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餐桌上总是摆满了各种美食,再也不用为吃的发愁了,可是大鱼大肉吃多了也会引发很多消化系统的疾病,今天我们就以中医来说一下临床上非常常见的“胆囊炎”。 胆囊炎相当于中医的“胆癉”。这种病一般属于肝胆郁结兼湿热内蕴引起的的一类疾患,症状有胆区绞痛、刺痛、黄疸等特征。饮食结构不健康也是该病症的主要诱因之一。 主要的致病原因有:一、外感时邪:外感风寒侵犯太阳经,表现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身痛等证。风寒表证还没有接触,风寒之邪传导于少阳经,表现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恶心呕吐等证。外感寒邪与内因结合,而致胆囊炎发作。若果症状不结合,一般变现的为外感证,但这往往正是胆囊炎的诱因。 二、内伤七情:如暴怒则伤肝,肝气横逆、郁结,,常会影响胆经的疏泻通降,从而形成肝胆郁结湿热症,造成湿热停滞则引起气血不畅,气不畅则出现串痛而胀通;血不畅则会出现闷痛或刺痛,严重者会出现肿满阻塞,发黄(黄疸)。 三、胆道内的异物:此症多为肝气郁结所致,肝气盛邪乘脾土,脾虚失去运化水谷精微、水湿、痰涎的作用,就会产生异物。由于脾虚湿热内蕴,肝胆疏泻通降失常,上不得升清,下不得降浊,清浊不分,就会产生结晶物体一石。 上述三种因都可以引起胆道感染发炎。炎症轻的则出现隐隐作痛,重的会出现疼痛剧烈,还会伴有黄疸的出现。 中医辨证治疗: 一、湿热阻制引起的胆囊炎 症状:发热恶寒,或发热恶风,头痛身疼,无汗或有汗,右上腹或胃脘疼痛,甚则难忍,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苦咽干,脘胁满闷,有的面目黄染(黄疸),尿色赤红如茶,大便秘结,其色灰白。 查体:脉浮弦有力而数,舌质暗红,舌苔黄腻或白腻,右上腹部压痛或拒按,有的可触及肝和胆囊。 治法:清热利湿、平肝利胆、消瘀化滞。 处方: 青黄饮(大青叶6g、姜黄6g、大黄3g、栀子6g、瓜蒌6g、半夏6g、黄连6g、白术6g、茯苓6g、官桂6g、甲珠6g、红花2g、甘草6g) 开结汤(三棱9g、莪术9g、桃仁15g、西红花9g、沉香9g、甲珠6g、皂刺9g、当归9g、丹皮9g、土鳖虫9g、木贼6g、卷柏12g、甘草9g) 加味消瘀散(生牡蛎12g、鳖甲10g、鸡内金10g、三棱10g、莪术10g、青皮10g、赤茯苓10g、枳壳10g、柴胡10g、赤芍10g、茵陈10g、穿山甲10g、西红花10g、红参6g)。 二、气滞血瘀引起的胆囊炎: 症状:右上腹短暂或轻度隐隐钝痛,间歇时如常人。恶心、口苦、食欲不振,或食后胃脘微痛,或有轻度眼目黄染,小便时清时黄,大便正常。 查体:脉浮弦有力,舌苔薄白,舌质紫红,边缘紫斑,有的二目黄染,右上腹压痛,触及肝或胆囊。 治法:舒肝行气,活血化瘀、健脾和胃。 处方: 沉香琥珀散(沉香15g、琥珀15g、西红花30g、大黄9g、姜黄9g、白术12g、鸡内金12g、甘草6g) 柴胡红英汤(柴胡24g 黄芩9g 人参9g 甘草炙6g 半夏9g 生姜9g 大枣4枚、红花2g、蒲公英15g、甲珠6g、皂刺9g、当归9g、赤芍6g、青黛2g) 日常预防 胆囊炎的预防要做到规律进食,一日三餐定时,控制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再加强体育锻炼,就可以预防胆囊炎的发生。 |
|
来自: 庆军数字图书馆 > 《胆囊炎及其中中医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