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俊庸公先祖迁徙地不是浙江钱塘江而是江西泉溪的考证分析

 荷香月暖 2019-02-02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对于宗谱的考证,有的研究人员以及学者是从古至今的顺序,我觉得其准确性不如从今逆向古倒推进行考证。大凡涉及宗谱的,许多人往往宁愿相信先祖记载,从是否同名同姓、是否是古代名字号不一、或是先祖的妻妾称呼为正房、侧室、别房、偏房、小星加夫人妇君等不同……但是,结合历史考证,就会发现是否真实;有的提出先祖记载的迁徙不会错,就如本文考证的,有个别钟山董氏叔侄不敢否定从“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钱塘村”迁徙的记载,提出我们的老祖宗不是从浙江钱塘江来的吗?个别把“人之有先,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以及人之有祖,物本孚天,人本孚祖的自然之理”说成自家神台好像还写着“木本寨”之类,不敢正视族谱中记载的董槐以前的部分属于不可采信,心底不愿相信族谱从董槐开始记载才作为始入广西的先祖这一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法。

古代民间有修谱师,也叫修谱匠,专为普通人家而从事修家谱族谱。对于不了解修谱有 “谱匠”存在的人,就是你如何解释也没有作用的。幸好如湖南董常惕宗亲说“以前人们不认可有诸如谱匠、造谱、改谱、联谱、汇谱一说,现在慢慢接受了”。其实,现实中常听到之前人们修谱常请能会写一笔好字或能人抄谱要几担谷子的故事,我想不会仅仅抄写那么简单了。

为此,我在6年前考证董寀公从钱塘江徙于山东青州乐安县的山东青州乐安县”,得到青州宗亲答复只是清末才有董氏居住;而俊庸公的爷爷与父亲在山西任职也通过山西的董有田宗亲查找史料,却因县志修于后期,无法查证。无法在连接其他同支派后裔了。

那么,为何钟山县桥背、护塘等多村子的董槐后裔的迁徙来源不是浙江钱塘江?而是以江西九江泉溪开始呢。现在桂林董家巷与广东怀集的董氏与钟山董氏有何关联?下面谈谈我个人看法,仅供研究探讨之用。不足之处敬谅!

一、钟山桥背老族谱迁徙摘录

祖世一  吾始祖董姓陇西人氏,世居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钱塘村……于唐朝肃宗元年董寀公合一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徙于山东青州乐安县。居住未久,立业未多,上司举立董寀公室之派,谱牒所载:为居杭州钱塘,因遭丙丁,历代谱系已不可考。

祖世二  采公之子妣巫氏

祖世三董晋,宦公长子邹氏唐朝德宗平事章

祖世四董习典,晋公三子章氏

祖世五  广典公五子曾氏业儒

祖世六  广公三子位氏唐朝文宗淮西印度使

祖世七  质公四子颜氏

祖世八  贤公四子孟氏后梁业儒

祖世九  元公长子温氏后周闲儒

祖世十  光公次子汪氏北宋推官

祖太一  庠弼公三子高氏祖太二董集仁痒公四子邹氏北宋业儒祖太三董朝珍仁公晚子李氏祖太四  曾珍公次子周氏祖太五  玄曾公长子胡氏南宋闲儒祖太六  昌玄公三子陆氏祖太七董忠信昌公之子张氏祖太八董扬名信公三子周氏

祖太九董  槐:名公长子,黄氏南宋理宗帝殿试,槐公礼部名礼部进士。槐公中厚,即拜相宋右丞,仍于理宗第四年丙辰六月被人嫌。因丁太全诏罢槐提洞霄官贵妃,槐公听见,道大全邪佞不仍近帝前,大全兵权势大,怒同兵逐槐出西边。帝安槐公,仍相待母。故被欺,必有天;被恶,人怕天不怕;尔善,人欺天不欺。即年季秋月朔日,帝命槐公至粤西,任受宗蕃文衡职。举善贤才,化边夷。仅历七载,槐公卒。慎终自后,葬粤西安厝佳城牛眠地。子孙世代拜相职。妣黄氏。  少相槐公生四子,名随居桂林府前街。董槐的儿子随父落居桂林府前街,长子生四子;次子养四男;三子生三桂。

