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终于踏在了家乡的这片土地上,心里踏实了许多。坐在车里,不时地从车窗向外张望,东看看,西瞧瞧,似乎想发现我走后的变化,一个个熟悉的画面,铺展开来,无论变化与否,它都是我眼里最美的风景。 车很快在母亲的住处停下,准备把带给母亲的年货卸下。这时母亲从路旁的小卖店走出来了。我急忙上前搀扶母亲,一同走上这十几步的台阶,回到了母亲的家中。 母亲来到这里已有十六年了。我大学毕业,就来到这里工作,这里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为了父母生活习惯,我为父母买了一处改造的住宅,独门独院,门前有小片地,春种秋收,父母的乐趣和汗水都撒在这小片土地上,他们吃着自种的蔬菜,乐此不彼着。勤劳的父母,到了晚年,也不曾改劳动的习惯。 我走进院落,透过玻璃窗看见父亲正在椅子上坐着看书,看见我的到来,父亲起身迎出来。父亲的习惯是闲暇之余,喜欢看书,听新闻,关注海峡两岸的节目。尤其喜欢看历史书籍,在没有新书看时,父亲会把旧书看过多遍,我常常暗想,这么优秀的品质父亲遗传给我了吧,兄弟姊妹众多,唯独我喜欢读书。 我家离父母的住处很近,我每次回来,每天都会去父母那里,陪他们聊天,吃他们给我做的饭菜。由于旅途的疲惫,加之多日没人住的家也需要打扫一下。把东西放下,我和父母寒暄了一会,就告辞了,并说好,明天还会来看望他们。 路上,接送我的侄女婿告诉我,母亲现在每天都会来小卖店“上班”,陪小卖店女店主的母亲。说起话长,女店主的父亲在不久前去世了,老人家倍感孤独,寂寞,总需要人陪伴,还患有老年痴呆。母亲觉得她可怜,每天吃过饭,把家里收拾完,就会走下十多步台阶来陪她。这已实属不易了,我的母亲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我庆幸的是今年暖冬,雪小,往年,台阶下都是冰雪,母亲冬天是不出门的。母亲能外出活动一下腿脚,还能陪人聊天,彼此都不寂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好事。 知道了母亲的习惯,我每天来父母这里,我都要先去小卖店接母亲。我每次去,都看到炕上坐了四五个人,都是楼上邻居,看到我去,她们都嘘寒问暖的,还和我说,“你放心吧,大娘每次回家,我们都给送到台阶上,到门口”,我也很欣慰,这样母亲也不寂寞,我说:“谢谢你们这些好邻居”。与我同龄的女店主,和我很熟识,她的父亲是电气工程设计师,我们以前是一个单位的,对她父亲突然的离世我感到很吃惊,她的父亲在我看来,比她的母亲身体要好,却先走了,世事难料。她和我说,“这段时间亏了韦大娘,每天来陪我老妈,现在我妈都离不开韦大娘了,每天到时间点了,不来,就念叨,要不就让我上去看看,把韦大娘接下来”,听了这话,我何尝不感激呢,我说“你可别这么说,我还要感谢你们呢”,的确,每次我给母亲带回的东西,多的,母亲都要分给她一些。她年节也总会来看望父母。 我觉得山村很好,有平房,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人们无事时在一起聊天,增进了感情,人情味很浓,这是在大都市看不到的。 今天我领母亲去洗澡,母亲和我说 ,来时就告诉他们了,今天要外出。原来母亲不去也会“请假”,免得人家惦记。晚间,我去母亲那里,母亲又和我说,今天也没“缺席”,弟弟把她送回来,母亲到家也没休息,又去陪伴了。 陪伴已成为母亲每天的习惯。陪伴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我为母亲每天“有事做”高兴,母亲每天也为这事喜悦着。原来帮助别人,真正受益的是自己。从母亲身上我才读懂了它的真正含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