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蠡为何知道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摄影姥 2019-02-02

先简单说一下越王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交往。

吴、越争战,吴国大败,新任的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准备一雪前仇。越王勾践得到消息,决定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

大臣范蠡劝他不要轻动,勾践不听,结果大败。勾践带着残余的五千士兵被围困在会稽,大臣文种代表他向吴王屈辱投降,勾践侥幸逃过大劫。

以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样描述他:“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之下,勾践一步步恢复国家实力,经过二十年的准备,最终灭亡吴国,吴王夫差自杀,勾践一雪前耻。

胜利之后,范蠡和文种这两个重要的功臣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范蠡辞官不受,离开越国,北上到了齐国。而文种仍然留在越国。

身在齐国的范蠡给老朋友文种写了一封信,核心是这样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而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他的意思是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是人世间的基本道理。而且从越王这个人的外貌可以看出来,他是那种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共享乐的人。先生为什么还不离开呢?

在这里,范蠡对越王勾践的基本判断是:危难过后,他不会像从前那样善待大臣,所以继续留在他身边非常危险。

范蠡作出这种判断,基于以下两点:

第一就是人性的常态。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对于猎人来说,良弓和猎犬都有工具的属性,任务完成了,工具也就没有了价值。

对于君主来说,大臣也是一种工具,在需要的时候,勾践才能“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成功之后,功臣们不但没有价值,反而成了累赘。

第二,就是勾践本身的性格。

范蠡在勾践身边几十年,当然清楚他的处事风格。在这里,范蠡特别提到了勾践的相貌,说他“长颈而鸟喙”,就是细长的脖子,唇吻向前突出,类似于鸟嘴。

相书上认为,这种人刻薄寡恩。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的相术是一种经验的总结,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是大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得出的结论虽然不太确切,但大体八九不离十。

文种收到范蠡的提醒,称病寻求隐退,可惜为时已晚。有传言说文种要造反,越王勾践赐给文种一柄利剑,暗示他自我了断。

文种别无选择,只能自杀,而范蠡已经为自己开创了另一番事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