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真能反映人品吗? ——以传统诗歌为例 我们传统意义上总是将文人的文艺作品同其人品相联系起来,正如俗话所说'字如其人'、'言如其人'、'文如其人'等,自然,其中也包括'诗如其人',认为诗品即人品,诗品总是和人品成相关关系,但笔者对此观点进行了些微考究,研究了传统诗歌中诗品人品的案例,并对诗品与人品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论证。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品与人品内在关系的阐述甚多。如:'诗品出于人品'(刘熙载《艺概》)、'观其诗如所闻,接其人如其诗'(徐铱《成氏诗集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叶燮《原诗外篇上)等等, 在这种理论的逻辑思维定势影响下,从古至今的文学史上,以诗及人、以诗论人、以诗认人的作品阅读和人格评定方法已成为一种几乎被公认了的文论规范和史学笔法。其发展之极致,便是诗品与人品、人格与风格直接简单地互代。我们首先必须承认,在一般的情况下,这种人品与诗品、作者心性与作品精神确实具有线性因果关系。但并非所有的诗品即是文品,本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诗品并非能完全反映人品,人品高固然诗品高,但反之则非如此。 本文便从'诗品'与'人品'的具体内涵出发,结合具体的诗品与人品的关系,来辩证地进行看待。 ![]() 一、'诗品'与'人品'的含义 我们要探究诗品与人品的关系,首先要了解诗品与人品的内涵。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诗品都包括什么呢?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是搞清楚'品'的内涵。 诗品,一般人会想到为南朝梁钟嵘的诗评著作《诗品》,或者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这两部古代诗歌美学著作,都是研究的诗歌的品位的。正如清刘熙载所言: '诗格,一为品格之格,如人之有智愚贤不肖也;一为格式之格,如人之有贫富贵践也。'(《艺概·诗概》) 因此,诗品在本文所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品位。 人品,众所周知,是指人的品性道德,具体指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可知,两者都是指思想品性、道德,在了解了'人品''诗品'的内涵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具体人物与具体诗歌品格的关系。 二、人品高则诗品高 中国历来的诗论者们认为人品决定诗品。如《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与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由内在的'志'的思想品格发展而为外在的'诗',其中'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又如:'诗类其为人,且只如李、杜二大家,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着,所以诗沉着。如书称锺、王,亦皆似人。(田艺蘅《香宇诗谈》)'。直接将人的性格品德来等同于其诗,也可见人的才性性格也决定于诗歌的性格特点。 可知,一方面,作者的道德情操决定了诗的思想价值。如岳飞精忠报国之赤胆忠城才能写出名传千古的《满江红》;屈原至死不变的爱国情操方有《楚辞》之问世;纳兰性格对于其亡妻深深的眷恋而有《饮水词》的问世等等。 另一方面,作者的性格特点也决定其诗的特点。苏轼乐观,故其诗词多旷达之语;陶潜不羁,其诗也空灵自然;摩诘爱禅,其诗充满禅趣;朱子说理,其诗充满理趣。 此类情况,可归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 三、'诗品'不完全反映'人品' 诗歌实践中,也有相反的情况。文品高诗品高,而人品却低。也就是说,诗品不能反映出真实的人品。正如可以说,凡成功之人必是努力之人,而不能说,凡努力之人必是成功之人一样。 诗歌创作中有:'人品高则诗品高,心术正则诗体正'(王国维)的案例,但也有'诗品高则人品低,心术歪则诗体正'的个案。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说:'文章纯古,不害为邪。文章艳丽,不害为正。世或见人文章铺张仁义道德,便谓君子,及花草月露,便谓之邪人,兹亦不尽也'。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文章不能完全反映人之品德高下,不能因为文中所说便断然判定人品。就像满口仁义道德的道学家之流,而其实人品则卑鄙无耻肮脏。试看例子: 宋徽宗曾有一篇颇为有名的诗句:'几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此诗中宋徽宗表达了自己要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壮志与豪情,单单此诗来看,这绝对是一位英明的君主,而事实恰恰相反,此位君主玩物丧志,不思进取,乃至开封城被金兵侵占,自己被掳走也没成为诗中之人。 ![]() 再如,内心卑劣庸俗的势利小人却文饰出淡泊高洁的君子。晋代有个潘岳,字安仁,当时很有诗名。他的《闲居赋》曾一时风靡。作品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淡于利禄,忘怀功名的高洁圣人。扬雄《法言·问神》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以此看来,潘安可谓一个'高情千古',不染红尘的贤士。而史书载潘岳其人'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原来,潘岳是一个热衷名利,望尘而拜,趋炎附势,人品卑下的小人。所以,金人元好问寻扬雄之言提出疑义:'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定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急识安仁拜路尘?' ![]() 早在清时,陈延焯就发现文学史上'人品不足取而诗品甚高'和'词不足法,人品却高绝'的两种文人,进而断言:'诗词不尽定人品'。由此可见一斑。 那古人所说的'文如其人'、'诗如其人',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风格即人,诗人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的一致关系。 苏东坡曾问一位善歌幕士,他的词与柳永的词有何区别?幕士答曰:'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岁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绰铁板,唱大江东去'。 幕士的话说得很形象,苏词要有关西大汉那样性格的人,绰着铁板来唱才够味道。而柳词,则需江南妙龄女子,拿着红牙板,清歌慢舞方能传达出情韵。苏词如是,其诗也然,袁枚说:'苏诗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出去。黄诗如女子见人,先有许多妆裹作相。'(袁枚《随园诗话》)这即评出了他们诗格的不同,其实也指出了他们性格的不同。苏诗豪迈率直,常理而言,其人绝不会'妆裹作相';黄(庭坚)诗妆裹修饰,其人概不会大步迎客。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见苏诗苏词、见柳词黄诗,与见其人无甚差异。于此,可在诗之风格与诗人之性情之间划上等号,即所谓风格即人。 我国古代,不少诗家论者就以人之性情论之风格的。除上以外,《诗人玉屑》也是这样: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魏庆之《诗人玉屑》) 可见,诗的格调如此,诗人气质也不会有多大变化。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钱钟书论学文选》)然而,诗中所包含的思想品德并不等同于诗人的思想品德。 诗品与人品是历来文人所关注的较有意思的话题,笔者经过研究得出:诗品指诗包含的思想价值和风格特点,人品指人的思想道德 和性格特点。人品决定诗品,也就是人的思想道德决定诗的思想价值,人的性格决定诗的风格。诗品不完全反映人品。诗的特点反映人的性格,但诗的思想可能有作假的成分即人的思想没诗写得这么高尚。 |
|
来自: flyk0tcfb46p9f >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