祖太十世福:董槐长子,住临桂董家里东乡村。生四子,分枝不序;董世禄:董槐次子,分枝不序,敬序;董世祯:董槐三子,分枝不序;董世祥:董槐四子,孙氏,元朝广西吏目,妣孙氏生六子:士通、士达、士选、士逵、士远、士遥。落居仍系桂林府。为因立业,无里难是,以一族合会议。元朝世祖第十年共立政乡董家里,徙立村居在东乡。注明兄弟虽多,众分支不序。敬序。

祖高一董士选祥公三子元朝英宗三年癸亥拜左丞妣谢氏。生芝荣、芝华、芝蓝。

祖高二芝荣生四子,副举;芝华养二男,政乡仍系董家里居住,自立浪头村;芝蓝选公三子娶冯氏。生文乾、文坤。元朝顺帝25年自桂林府临桂县董家里东乡村,徙居富水县董家洞立居厚主坊巳山亥向。共承粮田五坝三垅石围塘,俱系水母灌溉田坵,并无插花。又共承山场土名东至塘墇,南至长冲白面山,西至长巷牛开埲,北至大岭龙眼村。又计土名东至土巷南蛇山,南至横岭蚂枴冲,西至马头茅栗岭,北至白马杨柳冲。当斯时也。文乾文坤兄弟系临桂县人民来承粮田山场,大人赏照甚明。兄弟二人,共承共管,赋税同当,粮田山场四边界内异姓无占,兄弟领照,永远有凭。耐天夺之数,文乾公已故。虽有子孙,分支不序,敬序。

祖高董文坤:元朝富川县官吏。妣李氏,生二子董斌、董武。董武分支不序。明朱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上举坤公作为里长,至十七年辞业富水至古城立县,为因马走至三宝山,即在此定向立县。至二十二年工成已毕。一声县名故曰富川。二十四年遇造立籍,奉政乡第三都第四甲,文坤户粮米二十四石六斗。祖高董斌:任山西交城县丞。

祖高董馀:斌公次子。任山西交城县案牍。

第一世董俊庸:馀公次子。承居老村。为人忠厚易直,幸遇廷海公始徙居至上泉溪,言及族兄族弟。后以二公为序,共造法明、延寿二寺。并以庸公为始祖。娶廖氏。生董统、董维。

……(其余略)

二、从族谱中几个确定的事实

  从该宗谱中,我们发现:

1、         从祖世一的董菜公开始,几乎都很简略,兄弟的名字、迁徙、生辰、墓茔、功德等几乎没有什么记载,只有偶尔的学业、官名的点缀。

2、         董晋是唐朝平章事,其祖父、父亲以及董晋的后裔名称;

3、         南宋董槐是第一个到广西的先祖。从南宋董槐开始对兄弟的名字、迁徙、生辰、墓茔、功德等有了记载,但对其他支系不做详细的记载;

4、         董槐的孙子是董士选,记载为“元朝英宗三年癸亥(至治三年公元 1323年癸亥年)拜左丞”,且是“为因立业,无里难是,以一族合会议。元朝世祖第十年(公元 1273共立政乡董家里,徙立村居在东乡”。

5、         从芝蓝公开始,于元朝顺帝25年(公元1357年)自桂林府临桂县董家里东乡村,徙居富水县董家洞立居厚主坊巳山亥向。为钟山县董氏的开基之祖。

6、         董俊庸公承居钟山董家洞老村,幸遇廷海公始徙居至上泉溪,言及族兄族弟,后以二公为序,并以庸公为始祖。共造法明、延寿二寺。

三、历史记载与有关解释

1、《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汴州刺史充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管田汴宋亳颍等州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赠太傅董公行状》记载:曾祖仁琬,皇任梁州博士。祖大礼,皇赠右散骑常侍。父伯良,皇赠尚书左仆射。公讳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万岁里人。……公居处恭,无妾媵,不饮酒,不谄笑,好恶无所偏,与人交泊如也。未尝言兵,有问之者,曰:“吾志于教化。”享年七十六。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勋累升为上柱国,爵累升为陇西郡开国公。娶南阳张氏夫人,后娶京兆韦氏夫人,皆先公终。四子:全道、溪、全素、澥。全道、全素皆上所赐名。全道为秘书省着作郎,溪为秘书省秘书郎,全素为大理评事,澥为太常寺太祝:皆善士,有学行。

