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衬衫加领结,是陈铭的标准着装。 双眼注视你时,彬彬有礼的微笑,是陈铭的标准表情。 从武大辩论队队长,到《奇葩说》选手,再到《最强辩手》导师,这是1988年生人陈铭的层层进阶。决定人生高度的并不是年龄高低,而在于有限时间维度内尽可能延展的经历与体悟。参与《最强辩手》节目录制的现场工作人员表示,闭口时,陈铭的温和如定风波,当他开口,你就像看到一道光,一道“辩论之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各行各业遍地“叫老师”的今天,“老师”一词俨然成了套路化称谓,但真正能配位“师”者的,怕是数不出多少个。 在《最强辩手》节目担当导师的陈铭,并不是把导师身份当作是综艺节目里的一个“被安排上的NPC”,他个人的高度自律和严苛、对辩论的绵长爱意,让是否担任《最强辩手》导师,成为了一个必须要慎重对待的决定,也让他对这个节目的新身份不得不敬。 经历漫长的淬炼,他自有迈出“为师”一步的底气。光之所以为光,因他能指引方向。 微光初现 擦出电光火石的一瞬前,粗石需经受上万次的磨砺。 陈铭的辩论才能受到母亲的极大影响。自小,他的律师母亲就会下意识地训练他的思维能力。 小学三年级,一天晚饭过后,陈铭想出去打半小时篮球,母亲起初不同意,陈铭哭了,开始撒娇。母亲严厉地说:“只要我再看到你因为这件事流眼泪,你以后就永远去不了了。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加剧矛盾。你现在用3个点来说服我,为什么可以让你去打篮球?” 陈铭想了想,娓娓道出理由:“第一,我现在身体还在发育期,打篮球有助于我长得更高;第二,现在刚吃完饭,天还亮,等下天一黑就完全打不了了;第三,打球有助于我结识新朋友,巩固兄弟情谊。”母亲听了以后认真地考虑了一下,遂同意。 打篮球,是少年们再稀松不过的日常。在陈家,打篮球不是仅仅带上篮球穿上球鞋,还得说出点道理,年幼的陈铭内心自此埋下“用观点说服他人”的种子。 说服别人,仅有道理为空洞,还需切肤切题的旁征博引。 陈铭脑子里的知识长城,至今依然在不断被铸下。喜爱偷偷翻看“闲杂书”的陈铭,也因为习惯“知识密度含量高的阅读”,积累了大量辩论所需的知识框架。至今,陈铭都坚持每周都要阅读3本书,涉猎甚广。 他在辩论场上初露头角,是在大学一年级作为队长带领刚刚组建的学院辩论队,在金秋辩论赛的第二轮,击败上一届冠军而闯入八强,成为当届最大黑马。 在这一赛事的首次惊艳亮相后,陈铭因转回新闻学院而暂别辩论赛场。直到研究生一年级,才在曾经的老师、如今的妻子刘吉桦的鼓励下,再次入选辩论队,担任队长。 如果说,母亲塑造了陈铭的辩论兴趣和能力,那么妻子刘吉桦则是拿着鞭子“抽”着他在这条路上进一步绽放。 现出锋芒 研究生时期,陈铭打遍国内外各大辩论赛。 2010年4月,在广州举行的《天伦杯》辩论赛上,陈铭所在的武汉大学辩论队以华中赛区冠军的成绩挺进决赛,同年10月,陈铭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的中国区选拔赛。 辩论赛为一方厮杀战场。南征北伐的辩论江湖里,武汉大学一直是辩论圈的泰山北斗,辩论圈内也对武大的动态保持着密切关注。熊浩有很早就注意到了陈铭,“武大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辩手,尽管他也许一时只打校赛,但我们知道,这个人存在了。”他曾如是说。 2011年,在贵州一次辩论赛中,熊浩与陈铭分别代表香港大学与武汉大学对阵参赛,两人以结辩的身份短兵相接。 这一年,也是陈铭学生辩论生涯最高光的时刻。他率领武大辩论队舌战群儒,在风靡全球华语辩论圈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中一战成名,荣获了“全程最佳辩手”,被作家余秋雨盛赞为“当今世界上最会说话的年轻人”之一。 在这场比赛的“诘问”环节,陈铭首先对阵“宝岛辩魂”黄执中。在“青春偶像崇拜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辩题中,面对黄执中的诘问,陈铭沉稳冷静、步步为营,最后把黄执中逼到墙角改变话题,还让其开口称赞:“这是很棒的回答”。 随后在与余秋雨的对垒中,面对余秋雨以自己为例阐述“崇拜即使非理性,但也是人生中不可缺的一个阶段”的观点,陈铭打出漂亮一仗:“成长并不是人生唯一的正面价值,人活着不是每件事情都是为了成长,还有自由,还有快乐。