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盾与郭文景丨音乐大师双人谈

 typlr2d 2019-02-02


 

谭盾与郭文景丨音乐大师双人谈

导读:2007年10月20日上午,在大宁福朋喜来登酒店宴会厅举行了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谭盾与郭文景?音乐大师双人谈”。谭盾、郭文景这两位昔日的同班同学,三十年后第一次在一起参与论坛,他们围绕“‘死亡与再生’――关于歌剧中国和中国歌剧的未来”这一主题,与现场听众互动,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


   ――在创作时,语言与音乐如何结合?

 将中国歌剧推向世界,该用怎样的语言?

 谭盾:莫扎特是奥国人,写意大利文歌剧,但是还是莫扎特的歌剧,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歌剧的灵魂是一种戏剧的音乐,或者说是音乐的戏剧。其实就像拍电影一样,无论是用四川话拍,还是国语拍,我觉得实质性的问题并不是语言,主要在于用比较真实的感觉去做。

 郭文景:莫扎特是德语世界的人,但写了很多意大利歌剧,这跟当时时代有关。

 作为我来讲,我写《诗人李白》这个剧本,大家都知道,使用李白诗歌本身,用中文比较好,因为诗歌是不可翻译的,但是写中文歌剧有很大问题,中文歌剧在舞台上才刚刚出现。我写的《夜宴》、《狂人日记》、《诗人李白》都是在欧美国家首演,《诗人李白》还好,找的都是中国演员,其他歌剧找演员就非常困难,很多演员一听说要唱中文歌剧,就好像上海的歌剧院要找一个会唱埃塞俄比亚语的人,不可思议。

 谭盾:艺术是很个人化的事情,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你要怎么做就怎么做,都是对的。马勒的《大地之歌》用了唐诗,无论读英文的翻译,还是德文的翻译,如果我不是中国人,我觉得我得到的感染力和震撼,不亚于我作为中国人懂得原来的诗歌。我每次听都有感受,听的时候,我觉得那是心情的李白,是跨越中国的李白。而且这样反而更加有意思,李白中加了马勒,马勒在诠释中国诗歌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真实理解,这里有一个意化的哲学现象:中国的文化是按我们设想的深度去存在呢,还是以本身拥有的方式存在?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也可以,所以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说,你觉得怎样做,就怎样做,是最好的。我现在在写另一部歌剧,用中文写,很舒服,没有什么原因,艺术是一种非常直觉的东西。从外国人的角度看,西方观众不懂中文去听中文,咬词啊,辅音啊,也有另外的感觉。歌剧里有种文化,喜欢听听不懂的语言。比如听《茶花女》(唱起《茶花女》中一段熟悉的旋律),如果加上中文:“你吃饭了没有?我没有。”你就会觉得“哇”,很奇怪。因为这里有一种文化的东西,这个东西相当于你听的是“当当当――当”,结果是二胡拉出来的“梆梆梆――梆”这种感觉。因为音乐的欣赏是跟历史有关的,音乐节奏特别是音乐风格是不能被翻译转移的,跟诗歌一样。


 郭文景:刚才谭盾说的歌剧语言不要直接听懂,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现在想请谭盾帮我一个忙,说一句湖南话。

 谭盾:liuliudi……

 郭文景:好,有没有人听懂这句话。只有一个人举手,这说明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不是一句话,这是音乐,是旋律,是节奏。(全场哄笑)

 谭盾:打上字幕,我刚才说的就是,这个东西很圆很圆,这个圆字有情绪在里面。所以欣赏歌剧的人喜欢听到原本的东西,这里有音乐在里面,每个国家的语言都有每个国家的特点。语言很重要,不要觉得中文重要,什么语言都很重要,主要在于作曲家本身对语言有没有感受,有感受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歌剧是音乐的戏剧,不是文字的音乐。

 ――什么是中国歌剧?  