2、《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九十五》记载: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明经及第。至德初,肃宗自灵武幸彭原,……五年,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3、《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七十六》记载: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贞元五年,以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4、《元史.列传第四十三》:《董文炳士元士选传》 士选字舜卿,文炳次子也。……故帝以二哥呼士选。久之,出为江浙行省右丞,迁汴梁行省平章政事,又迁陕西。……士选平生以忠义自许,尤号廉介,自门生部曲,无敢持一毫献者。治家甚严,而孝弟尤笃。时言世家有礼法者,必归之董氏。其礼敬贤士尤至。在江西,以属掾元明善为宾友,既又得吴澄而师之,延虞汲于家塾以教其子。诸老儒及西蜀遗士,皆以书院之禄起之,使以所学教授。迁南行台,又招汲子集与俱,后又得范梈等数人,皆以文学大显于时。故世称求贤荐士,亦必以董氏为首。晚年好读《易》,淡然终其身。每一之官,必卖先业田庐为行赀,故老而益贫,子孙不异布衣之士,仕者往往称廉吏云。子守忠,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守悫,侍正府判官;守思,知威州。《元史.本纪第十九 成宗二》、《元史.本纪第十九.成宗二》、《元史.本纪第二十四.仁宗一》、《元史.列传第五十八》、《元史.列传第六十八》、《元史.列传第七十五》皆有记载。

5、《元代农民起义年表》、《元史》等记载:一二七七年(至元十四年)宋潭州散兵万亲人在苏仲领导下起义,以广西镇龙山为根据地,活动遍及横、象、宾、贵四州。在元军的打击下,起义军溃败,苏仲叛降;一二九六年(成宗元贞二年)七月,赣州民刘六十起事 赣州刘六十攻掠吉州(今江西吉安),建立名号,旋为江西行省左丞董士选所平。六十被擒死,余众悉散;广西民陈飞、雷通、兰青、谢发起事,攻昭、梧、藤、容等州,湖广左丞八都马辛击平之;一三四八年(至正八年)四月,广西峒族人民乘湖广平章伯颜带兵镇压莫万五、蛮雷等义军时,起兵反抗。十月,广西起义军攻道州。

6、河中府,中国唐代设立的行政区。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开蒲州升为府,因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河中府。同年又改为蒲州。历史沿革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开蒲州为河中府,因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同年改为蒲州。《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河中府,河东。管县八: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宝鼎,解,永乐。河东县,次赤。郭下。本汉蒲坂县地也,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仍属蒲州。十六年,移蒲坂县於城东,仍於今理别置河东县,大业二年省蒲坂县入河东县。

虞乡:今山西永济,永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所辖。秦、晋、豫三省黄河金三角交汇处,永济古称蒲坂,上古唐虞时代为虞舜建都之地。商属缶邦,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存州,十六年(596)别置河东县,属蒲州。大业二年(606)省蒲坂县入河东县,次年改州为郡,属河东郡。唐武德三年(620),改郡为州。开元八年(720)置中都,属河中府,同年,复属蒲州。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属河东郡。乾元二年(759)复属河中府。宝应元年(762)复为中都。元和二年(807)罢中都,复河中府治。

7、彭原地名由来已久。 董志塬位于中国甘肃省东部。以董志、彭原两乡镇为中心的董志原,原面完整,地势平坦,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是全国最大的黄土高原区。汉代称彭池塬,简称彭塬。北起驿马关至庆阳城一线,南止泾河谷地,东西介于马连河和蒲河间。包括甘肃省庆阳县大部及宁县、合水县各一部分。南北长87千米,东西宽36千米左右。面积2260平方千米。为陇东面积最大而较平坦完整的黄土塬。董志塬又是陇东黄土高原之最。甘肃省庆阳市下辖董志镇、和盛镇等,董志塬位于甘肃庆阳境内,据《庆阳县志》记载:彭原,本汉之彭阳县地,隋朝移置彭原县,唐朝曾设彭州。庆阳一名,取之宋代政和年间。宋太祖建隆元年置庆州团练,乾德初又升为庆州。到英宗治平年间改设环庆路。乃合环州和庆州首字而得名。政和七年(1117)在庆州设庆阳军节度。庆阳这一名称方见于史册,并沿用至今。清康熙四年庆阳划归甘肃布政司,民国二年(1913)废府制,为庆阳县,属陇东道。

8、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官衔。《新唐书·百官志一》:"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门下省长官)、中书令(中书省长官)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