当年余老师对于雨果的崇拜是非理性的,它不一定利于成长,但带给你快乐,而从中抽身出来,批判性地评价雨果构成了成长。” 四处而来的目光在陈铭身上汇聚。亲历现场见证这场比赛的人回忆说,当这段话起落时,能看到“这个人在发光”。陈铭不畏权威的据理力争,赢得了余秋雨的赞许。 谦谦君子 人的多面性造就人性本身的妙不可知。在辩论台上“大杀四方”慷慨激昂的队长陈铭,在日常生活中却是谦谦君子、卓尔不群。 陈铭自认“在生活中和辩场上完全是两个人”、“和别人吵架都吵不赢”。 武大校队队友郭彪说老陈“非常随和“,在台下“我从没看他跟人红过脸,吵过嘴。” 太太刘吉桦说,“陈铭骨子里是个怯懦的人,私下没什么辩驳欲,别人说什么,都好都好。” 陈铭在很多场合说过自己“怂”,在肯德基吃饭都会找个角落。只有要足够的时间,他就待在家,坐在床上看书、看节目。刘吉桦说,只要给陈铭足够的食物,他可以一个月不出门。 这位最强辩手,并非不止于“辩”,反而是不止于“怂”,陈铭的温和谦恭体现在无数个小细节中。 在《最强辩手》淘汰队员的环节,陈铭拍到谁,谁就将被淘汰。每一次抬手、落下,陈铭的动作都是小心翼翼,甚至显得怯懦。 “这太血腥了,好像是要亲手斩断他们的梦想。”他向主持人诉苦。 在第二轮选择时,导演组决定改变方式,让他去拍晋级者的肩膀,陈铭紧皱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不“沾满血腥”的双手,拍肩膀时更加有力。 在《奇葩说》节目的开杠环节,无论结果如何,他都会向对手鞠躬致意。 在节目第五季总决赛的BBKing争夺战后,陈铭以51票对49票,2票险胜最有观众缘的颜如晶。相比于此前阐述论点时的条理清晰斗志昂扬,赢得冠军的陈铭却显得有些紧张、局促、不知所措。他的胜利并非胜之不武,却独独还是显露出骨子里的不安。 周围的队友齐刷刷起立为他鼓掌,漫天彩纸飘落而下,陈铭缓了几秒后才迟迟从椅子上站起来。皱着的眉头未及散开,无措地摆着手指连声说:“我没想到,没想到”。 队友高庆一对他说:“You deserve it”,导师蔡康永和高晓松一人一句“实至名归”、“名副其实”。但陈铭的目光始终落在仰着头强忍泪水的颜如晶身上,陈铭走过去紧紧握住了如晶的手。在马东总结完票数后,陈铭转过身,向全场大声说:“我如果说这个题的反方,一定没有如晶说得好。” 辩界封神 一直以来,陈铭在一众争奇斗艳的犀利奇葩中,低调而圆融。 在早期的一场节目录制中,和陈铭相熟的马薇薇,在不经意间的一句吐槽——“到底什么辩题才能让陈铭屏蔽掉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让陈铭一夜间被冠上了“鸡汤王”的称号。以致于在后来的节目中,陈铭一开口,就会被打上“呼唤爱”、“鸡汤”的后期效果,进而成为大众吐槽陈铭辩论能力的一大利器。 “在我的理解中,鸡汤跟有逻辑的表达核心区别就是,背后有没有一个完整的推演架构。”对于这个并不喜欢的“标签”,陈铭的回应仍然一本正经,他说最开始确实受此困扰,觉得这类标签极大地削弱了他辩论的信服度,“不管我讲什么观点,观众都觉得我要撒鸡汤了,这种逆反心态会阻止信息的接收。” 但受困扰的陈铭没有大声疾呼:“不要再叫我‘爱神’啦!” 在《奇葩说》第4季节目开播前,陈铭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目标,要摆脱标签。“我只能用行动,开辟另一条战线,那就是在每段发言最后,都找出一个知识性和学理性的落脚点。” 这样的转变,在2季之后终于现出成效。 在第五季关于“知识共享”的节目中,反方的结辩、2018华语辩论世界杯最佳辩手、哈佛大学法学博士詹青云搬出开尔文的话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以印证己方“知识共享会造成科学停滞不前”的论点。 在随后的开杠环节,陈铭尖锐指出其掩盖的后半句话:“只有两朵乌云飘在(大厦)上,就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陈铭随后一针见血——詹青云对后半句的掩盖,正证明了“知识的垄断,才能带来知识的控制。” 一战封神。 陈铭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逻辑、理性、知识,在综艺观众中是有市场的。也用实际行动,打破了“鸡汤王”的标签。 这期节目播出后,随着两人“神仙打架”式的辩论上了热搜,陈铭的知识架构和临场实力,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陈铭夺冠的呼声也越发高涨。 一个辩痴 不疯魔、不成活。一些外界舆论的声音,从来不是陈铭所在意的。 