉三個穴位。

一是合谷穴位于手掌背面,食指和大拇指之間,平第2掌骨 的中點處。此穴可調節中焦脾胃的功能,對脾胃功能失調所造成的腹痛腹脹、胃口不開、便秘或者腹瀉等病癥有治療作用。

二是內關穴,位于手臂內側面,在手腕橫紋中點向上2寸處。此穴可調節上焦心肺的功能,對心肺功能失調而導致的胸部悶痛,咳嗽氣喘,心悸等病癥有治療作用。

第三個穴位是涌泉,此穴位于足底,腳心蜷起時所出現的凹陷處。此穴可調節下焦肝腎的功能,可用于防治腰酸腿軟、陽痿遺精、性功能減退肝腎功能不足的病癥。   

按摩這三個保健穴,每天2次,每次5分鐘,促進三焦功能運轉正常,保健防病。

利三焦法的臨床應用 http://big5./cooperate/lw/zxjh/02/2010-01-14-634892.shtml  

筆者幼承家學,又蒙全國名老中醫陳潮祖先生悉心教誨,臨證稍有淺得。近年來臨證常從三焦論治,通過通利三焦以治臟腑病變用于臨床各科,取得較滿意療效。故不避鄙陋,且將愚見闡述如下。   

1理論溯源 《中藏經·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順逆脈證之法》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日中清之腑,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體,和調內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也。說明少陽三焦為津氣運行之通道,其功能為運行水液和運行元氣臟腑形骸能夠獲得陽氣溫煦及陰津濡潤,均須憑藉三焦為其通道。

《素問·靈蘭秘典論》言:“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指出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是人體水液升降出入及濁液排出的通道。水液在人體內的布散和向體外的排泄與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協調息息相關,然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實現。   

三焦水道通利,則水液運行通暢;否則,肺、脾、腎等輸布水液的功能難以實現,水液運行受阻,濁液不能外排,而致水濕內停,變生諸證。

正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所說:“三焦病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則為脹。”可見,三焦病變,絕大多數為水飲泛濫,形成腫脹,少數為“氣郁、血瘀(血分)”。但氣郁則水不行,“血不利則為水”,仍與“水分”密切相關:其發病雖有上、中、下的側重不同,但每每互相牽涉,甚則彌漫三焦。   

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由此可知,水液正常運行,有賴脾氣輸布、肺氣宣降、腎陽氣化,而腎陽化氣為重要;若腎陽虧損,氣化不及,則水濕內停。

三焦之所以能“總司人體氣化”,是由于三焦能通行元氣。而元氣根于腎經三焦而分布全身,內而臟腑,外達腠理肌膚。如果陽氣運行受阻,腎中之氣不能正常運行其氣化溫煦的功能,則氣化不利,水濕停聚而三焦壅滯,變生百病。由此可知,三焦不利,雖與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脾失運化等密切相關,然其根本在于腎陽虛損,氣化不及。  

氣化不及,水液失調,可見小便反多與小便不利兩類相反征象氣化不及,水液失調,可見小便反多與小便不利兩類相反征象。

1.腎陽虛衰,不能蒸騰水津為氣上升而直趨下走,則小便增多津不上承則飲水無度,飲多尿多之消渴見矣。

2.氣化不及,水濕停滯于腎臟則腰痛、少腹不仁、小便不利或不通,或陰囊潮濕,或蓄水為疝,或帶下清稀,或經淡如水,或遺精滑泄,或體漸肥胖。

陳潮祖先生認為,陽不化氣,水濕內停,每循少陽三焦水道而無所不及,犯于某部,某部即呈病態…。所以,此證雖然病本在腎,征象卻可見于五大系統的任何部分。據此,從表里而論,犯于體表,則見肢體重著、疼痛、不仁、不用、浮腫:犯于臟腑,征象見于五臟,更為復雜,主要有:木為水澇,肝腎同病;水氣凌心,心腎同病土為水侮,脾腎同病;水泛高原,肺腎同病;上干清陽,壅閉七竅;氣化不及,濕滯經脈。現分述如下。   