9、《宋史 .卷四百一十四 列传第一百七十三》记载: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注:以封地称呼】。……嘉定六年(公元 1213年),登进士第,调靖安主簿。丁父忧去官。十四年(公元 1221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绍定二年(公元 1229年),迁镇江观察推官。明年春(公元 1230年),入为主管刑部架阁文字。秋,兼权礼兵部架阁,迁籍田令,特差权通判镇江府。……端平三年(公元 1236年),差通判蕲州,辞。嘉熙元年(公元 1237年),召赴都堂,迁宗正寺簿、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二年(公元 1238年),兼权知常德府,寻兼军器少监,依旧提点刑狱。三年(公元 1239年),以直宝谟阁知江州兼都督府参谋。四年(公元 1240年),进直华文阁、知潭州、主管湖南安抚司公事。淳祐二年(公元 1242年),迁左司郎官,进直龙图阁、沿江制置副使兼知江州、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三年(公元 1243年),进秘阁修撰。四年(公元 1244年),召入奏事,迁权户部侍即,赐紫,进集英殿修撰、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六年(公元 1246年),召至阙,辞。出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又辞。权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七年(公元 1247年),进宝章阁待制。八年(公元 1248年),迁工部侍郎,职事依旧,兼转运使。九年(公元 1249年),召赴阙,封定远县男。迁兵部侍郎兼权给事中兼侍读,升给事中,……兼侍读,进宝章阁直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辞。进封子。是年冬,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封侯。十二年(公元 1252年),为同知枢密院事。宝祐元年(公元 1253年),权参知政事。二年(公元 1254年),进参知政事。三年(公元 1255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丁大全善为佞,……四年(公元 1256年),策免丞相,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五年(公元 1257年)及(附注:“达到”意思)景定元年(公元 1260年),俱用祀明堂(注: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恩加食邑。二年(公元 1261年),特授判福州、福建路安抚大使,固辞。进封吉国(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新建州城于今市区赵公塘一带,境内属庐陵县,为吉州首府),又进封许国公。三年(公元 1262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遂薨。遗表上,赠太子少师,谥文清。……

10、元以中书省总政和,于中书省设右丞、左丞,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务,号"左右丞"

11、嘉靖十三年(1535)甲午岁三月二十九丙申祭新坟。《广西钟山桥背村董俊庸六世裔孙墓碑碑文. 明故董公墓记表》:讳元瑀姓董氏,宋右丞相董槐之裔孙。世居钱塘。后徙居山东青州。至宋朝徙至粤西。谱系已有可考。自槐公以下十四代。至俊庸子董维景泰七年举人,自国朝初以事迁富川奉政乡三都之厚主村。曾太父讳董仁茂、太父讳显,父子俱员子。记膺贡有司上春官八诃、大廷育成均纪选监。讳董鼎崇紫德弗仕。……

12、吉国:吉安,江西省地级市,古称庐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吉安位于江西省中部(赣中),西接湖南省,揽罗霄山脉中段,赣江中游,据富饶的吉泰盆地,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之一,是赣文化发源地之一。吉安下辖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和吉安县、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永新县、永丰县、吉水县、峡江县、安福县、新干县等2110县。

建安五年(公元200),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治所西昌县,迁西昌县治于今江西泰和县城西1.5千米处。辖西昌、石阳、遂兴、吉阳、兴平、阳丰、南野、赣县、雩都九县。唐庐陵辖、太和、安福、新淦、永新5县。武德五年(公元622),再改庐陵郡为吉州,领庐陵、太和、安福、新淦、永新5县。天宝元年(公元742),改吉州为庐陵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复改庐陵为吉州。宋置吉州,属江南西路。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吉安,辖永丰、安福、万安、吉水、泰和、峡江、吉安、宁冈、遂川、莲花、永新11县。

四、从族谱与有关史料、碑文结合分析

   1、世系不一致的明显错误:族谱记载的董晋为平章事,唐德宗时期只有一个,那就是记入史册的董晋:“董晋在唐玄宗后期中明经科,唐肃宗即位后,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供职翰林。唐德宗即位后,董晋先在朝廷太府卿、御史中丞,后外任华州刺史。贞元九年(793年)德宗授董晋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宣武节度副大使。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三日(3月13日),董晋在宣武军去世,终年七十六岁。德宗为他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恭惠"。”。

