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游山又可称为读山,窃以为古桥也是可以当作书来读的。且不说桥体的风姿与神韵,造桥的工艺和技术,桥名的由来和变更,历代文人墨客为古桥留下的诗文、楹联、书画,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动人传说,单就古桥所承载的历史,就是一部部厚重的古籍,读后让人不忍掩卷。
神州大地的古桥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有一个“中国桥文化网”,那里聚汇了大量的行家、里手,发表了众多的图片、记载、著述,为喜好桥文化的作者、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获取知识的天地。毕竟笔者不专长于此,望尘莫及。
这里只想从苏州市区及周边县市的古桥中摘取片断,站在旅游者的角度读读它,真能够与大家一块读明白那么一点点,也算没有枉费笔者的一番苦心。
(先传上几张拍自苏州的古桥照片)




言归正传。提到江南,总喜欢概括为“小桥、流水、人家”,首先说到的是“桥”。
苏州是江南最美的水乡,城里城外,水多、河多,桥也多。“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唐代诗人杜荀鹤描写当时苏州风情的诗句说的还是“小桥多”。
在建城至今两千五百多载的历史长河里,姑苏到底建过、修过多少座桥?历代都有人做过统计。当过苏州刺史的白居易曾有过一个数字:“绿浪东西南北水,红阑三百九十桥。”远在唐代这里就已经是小桥众多,近400座。到了宋代,《平江图碑》上刻着359座桥梁。至民国时期,城内有桥308座,加上城外的700余座,总数达1000多。有人按面积计,苏州每平方公里有桥15座,远远超过了世界著名水城意大利威尼斯每平方公里0.5座桥的密度。
直到如今,苏州仍然保留着历代留下来的众多古桥。在苏州城和它的附近游览,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各色各样的古桥。这里随便摘取一些,让诸位先有个粗略的印象,接下来抽其重点、且笔者亲自去过并留了照片的,一起慢慢地“读”。
(形形色色的古桥)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