 谭盾:中国歌剧或者歌剧的中国,最重要的还是音乐的创造,也许题材也很重要。比如说,一个歌剧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的故事,用的是意大利语,我们还是认为它是意大利的歌剧,尽管它是非常中国化的题材。所以呢,很多事情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么说,最后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很自由,事情就是这样,人生也就是如此。

 郭文景:给中国歌剧下定义,就相当于对我们艺术的未来做了一个设定。如果一个社会对艺术有一个预设的话,就会对艺术家自由的想像、自由的创作产生一个约束作用。各民族都有对文化的认定,但是我讲一个更开放的例子,那就是美国,美国有一很棒的音乐学家,研究音乐史的,写了一本关于什么是美国音乐的书。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是在美国的国土上写出来的音乐就是美国的音乐,按照他的观点,美国的音乐不是由艺术家来评论的,而是由美国移民局来决定的,我觉得这就是非常开放的观点。那么就是说社会有这样的舆论的话,艺术家就不必承受各种压力,就有更多创作的自由。艺术要有自由。中国歌剧是怎样的,都会给中国作曲家形成一个压力:我做出来的是否不符合约定俗成的中国风格。好在现在改革开放还比较宽松。

 谭盾:在崔健没有出现以前,大家预料摇滚应该是那样的,但是没有理论家预料到摇滚是像崔健这样的 。

 郭文景:反正我觉得在艺术领域里,应该怎么样,是决对不行的。  

 ――就中国和西方的音乐,你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郭文景:我觉得挣脱枷锁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问题,我都不考虑,我既不考虑是否符合中国大众的标准,也不考虑西方乐评人喜欢的中国歌剧的标准,我只写我喜欢的。

 谭盾:我跟郭文景是同班同学,我们俩同居5年半,在我们寝室里有瞿小松,叶小钢……这也是三十年来我俩第一次在一起参与论坛。我刚才在想,三十年以后,我们俩在很多很多方面是蛮有共识的,而创作前是完全不沟通的。我们会去听对方的音乐,很多东西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到:最近生活在那里?最近感觉怎样?在郭文景的作品里面我一直体会到:艺术的东西是非常个性的东西,如果艺术离了个人的个性的东西,就是狗屁,狗屎,没有谁去真正珍惜。所以很奇怪,特别是中国的艺术创作领域,一方面崇尚追求个人的自由、成就,同时又有很多框框在里面,不仅是创作者,欣赏者也是这样的。什么叫艺术创作的自由,总是有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社会给予的自由,还有就是自己给自己的自由。在中国当代,像郭文景、崔健,大众喜欢他们。为什么?历史与观众都崇尚这种与众不同的东西。

 ――得意的作品,未必是观众喜欢的东西,

 个人与个人之间有区别,你是否会刻意寻找音乐上的知音?  

 郭文景:创作要自由要独立这一点肯定是不变的。自己来说,人总是要变化的,我二十几岁的时候 ,根本不考虑跟他人沟通,年轻时自我表达是第一位的,但是现在我越来越考虑与他人的沟通,希望艺术的境界要高,但是理解的门槛要低,要向李白学习。

 谭盾:李白的诗,谁都懂,但并不认为李白下里巴人。  

 ――在创作中,有没有考虑过音乐对人的教化功能? 

 谭盾:现在我觉得教育很重要,音乐的传播跟教育的传播息息相关。实际上教化或者功用现象,最早提出的是孔子,我现在就特别特别注重音乐给予心灵深处的感受,确实会影响你爱的方面,更多的是从温暖的角度去扩展。那么除此以外,文化的沟通需要仰慕和接近,接受中国的文化,给他们一种感受。

 郭文景:这个问题牵扯到一个我很感兴趣的话题,反思中国文化的教育,这个教化,从孔夫子就开始说起,我发现效果并不怎样。其实劝善、说教起不了多少作用,而是感动真正起到了作用。我就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我有两个朋友,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做生意,这两个朋友从来不进入任何艺术场所。有一天到了北京,我带他们去看话剧,看的是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这是一个非常震撼的故事,演完以后,这两个小子几乎半个小时完全说不出话来了。现在他们要去看演出了。我觉得这种感动和心灵的震撼,所达到的那种劝善教化的作用才是强烈的。

 谭盾:艺术的属性是可以感动人的,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是不能被强迫的。 

 

 ――西方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期待,你怎样对待这样的期待?