而族谱记载董晋的祖父、父亲都与史料不符?要说以前名字号不一致尚可以作为待考的理由。然而,该族谱其记载董晋的儿子,也没有说有几个?名字也一样与唐史不符。从董习典为公三子,证明有三子以上;但史上没有邹氏,史载董晋无妾媵,也就不可能娶邹氏了。而是娶南阳张氏夫人,后娶京兆韦氏夫人,皆先公终。那么,这就属于与史料不一致的错误。

   2、董晋的先祖也不是浙江钱塘江人:史料记载为河中虞乡人,河中府为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虞乡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所辖。这些地方远古属于董国所管辖的地方。肃宗自灵武幸彭原,彭原即董志塬,位于甘肃庆阳境内,也是远古属于董国地方,祝融八姓后成为彭姓居住,后恢复董志塬。这都不是位于东面的浙江钱塘江。因此,以祖居地最早属于“世居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钱塘村”也就不成立。

 3、按照顺推族谱记载都不符合事实,况且一般不顺推考证,从董晋后都是简单的记载,从董晋的世系记载错误且简单。那从后面董槐开始记载详细,从后逆推溯源方式对董槐进行考证,毕竟采取逆推考证试比较符合科学的作法。从记载的董士选六兄弟中,这个大家庭属于“无里难是,以一族合会议。元朝世祖第十年(公元 1273)共立政乡董家里,徙立村居在东乡”。这个时期朝廷官员有个董士选,却是其与父亲董文炳处在一个家族显赫之时,何以无里难是呢?况且朝廷董士选也没有到广西。同样,士选的父亲也不是“元朝广西吏目”。史料记载:1260年,忽必烈即位,董文炳受命宣慰燕南诸道,第二年擢任山东东路宣抚使。忽必烈组建侍卫亲军,董文炳被任命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佩金虎符。1262年,参与平定李璮之乱,围困济南时招得李璮爱将田都统缒城投降;接着任山东东路经略,率亲军靖平山东乱局。后来,忽必烈剥夺世侯权力,唯董氏不予触动。至元三年(1266),董文炳代史氏两万户为邓州光化行军万户、河南等路统军副使,奏准始颁将校俸钱。七年,改任山东路统军副使。九年,迁枢密院判官,行院事于淮西,筑正阳两城(今安徽颍上东南、霍丘东北),夹淮相望,作捣宋腹心之势。十年(1273年),拜参知政事。这明显不会为生计发愁了,而是拥兵万户了。可见,若董世祥是元朝左丞相董士选的父亲也不会是什么广西官吏了,况且,左丞相董士选的爷爷是董俊,与董槐在一个时期,董俊在元军为官,董槐在南宋为官,不可能一个人在两个朝廷任职。因此,该董士选不是元朝左丞相董士选。

4、错误标注为朝廷董士选:史料记载的朝廷董士选,“成宗即位(元贞元年公元 1295),佥行枢密院于建康。未几,拜江西行省左丞。赣州盗刘六十伪立名号(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聚众至万余。朝廷遣兵讨之,……不数日遂擒贼魁,散余众归农。董士选拜江南行御史台中丞,廉威素著,不严而肃,凛然有大臣风。入佥枢密院事,而拜御史中丞。”,也就是董士选在元贞元年公元 1295年~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之间拜江西行省左丞,也不是“元朝英宗三年癸亥(至治三年公元 1323年癸亥年)拜左丞”。

 鉴于族谱记载详尽,则此处实为同名同姓错误标注而已。族谱的董士选并不是朝廷的董士选

5、董槐为入桂的先祖:从董槐的任职,史料都有明确详尽记载。在广西仅仅一年“六年(公元 1246年),召至阙,辞。出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又辞。权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之后并调至朝廷杭州“七年(公元 1247年),进宝章阁待制”。被丁大全害 理宗第四年丙辰六月(宝佑四年公元 1256)被人嫌”至提举洞霄宫之后,并不是“帝命槐公至粤西,任受宗蕃文衡职。”而是“二年(公元 1261年),特授判福州、福建路安抚大使,固辞。进封吉国”。

