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电影

 命馨甘 2019-02-02
(昔日农村生活之一)
       今晚有电影,喜讯传来,如春风吹过田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放电影等于过节日,整整一天我们都满怀喜悦。炒点南瓜子、葵瓜子,看电影的时候剥剥,眼福口福一起饱,碰到老朋友呢,抓一把交流一下。早早吃过晚饭,左邻右舍约一约,趁着太阳的余光,扛张凳子就出发。
        放电影,一般选在大队中心区域的村庄。在一面较大的打谷场上竖起两根毛竹,从几个方向用拉脚线拉紧,用溜子把白色的银幕扯上去,展开,拉平,再把音箱升到半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到的时候,电影场里已经排满了凳子,众星拱月簇拥着中间的一张八仙桌,桌子前面的几张凳子是公认的最好位置,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是没有机会享受这种好位置的,心里很是有点羡慕。小孩子坐在自家的凳子上,防止被别人挪动,一些大人端着饭碗出来看热闹。
       天完全暗了下来,受人尊敬的放映员(在社员看来,他可是公社干部)不慌不忙来到桌子旁边,架起放映机,调试焦距。白色的强光打到幕布,幕布上一片明亮,孩子们顿时一片欢呼,坐在最好位置上的孩子,抓住机会把手凑近镜头、伸进光束,剪刀、兔子头等等各种手影就上了屏幕。小飞虫也不甘寂寞,在亮光里舞来舞去,争着表现自己。
         正式放映前,一般先放一段十分钟左右的纪录片,宣传一些科技知识,正在路上的观众会加快步伐。电影一放两场,大多数是战争题材,黑白的,后来发展为一场战争片或反特片,一场生活片,慢慢地有了彩色的。《小兵张嘎》、《上甘岭》、《地道战》等等,都是我们最喜爱的电影。这些电影里的表演有些夸张,英雄人物形象高大,正义凛然,中了一枪如蚊子咬一口,身中数弹才会踉踉跄跄倒地,从胸口摸索出一个小布包交给战友:这是我的最后一次党费……,战友怒目圆睁,振臂高呼:同志们,冲啊!鬼头鬼脑,贼眼鼠光的,一看就是坏蛋,就是我们的敌人。分明的爱憎情感,鲜明的好坏标准,潜移默化中融入了我们这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电影场里,黑压压的一片人头,好多人是抓把稻草席地而坐,有的干脆坐到银幕对面,全然不顾画面是反的,看着很不习惯。看电影的人多,但秩序相当好,很少有人随意走动或者中途离场,冬天曲终人散时,已是一肩霜花。抬头,七八个星天外,眼前,热气腾腾,时而爆发出的笑声,自然,没有任何修饰,却是最真挚的快乐。
        那年月,一年只能看上四五回电影,怎么会想到今天看电影,可以家庭影院足不出户,在线观看鼠标点点,4G手机更是随心所欲。         (2009年7月1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