1.1水侮,脾腎同病 陽虛不能化氣脾虛不能制水,內侵脾胃,導致運化失司,升降失調而或吐或瀉,或吐瀉交作:或陽不化氣,水津不布,雖有水濕停滯而腸道卻失濡澤,反見便秘。   

1.2木為水澇,肝腎同病 肝主筋膜,腎主水液。陽虛氣化不及,水濕停于腠理,筋膜受其影響,停滯胸脅,即呈脹滿、疼痛;水液變化痰飲料、上干清陽之位,刺激筋膜而眩暈之證見矣。   

1.3水氣凌心,心腎同病 心陽根于腎陽,心陰源于腎陰,兩臟協調,則心脈運行無阻。陽虛氣化失司,水濕從少陽三焦上凌于心。心陽受阻,遂致心悸、怔忡等氣化失司,水濕從三焦蒙蔽神明,遂神志不清,成為癲癇。   

1.4水泛高原,肺腎同病 靈樞·本輸云:“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三焦聯系肺腎,是水液升降之路,若氣化不及,水從三焦上泛于肺,肺失宣降,遂生喘咳之癥。   

1.5上干清陽,壅閉七竅 陰上逆,上千清陽,則頭部昏脹壅塞肺竅,則鼻塞、流清涕陽氣虛損,表衛不固,衛氣不能宣發于外,逆從鼻竇而出,遂連聲噴嚏水濕壅滯目竅、耳竅、牙齦,則視物昏花、耳鳴、耳聾、牙齦腫痛諸癥見矣。   

1.6氣化不及,濕滯經脈 少陰經脈循喉嚨,夾舌本若氣化不及,濕阻經脈,肺氣不利,可見失音、聲嘶咽中如有物阻等癥。   

總之,陽不化氣,水濕內停,病及表里上下、五臟六腑、四肢九竅,變生諸癥,涉及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   

2治法與方劑闡釋 氣化不行,水濕停滯,治此唯宜溫陽化氣,氣化行而津四布,猶如旭日凌空,陰云自散。陽化氣利水行濕,可令水濕遁去,則三焦水道暢通無阻,諸證頓消故三焦宜通,而通利之要在于溫陽化氣、利水行濕。傷寒名家陳亦人先生言“五苓散能助之轉輸,通利三焦,化氣行濕。因此,凡是水濕留滯不化,或由此而派生的許多病證,不論表里上下,用之皆有一定效果。”可見,五苓散能溫陽化氣、通利三焦五苓散出自張仲景《傷寒論》,方中桂枝助陽化氣,振奮衰憊之陽白術、茯苓健脾運濕,令脾運正常澤瀉、豬苓淡滲利水,引水液下行。諸藥合力,可通調三焦水道,令氣化復常。   

又三焦是滓氣共同運行之通道,水液運行不利,自要影響衛氣運行不利。正如《圣濟總錄·三焦門》指出:“論日三焦有水氣者,氣滯不通,決濱之官內壅也……治宜導氣而行之,氣通則水自決矣。”故宜配合理氣活血之昧,亦可合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平胃散、小柴胡湯加減若夾熱者,加梔子、牡丹皮等清熱涼血之品;寒甚者,加附子、吳茱萸等溫陽散寒之藥與真武湯合溫陽利水之力尤強氣血虛者,加黃芪、人參、當歸等益氣補血之味。   

總之,通利三焦法從溫陽化氣立法理氣活血之法,隨證加減變化,從而帶動水濕之消散,則氣、血、津、精、液得以暢通無阻,俾三焦氣化得以暢利,氣行則血行水濕毒邪得以順利排出,以收邪去正復之效。   