董槐去世并不是 葬粤西安厝佳城牛眠地”,从史料分析董槐去世是在江西庐陵。宋史记载:“二年(公元 1261年),特授判福州、福建路安抚大使,固辞。进封吉国,又进封许国公。三年(公元 1262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董槐进封吉国后,在庐陵郡开办教育,给学生解说《兑》《谦》二卦。问学生是夜里何时了,学生都告诉他现在已是深夜,听完学生的回答后董槐就去世了。那么,从宋史看,董槐在吉国从事教育。去世当然也在吉国。那现在地方县志记载的董槐墓在定远县,也只是衣冠墓,毕竟吉州与安徽定远相距遥远。同样,广西的董槐墓,也是属于纪念性质的为祭奠而作的墓,如今也不知在何处了。

当然,董槐也不是安徽定远县人,定远只是封地。吉国是封国。

 从族谱看,因此,描述董槐只是基本准确而已。因此,广西董槐后裔从董槐始是比较可信的。嘉靖十三年(1535)《明故董公墓记表》:“讳元瑀姓董氏,宋右丞相董槐之裔孙”。历经484年的墓碑也予以证实,董槐后裔在广西繁衍。

五、董槐在广西留下后裔支系的可信度高

虽然,董槐在广西只是短暂的一年,但与黄氏一起,并不是在广西开始。宋史记载“四年(公元 1240年),进直华文阁、知潭州、主管湖南安抚司公事。淳祐二年(公元 1242年),迁左司郎官,进直龙图阁、沿江制置副使兼知江州、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三年(公元 1243年),进秘阁修撰。四年(公元 1244年),召入奏事,迁权户部侍即,赐紫,进集英殿修撰、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六年(公元 1246年),召至阙,辞。出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又辞。权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因此,董槐是在湖南与黄氏生有孩子,后有四个孩子,至于晚子董世祥,应该是在董槐到朝廷上任时期,应该是即将出世或出世不久。从此广西留下董槐的董氏后裔。

当然,因董槐是董氏中任职多次的有名人物,在“嘉定六年(公元 1213年),登进士第,调靖安主簿。丁父忧去官……三年(公元 1239年),以直宝谟阁知江州兼都督府参谋”,查阅资料: 靖安县地处江西省西北部,东邻安义县,南界奉新县,西毗修水县,北接武宁县,东北连永修县。五代十国时期,吴乾贞元年(927年),升靖安镇为靖安场。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始立靖安县,仍属洪州。南唐交泰二年(959年)改洪州为南昌府,升为南都。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洪州又升为隆兴府,靖安县隶属如故;江州,亦指今江西省九江市。1359年,陈友谅登基称帝,定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为九江府。因此,前后一段时间,留下了江西后裔;第二是在“绍定二年(公元 1229年),迁镇江观察推官。明年春(公元 1230年),入为主管刑部架阁文字。秋,兼权礼兵部架阁,迁籍田令,特差权通判镇江府。至州,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五年(公元 1232年),丁母忧。”,史料记载镇江是中国江苏省所辖,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因此,在江苏留下董槐的后裔;之后,从广西上任后,在广西有四子留下;董槐多年在朝廷,留下了浙江后裔即驸马董丽。

六、与广西董槐后裔以及地点有关联的董家巷、贺州董法志的董氏考证

董槐后裔在桂林先住的地方,也因为迁徙至今难以查找。与今居住在桂林董家巷的董氏宗亲相比较,现在居住仅仅桂林叠彩区的董家巷从迁徙至今仅仅十五代。应该是迁徙到钟山之后很久才有董氏再迁徙居住,毕竟钟山从董槐至俊庸公就七世代,而我本人属于俊庸公后裔第二十一世。与今日桂林董家巷的世代相比起码相距13世。因此,桂林叠彩区董家巷与钟山董槐后裔世代数差距很大,尚无法确定是否其后有再迁徙回董家巷居住?有待进一步考证。

同时,明朝初期洪武年间,“乾、文坤兄弟系临桂县人民来承粮田山场,……兄弟二人,共承共管,而族谱记载“文乾公已故。虽有子孙,分支不序。”,从各种董氏周边分布来看,迁徙于贺县(今贺街)卤塘塝的董法志与文乾的后裔时期相符合,也在钟山邻近。