 谭盾:明年(2008年)是我们入学三十年,我们是从文革的废墟中走出来的,来自各行各业,那个时候我们中国的现代音乐没有形成,从来没有想过要创作中国的音乐,如何去反叛西方的音乐。可能我们当时就是懵懵懂懂地过了三十年,各做各的,并没有刻意去反叛,实际上更多的是去寻找自己的声音。西方人有一点需要我们去学习,他委约中国作曲家最最重要的动机是寻找多元文化的原创性,比如委约郭文景,既不要求你西方化,也不要求你中国化,我只要你郭文景化。

 郭文景:谭盾说得非常好,我觉得是说到点子上了。你有很多国外的约稿,你将怎样面对西方?事实上西方的约稿,他约郭文景,他就是约郭文景,不是泛泛的音乐,所以我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那才真正满足了他的要求。

 谭盾:事实上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因为个性的堆积。  


 谭盾作为一名享誉国际的旅美华人作曲家,曾凭《卧虎藏龙》音乐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此外他已赢得当今最具影响的世界各大音乐奖项,其中包括格莱美大奖、格文美尔古典作曲大奖,并被美国音乐协会授予“年度最佳作曲家”。

 郭文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因创作歌剧《狂人日记》、《夜宴》、交响乐《蜀道难》而被广大音乐爱好者熟知,他创作的交响合唱《蜀道难》更是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从2005年首届艺术节大师讲坛举办以来,大师论坛已形成艺术节论坛的支柱品牌。2007年,“谭盾与郭文景?音乐大师双人谈”作为“天路海韵”华星音乐盛典版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主办,中粮酒业长城葡萄酒协办,成为大师论坛的一个新亮点。


免费申请巴赫音乐欣赏群

让聆听巴赫变成美好生活

还可加入古典音乐分享群

群里每天分享音乐与资料

扫描下方图片微信二维码即可申请

助手72小时内会通过申请

如果没有通过可再次申请

通过微信后务必耐心等待

元旦后开设肖邦莫扎特群


你为何要申请巴赫音乐微信群?

巴赫创作音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每个人的成为孤独聆听者?还是通过音乐让人们相互理解,幸福生活在一起?建立巴赫微信群的原因,并不复杂——那就是通过巴赫的音乐,让古典音乐把人团聚在一起,然后一起慢慢成长,不断学习古典音乐知识,让每日聆听变成一种习惯的美好生活方式。我们的巴赫群正在开设巴赫1000计划,在未来1000天免费带大家欣赏巴赫作品、分享相关研究资料!除此以外,申请巴赫群的所有朋友,都有机会加入古典音乐群,以及未来建设的肖邦、莫扎特等群!


温度古典音乐欣赏群介绍

大家好,寒冷冬季,音乐最温暖!?? 我们的古典音乐微信群会每天带大家免费欣赏古典音乐、分享音乐资料、讲解一些欣赏的方法!让音乐温暖微信群的每个角落,每天都有新的感动和进步!也希望大家一起交流、转发,邀请朋友!也欢迎跟我们一起分享!我们的资料分享也将按照重要程度,进行评分:??????????(五颗星为最重要)。欢迎大家及时保存各类资料,如有遗漏,欢迎相互转发,减轻我们的负担。



贝多芬音乐欣赏指南

“力量”——贝多芬音乐的象征!

一个生命浸透贝多芬精神的人

贝多芬晚期作品何以不同凡响?

贝多芬一生最匮乏的是什么?

《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双重幻想

谈《克莱默版贝多芬协奏曲》

关于贝多芬你不知道的17件事

傅雷简评贝多芬《悲怆奏鸣曲》

贝多芬为何拒绝了海顿的要求?

《致爱丽丝》到底是献给谁的?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完全赏析

纪念富特文格勒丨谈贝多芬交响曲

她弹出了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贝多芬

一口气听完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

普通乐迷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入门

我们该如何比较莫扎特与贝多芬?

为什么贝多芬的画像总是面带怒容?

“古尔德先生,你确实质疑贝多芬!”

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欣赏指南

读图志丨可惜贝多芬长得不像他爷爷

贝多芬是我们必须攀登的珠穆朗玛峰

立秋时节来听《“田园”钢琴奏鸣曲》

彼岸的原光丨《第32号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1806年丨聆听“柔美三巨著”

“从来没有读过歌德,怎么弹好贝多芬?”