3典型病例   

3.1耳鳴患者,女,20歲,學生,2008年1月24日初診患者自感耳內嗡嗡聲響,持續不止,心煩意亂,遇勞加重4年,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曾服六味地黃丸6瓶左右稍有效,停藥反而加重。刻診:患者臉色萎黃,口干,眼瞼浮腫,眼睛經常流淚,飯后易饑,大便每日2次、便溏,小便黃,舌淡紅、邊有齒痕,苔薄黃,脈弦無力。辨為中氣不足、清陽不升。治宜補氣升陽、開竅化濕。方補中益氣湯加味:黃芪30g,黨參20g,白術10g,升麻6g,柴胡8g,炙甘草5g,當歸10g,丹參12g,陳皮6g,枸杞子l2g,石菖蒲10g。水煎服,每日1劑二診服上藥15劑后,患者臉色萎黃、眼瞼浮腫好轉:耳鳴服藥初期稍有效。續服不見明顯改善;舌淡、邊有齒痕,脈弦。此為腎陽氣化不及,水濕阻滯清竅,治宜化氣利水、活血化瘀,兼以和解樞機。改用五苓散小柴胡湯加減:柴胡l2g,黃芩10g,黨參20g,半夏12g,桂枝gg,茯苓15g,白術15g,豬苓15g,澤瀉24g,生姜(后下)gg,石菖蒲10g,車前子10g,澤蘭15g,懷牛膝15g。繼服5劑。三診耳鳴明顯好轉,諸癥皆減。效不更方,續服1O余劑,耳鳴基本痊愈。隨訪8個月,未見復發。   

按:耳鳴多由惱怒、驚恐引肝膽風火上逆,以致少陽經氣閉阻,或痰熱郁結,壅阻清竅或因肝腎虧虛,精氣不能上濡于耳而成;或風邪侵襲,壅遏清竅所致;亦有因突然爆響震傷耳竅引起者。然本案患者乃三焦氣化不及,樞機不利,故以五苓散合小柴胡湯加減以溫陽化氣、疏利三焦,復加利濕開竅、活血化瘀之品,庶可收效。   

3.2痛經、痤瘡 患者,女,1g歲,學生,2007年12月11日初診。患者經來腹痛6年,周期正常,經期小腹劇痛難忍,量尚可、色黯、時有黑塊,大便溏,小便可滿臉布滿紅黃色丘疹,尤以額頭、兩顴及鼻子嚴重,不痛不癢。中西醫多方治療,效果不明顯。舌胖大,上有齒痕、瘀點,舌下絡脈怒張,苔白厚膩,脈弦澀。辨為陽不化氣,濕阻血瘀。治宜溫陽化氣、活血利水方用五苓散化裁:肉桂(研末沖服)6g,茯苓30g,白術20g,豬苓15g,澤瀉30g,益母草30g,桃仁15g,紅花10g,懷牛膝12g。5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藥后患者丘疹明顯減退,舌質淡紅,苔白,苔厚膩稍變薄。原方加黃芩10g、柴胡10g,續服3劑。 三診:患者丘疹大部分消退,臉上觀之如平。舌頭發熱,舌尖有紅色星點,苔稍厚白而不膩,守二診方續服5劑。 診:稍感上火,12月25日月經來潮,第1日未感疼痛,第2日稍覺疼痛,后幾天均感微痛,未出現劇痛難忍之象。原訪桂改為桂枝10g,續服5劑 五診:患者丘疹基本消退,改嗣中成藥香砂六君子丸1盒鞏固療效。后用五苓散小柴胡湯加減調理10余劑,諸癥皆消。隨訪10個月,痛經、痤瘡均未復發。   

按:本案患者痛經、痤瘡同時兼有,病癥雖異,病機則一。綜合四診,當屬陽虛氣化不及,三焦水道不利。 《金匱要略》云:“血不利則為水。”血行則水行,水行則血行,二者密切相關。故不囿常規治法,而以五苓散溫陽化氣、利水化濕為主輔以益母草、桃仁、紅花、懷牛膝活血化瘀、利水化瘀同施。水化血行,則痤瘡、痛經可愈。   

4結語    三焦不通,宜通利之,而通利之要在于溫陽化氣。臨證以舌體淡胖有齒痕為其辨證要點,并結合其他四診,辨其為氣化不利,則可用五苓散加減。筆者幾年來,臨證從三焦論治,擴大五苓散的運用范圍,用其化裁常收到滿意療效。若用五苓散合小柴胡湯加減,則去大棗、甘草之壅,生姜之散,寒溫并用,適用范圍更廣,用之得當,療效更佳。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中醫中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