录制节目时,陈铭可以连续六天都吃赛百味,而且永远是同一款——金枪鱼六寸全麦,对于住宿条件,陈铭也完全不在意。 “琢磨辩题时整个人就钻进去了,完全无暇去想其他的,比如吃什么。”陈铭对于辩题的琢磨,不带丝毫功利性。 过去,他与同校哲学系副教授周玄毅、胡渐彪等人时常会自己轮流出题进行一些“辩论风暴”,通常,周玄毅好出形而上”的题,特别不好打。 “全世界我看了这么多辩手,能够好好handle住周帅出的辩题的就只有陈铭,所以陈铭在华语辩坛有一个外号叫‘鼎器’,因为什么鬼放进去都能煮出东西来。”胡渐彪说。 被肖骁从马薇薇队伍中抢过来后,陈铭充当了所有队友的“陪练”角色,他在准备自己的结辩陈词之余,还要模仿每个人的对手,为队友模拟场上情形。 “怎么可能不累?我也累。从节目开始到结束,我大概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就是靠咖啡,或者找空档睡个十分钟。”陈铭说。 他享受着辩论带来的快乐,不会因为辩题的深浅而有所好恶,无论是“形而上“的哲学命题,还是一些专业辩手所不屑的鸡毛蒜皮的小事,陈铭都会认认真真地做准备,把辩题掰开了揉碎了拆解开,力图呈现出最专业的表现和最严密的逻辑。 高庆一对此颇有感慨:“如果说准备的满分是100分,厉害的选手会准备120分,那么陈铭就准备了500分以上。” 陈铭在节目中越来越圆融,在熊浩眼里,陈铭是一台恒温装置,只要有他在,场子就不会冷,他能跟各种人找到话题,是队伍当中最有凝合力的人。 不过,除了辩论之外,陈铭还对一件小事“锱铢必较”——永远以西装出镜的他,在《最强辩手》的录制准备时常常会提醒造型师:“我的领结可以正一下”。 做一道光 《奇葩说》决赛播出的当晚,陈铭正在录制另一档节目。直到第2天晚上,他才郑重其事地在微博上发了一条长文,诚挚地感谢了所有人。 “如果决赛输了,我会更安心。”陈铭并不喜欢于应对祝贺的微信、赞美与盛名。 此时,距离这一季《奇葩说》的录制结束已过去了一个多月,陈铭也已投身到新的工作中。 1月11日,这另一档节目正式揭晓——陈铭担任导师的新节目《最强辩手》正式开播。 一看名字,又是一档与辩论相关的节目。 陈铭曾不只一次说,他属于“攀登型人格”,乐趣就在于一直向上。他喜欢认准一个方向,在自己熟悉和认定的领域,做到极致。 就连打游戏,陈铭也只打一款《实况足球10》,2006年的版本一玩就是十几年。为了追求拥有博士学位的太太,他一路读到博士,再留校与其成为同事。当被问及如果没能留校会怎么样,陈铭的回答是“读个博士后,再出国读个双博士后,再回来留校”。 在辩论的道路上,陈铭同样如此。只要有辩论赛,只要有时间,陈铭都会不遗余力地参加、不计得失。 对于《最强辩手》节目,陈铭是带着对辩论赤诚的热爱而来的。节目制片人张林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陈铭对节目的支持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他想通过自己让更多人关注辩论、喜欢辩论,这是时代缺乏的东西,何谈深度思考,现在很多人都不思考。” 张林还透露了另一个细节,在《最强辩手》节目的杀青宴,陈铭还和制片方的导演、编剧一起讨论节目该怎么做,从执行实操讨论到形而上——什么是辩论的真谛?怎么做才能更符合辩论的实质和本来面貌?“这完全就不像是个端着的嘉宾,他对辩论,就是真爱啊!”张林感叹说。 从校园辩手年少成名,到辩论综艺节目中的选手,用自己的出彩表现将辩论推向更多观众。如今,陈铭首度进阶为辩论节目的导师,开始有了自己的队伍。 这样的身份进阶促使自己带来哪些变化,在节目录制导师席上,陈铭的表现,依然很“陈铭”。 对于辩论舞台,他给自己的学生8字忠告——“有理有据,有情有义”。 这是他用自己10年的辩论路熬出的一碗最浓缩的“鸡汤”。 陈铭一直坚持的,是对现代性的重申。“如果观众能从我的演讲也好、辩论也罢中发现现代性的美感,对理性再次推崇,对知识保有好奇,那我做的就是有价值的。” 来到《最强辩手》担任导师,陈铭有了更大的舞台传递他的信念,实践他的理念。 陈铭说,自己的身份,就是个“引路人”。 正如陈铭在《最强辩手》第一期的导师演讲中所说的:人是一种身处幽暗,却能感受光线的生物,幸福就像光线,它未必总是能够照亮全部洞穴,但它存在,而且你也一定可以在某些时刻得以感受。 光之所以为光,因他能指引方向。陈铭带来的是“辩论之光”。 “他的光芒或许未必能够改变所有人,但他正在一点一滴地,在娱乐至死的群体无意识狂欢的中,照亮着一条前行之路。”张林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