莫扎特音乐欣赏指南

恋爱中的莫扎特

泪如泉涌的莫扎特

上帝派来的莫扎特

傅雷与傅聪谈莫扎特

莫扎特真的很穷吗?

电影中的莫扎特歌剧

傅雷丨莫扎特的艺术人生

莫扎特一生真正爱过的女人

“你爱我吗?”莫扎特问父亲。

莫扎特书信丨永久恬静的泉源

《安魂曲》“痛哭之日”的特点

莫扎特《安魂曲》详细分析

陈丹青丨不强迫孩子听莫扎特

那些演奏莫扎特的钢琴大师们

杨燕迪丨六个层面解读莫扎特

莫扎特、舒伯特都曾为钱发愁

莫扎特唯一谈到哲学与死亡的信

解读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莫扎特精神与《肖申克的救赎》

“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

莫扎特为何不当面表扬贝多芬?

如何安慰短暂又痛苦的尘世生命

爱因斯坦论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

古典音乐纪录片丨莫扎特(上、下)

我们该如何比较莫扎特与贝多芬?

他说:“莫扎特就是我们的太阳!”

电影中的莫扎特丨让子弹飞丨走出非洲

杨燕迪丨莫扎特的两个深层人文向度

“莫扎特的死与其说太早了不如说太晚”?

哪怕是最复杂的时候, 也显得那样简朴

“我唯一的目的是尽量挣钱,越多越好!”

听音乐,为何始于莫扎特而止于巴赫?

莫扎特的沉思丨他的奏鸣曲各不相同

欣赏莫扎特音乐的最佳时间和地点吧!

时而阴霾的天空中,一抹明媚可亲的光线

为何单簧管要听莫扎特,双簧管要听巴赫?

参观萨尔茨堡注定要下雨,是因为莫扎特?

莫扎特说:“人心高贵,也可以成为贵族!”

“世上最可贵的是时间,最奢靡的是挥霍时光”

“莫扎特对孩童太容易,对音乐家太困难。”




贝多芬音乐演奏指南

贝多芬与钢琴踏板

贝多芬与钢琴艺术

有关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论贝多芬和声的主要特征

郎朗丨贝多芬奏鸣曲的秘密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

从音乐思想角度理解贝多芬

纪念贝多芬丨钢琴奏鸣曲导论

贝多芬音乐中幽默因素的运用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与音乐精神

《告别》奏鸣曲的分析与演奏

论当代贝多芬演奏中踏板的使用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拿坡里和弦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演奏技巧指南

《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创作成因

什么是奏鸣曲式丨莫扎特和贝多芬

赵晓生解读贝多芬奏鸣曲系列(一)

赵晓生解读贝多芬奏鸣曲系列(二)

贝多芬最后三部钢琴奏鸣曲导聆(一)


巴赫音乐欣赏指南

论巴赫音乐的精髓

巴赫的理智与柔情

巴赫《马太受难曲》

大提琴家王健谈巴赫

巴赫诠释与演奏指南

弹好巴赫的七个步骤

为何练巴赫很容易取暖

周海宏没有听到朱晓玫

研究巴赫越多就理解越少

如何演奏巴赫《英国组曲》

如何弹好巴赫《创意曲集》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浅谈

巴赫的音乐被人演奏的太快

管风琴大师史怀哲《巴赫论》

“谁弹巴赫,谁就是我的哥们儿。”

如何体现巴赫演奏的“中庸”风格

朱晓梅谈巴赫与中国思想以及古尔德

单簧管要听莫扎特,双簧管要听巴赫

演奏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有感

321巴赫生日快乐丨著名音乐家聊巴赫

走近巴赫时,这种信念突然坍塌了…… 

史怀哲与巴赫丨音乐中的诗人和画家

从巴赫本身出发,表达作品内在情感

席夫谈巴赫丨我很少选择偏激的速度

演奏巴赫复调钢琴作品的八点要求

《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鸣曲》诠释

我为什么不喜欢朱晓玫的《哥德堡》

听周海宏、陆倍文谈朱晓玫之后谈朱晓玫

巴赫平均律最后一首(前奏曲的音乐美

“巴赫的音乐就像永恒的和谐正与自己对话”

聆听巴赫音乐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识背景

巴赫每一段舞曲,都有生动而鲜明的特点

你也是从这两首小步舞曲开始听巴赫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