历史上钟山县所在地是富川县。在民国之前属于富川县且是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富川县,县治在今钟山公安镇牛庙与里太一带后迁徙进钟山县城,明洪武二十九年迁徙今富川。宋开宝四年(971年),富川县属广南东路贺州。宋大观二年(1108年)五月,富川改属广南西路贺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富川县属贺州。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富川县改属浔州府,后属平乐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一月,富川县治所从钟山镇迁至灵亭乡,即今富阳镇内的明富川县城。元代,富川县仍属贺州。清顺治十二年(南明桂王永历九年,即1655年),富川县属平乐府。

因此,原富川县即今日钟山县、富川县两县在洪武十年前属于贺州管辖,贺州治所在今日贺州贺街镇所在地(古临贺郡所在地)。因此,董法志在洪武三年在贺县卤塘塝结婚,后迁徙怀集(甘洒镇龙头村。怀集原属于广西管辖),后裔分布怀集、广西岑溪等地。

因此,董法志与同时期的董文乾的后裔关联性强,且“文乾公已故。虽有子孙,分支不序”,此洪武三年前在钟山县周边有董氏居住的,除了董槐后裔还没有迁徙而来;且贺州洪武九年之前管辖富川(今钟山、富川两县)。而文乾的后裔没有记载,因此,董法志属于文乾的后裔关联性很大。

结束语:本文通过初步分析,初步考证了董槐定远县人实则为封地人,董槐在江西、江苏、广西、浙江留下后裔;广西住与浙江族谱一样,前面部分多有矛盾,以董槐开始比较可信。广西董槐后裔,记载先祖从钱塘江迁徙,不具有可采信。董槐前面部分族谱保留作为研究尚可。

20192120:22荷香月暖于广西贺州钟山

【特附我我整理的该部分族谱以表格形式,供研究】

原广西钟山董俊庸支系记载的董氏宗谱  

1996年董全吉整理(备注:槐公以后部分仅作简略记载。可知槐公前部分不真实)

符号

   

兄弟姐妹

   

   

   

  

  

         

祖世一

 

吾始祖董姓陇西人氏,世居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钱塘村……于唐朝肃宗元年董采公合一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徙于山东青州乐安县。居住未久,立业未多,上司举立董采公室之派,谱牒所载:为居杭州钱塘,因遭丙丁,历代谱系已不可考。

祖世二

 

采公之子

妣巫氏

祖世三

 

宦公长子

邹氏

唐朝德宗平事章

祖世四

董习典

公三子

章氏

祖世五

  广

典公五子

曾氏

业儒

祖世六

 

广公三子

位氏

唐朝文宗淮西印度使

祖世七

 

质公四子

颜氏

祖世八

 

贤公四子

孟氏

后梁业儒

祖世九

 

元公长子

温氏

后周闲儒

祖世十

 

光公次子

汪氏

北宋推官

祖太一

 

弼公三子

高氏

祖太二

董集仁

痒公四子

邹氏

北宋业儒

祖太三

董朝珍

仁公晚子

李氏

祖太四

 

珍公次子

周氏

祖太五

 

曾公长子

胡氏

南宋闲儒

祖太六

 

玄公三子

陆氏

祖太七

董忠信

昌公之子

张氏

祖太八

董扬名

信公三子

周氏

祖太九

 

名公长子

黄氏

南宋理宗帝殿试名礼部进士,任粤西宗蕃文衡。葬安厝佳城牛眠地。

祖太十

董世祥

董槐四子

孙氏

元朝广西吏目,桂林董家里东乡。

董世福

董槐长子

分枝不序。临桂董家里东乡村。

董世禄

董槐次子

分枝不序

董世祯

董槐三子

分枝不序

祖高一

董士选

祥公三子

谢氏

元朝英宗三年癸亥拜左丞

董士通

祥公长子

分枝不序

董士达

祥公二子

分枝不序

董士逵

祥公四子

分枝不序

董士远

祥公五子

分枝不序

董士遥

祥公六子

分枝不序

祖高二

董芝蓝

选公三子

冯氏

徙居富水县董家洞。

董芝荣

选公长子

分枝不序

董芝华

选公二子

分枝不序

祖高三

董文坤

蓝公次子

李氏

明朱帝洪武三年上举,里长。

董文乾

蓝公长子

分枝不序

祖高四

 

坤公长子

黄氏

正统二年任山西交城县丞

 

坤公次子

分枝不序

祖高五

 

斌公次子

钟氏

正统六年任山西交城案牍,

一代

董俊庸

馀公次子

廖氏

幸遇董廷海,后称俊庸公为始祖  葬南蛇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