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除夕了,回老家和朋友聊天,大多是吐槽过去一年的种种过往。 翻看去年除夕的朋友圈,发现最多的,其实是种种宣言,新的一年要赚钱、健身、谈恋爱、结婚等等。 可是回首,发现完成的总是少数人,而多数人,立的flag就只是flag。 去年说要戒酒的大宇,最近在年会上禁不住别人一顿劝,一下子就破了戒喝吐到不省人事被大伙送到了医院。 前天去医院看他,他居然还乐呵呵地和我说:“立flag一时爽,破戒火葬场。我反正是不敢再立什么flag了。” 怪不得总有人说,朋友圈有时候真是一个大型誓言翻车现场,总之时间一长: 该偷懒的继续偷懒,该放纵的接着放纵,该佛系的绝不爆燃,该颓丧的绝不自强。 于是乎,手机微博刷起来,开黑吃鸡乐开怀。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当然,在生活中总有这么一群人, 你要说他们在朋友圈颓废无为吧,他们收藏夹里职场提升创业致富的文章可是多不胜数。 你要说他们心存志远年少有为吧,他们朋友圈里不是一边喊着早睡一边敷着面膜熬着夜。 新的一年,与其再去给自己打鸡血,不如好好思考: 为什么总有人在朋友圈又佛又丧,却在收藏夹里天天向上? 又佛又丧是真的 天天向上也是真的 就在前几年,朋友圈里特别流行佛性青年的说法,公司一小姑娘自称自己绝对是“佛系青年中的战斗机”:
后来她问我:“我这样的佛系是不是有点不好?” 我回她说:“你已经佛系到了极点,而佛系的极点就是丧,有谁会喜欢“丧”不去的人生?” 如果说佛系只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人生常态,那么丧文化绝对是人生常态中的变态了,看腻了空洞乏味的心灵鸡汤,反鸡汤式的丧文化就像奶茶一样让人一点点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拖延症、运势差、不想学习、不想上班、不想出门、不想动手等等,它伴随年轻人工作的压力与挥之不去的内心焦虑蔓延开来,而且越来越显著地出现在工作生活中。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一哥们用一段特别丧的段落来总结这一年的心路历程: 这一年我过的很不开心,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一整天累的跟狗一样,后来我发现真的是误会大了,其实狗都没我那么累。 当我觉得自己又丑又穷,一无是处时,我一点都不绝望,因为至少我的判断还是对的。 后来我想,还是开心点吧,今天解决不了的事情,也不要着急, 反正明天可能还是解决不了。 虽然一段自我调侃很快意,看完之后呵呵一乐,然而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最后还是得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 后来这朋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创了一个“收藏夹式学习法”。 每次遇到好文章好消息好素材,也甭管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也不论是用得上的还是用不上的,先全部丢到收藏夹声称有空一定潜心学习,天天向上。 结果收藏夹是越堆越满,最后还是该咋样咋样,不仅工作毫无起色,生活依旧佛系且丧。 我们这一代人,又佛又丧是真的,天天向上也是真的。 一面是佛系与丧气之间的交替往复,一面是信心满满的改变人生热血计划,间歇性的自我颓丧,与晕头转向的努力热血。 其实本质上,大多数时候只能换来心灵上的一点点自我感动。 我收藏了1万种成功的方法 可是我就是不成功 说起收藏夹学习法,我自己一点都不陌生。 自从在学生时代我就热衷于记笔记,笔记本记了好几个,但是很多知识点都没来得及领悟吃透,只是记得老师说了什么,就写什么,笔记写完之后,该忘得的也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到如今就更方便了,只要能放的,直接丢在收藏夹里就好了。反正最后也不一定会看,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收藏夹的好处,就在于它永不过期也永远存在,它对于我的存在永远像个样子模糊的概念和定义,当别人说起某事时,我可以很骄傲地说: 哦,这个我知道,那个我也知道,我还收藏过! 但具体是什么道理,要如何操作,要怎么解释,基本上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都知道收藏夹有这样的好处,所以很多人很放心的把内容放在这里,然后,大多数时候再也没有翻开过了。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同样的,很多人收藏了1万种成功的方法,可是依旧不成功。 前段时间被一位做新媒体的朋友拉进了一个写作群,里面大部分都是刚刚入门的写作新人,看起来似乎都写作都抱以极大的热情,很多人一进来就表示一定要通过写稿走向财务自由,最不济也要通过稿费养活自己。 然而没过两三天,看着别人一声不吭地在各大公号上稿,就开始焦虑了:
其中一位宝妈学员加了我的微信和我私聊,说了自己很多问题,当我和她私聊详解问题的时候,我发现问题不仅仅是这么简单了: 你要是和她说,多拆解下别人的文章结构,多看看优质文章的思路想法。 她说,看这个有什么用?教人写文章的方法我收藏夹有好几十篇呢。 坐而论道侃侃而谈的习惯久了,自然也就不习惯脚踏实地的做事了。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没有几个。 大道理人人都懂,真正花时间去脚踏实地做好一件小事就非常考验人了,有句话说得好: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的人并不多。 卢梭在《忏悔录》中写: “真正的幸福不是一系列事实的积累,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 这样的持续,就像日拱一卒的坚持与付出,就像实事求是的探索与求证,就像走出思想的桎梏去验证一切。 而不是一日又一日地增加收藏夹的内容,然后继续在疲惫生活中与佛丧为伍。 有一种生活叫不在朋友圈 有一种行动叫离开收藏夹 2019年,渐渐很少在朋友圈发声了,可能对于很多人而言,朋友圈是他们建立人脉树立形象的场地,也是他们收集信息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他们表达情绪传递价值的途径。 一时之间,人人好像都离不开朋友圈。 前段时间,收到一位朋友的信息,问我对最近的某某明星出轨事件怎么看:“我怎么看?我从来不看这种事。” 我当时想都没想就回复过去,那哥们依然不屈不挠问道:“你不是写公号的吗?这事你都不关注下?我都在朋友圈看了一下午。” 当时有那么一瞬间想屏蔽对方的心都有了,这几年越来越对朋友圈的事情无感,也渐渐明白大多数人的悲喜并不相通。 所谓的成年人,就是成长到了一定的年纪的人,他们会开始收起自己的情绪,不再任性,小心翼翼把所有的事情自我内化。 不去打扰别人,亦不愿意被别人打扰。 不去评价别人,亦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他们偶尔会出现在朋友圈,但更多的时候是在用心经营生活打理自己。 如果说生活的真实,需要在朋友圈之外的地方去寻找。 那么行动的结果,绝对不会自动出现在微信收藏夹里。 微信收藏夹对于很多人存在的意义,不过是一个进行心理安慰的场所。你说的我都知道,你讲的我全明白,但是做不做、做不做的好是我的事。 想起以前职场上一位老前辈讲的话:
一路以来他也确实是以低调做事的角色存在着,虽然不张扬不喧哗甚至连大道理都很少和我们讲过,但公司很多关键项目都是由他来主导和推进,他从不和我们说他懂什么,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证明了他的知识和能力边界远在众人之上。 2019年《时间的朋友》演讲上,罗振宇也曾讲过做事的人和不做事的人的区别。 不做事的人最爱探讨大而抽象的问题: 情感和理智哪个重要?理想和现实怎么平衡?远方和苟且如何选择?着眼未来和回到初心选哪个?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 而做事者考虑的问题更加务实,都是关于见招后怎么拆招,最关心自己手头的事的具体难处。 说白了,前者讲求的是形式高明的方法论,而后者注重的是落到实处的实操和验证。 这大概是做事和不做事的人最大的区别所在。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在《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写的一句话: 花一辈子去做自己厌烦的事,比永远自私地追逐梦想、随心所欲,要勇敢得多。 人生本就是一场循环往复的奔跑,我们一面在朋友圈里逃避现实的无奈和厌烦的一切,一面又奢求于能在收藏夹中重寻人生向上的希望和光芒。 我们大多数人不过是在疲惫生活中,渴求着一段引人注目的英雄梦想。 既然如此,与其沉迷于收藏夹里的大道理,不如脚踏实地做好身边的小事情。 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不上路,永远学不会开车。 道理想必你都懂,剩下的道路怎么走,未来的人生怎么选,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全看你自己了。 富书君出新书啦 《好好生活》豆瓣9.0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