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礼 | 倾听讲述:悄悄淡去的年味

 zqbxi 2019-02-02

过年啦!!!

选自许琢的年历

过了腊八中唱群星悄悄淡去的年味


文 | 孙礼


滕王阁春节

南昌飘雪


老天下了一月的雨,又飘了几天鹅毛大雪,天气越来越冷。南昌市的大小商店都布置得满堂彩满门红,那些大红的中国结、对联、挂历、玩具展示出来,去年的红狗换成了今年的红猪;天一放晴,街头弄巷、树枝电线墙壁上又挂满了腊肉、腊鸡、腊鱼、蜡肠。春节又将到了。


 大孙子麟麟也不断地在我面前朗诵他的一年级课文《过了腊八就是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那好听的节奏明快的童音像一串铃声,把我引向春节的往事。


晒年货


和父母一起过年有多么幸福?又有多么难得?我很少和父亲一起过年,别人家是团聚,我们家是分离。在小镇时,父亲不是一人就是接走哥哥去大山深处过年,没有父亲在一起的年,过得格外简单、冷清而失落。一只鸡,一盆豆腐,一箩参条,一刀鲜肉,加上些海带、黄花、萝卜丸子,就把年饭打发了,无慈父之爱,缺烧酒之香;兄弟几人穿上一色的蓝卡机新衣,加一盏旧灯笼,一支红蜡烛,一挂“百子鞭”就把除夕打发了,无牵手之乐,缺唤儿之暖。爸爸一人或和哥哥一起的春节就更为简单。听哥哥说,年饭一碗红烧豆腐,一钵鸡汤,除夕晚上一盆炭火,一把花生,一盘糖果,父亲、值班同事和他围着一张方桌坐着熬一宿,说些远远近近的事、国事家事打发时光。公社后背黑漆漆的高山挡在窗前,夜风震得木窗玻璃卡卡响,松涛呼吼,炮竹声稀疏而遥远。不过在我听来,哥哥很幸福,毕竟能和爸爸在一起,这比过年要重要得多,而且我喜欢小说《复活》中西伯利亚白雪世界的寒冷和清纯,那能静静地洗洗灵魂。

 

炭火取暖


父母们也许没有在意,这种春节亲人分开过对孩子的心灵影响极深。至少我,几十年都不太愿意过春节,因为总抑制不住心内的凄凉。后来,哥哥、我、弟弟参军,天各一方,更是极少有机会在一起过春节了,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聚少离多。



炊烟

 

到了乡下,年前腊八之后的热闹忙碌,能够弥补不少失落。小村这些天从早晨到深夜炊烟不断,就像一列开足马力奔驰的列车。《腊八歌》说的那些事让千家万户农家累并快乐着,是一年辛劳的年终总结,但南北类似,城乡不同,对大别山区的农村来说是八九不离十的。


做米糖


家乡不做糖瓜粘而是做片糖,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村村都有几个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师傅,本村没有邻村去请,本家没有去请邻居,只有少数几位年长的男性才掌握此绝技。我家刚回乡,入乡随俗,熬不了糖,只好提前上集市买回一块石头般的板糖,而很多人家是在二十三晚上用红薯熬糖的。我亲眼目睹,一台柴灶一口大锅,把洗净去皮切段的白生生的红薯倒进锅里,加水添火是绝活,水多不凝,水少不泌;旺火煮熟,文火慢熬,老了会苦,嫩了不甜,一切都得刚刚好。只见一锅红薯煮得汩汩冒泡,从起烟、泌液、稀释、起泡、变褐、过滤----到变硬,糖就神奇般地熬成了。现成的板糖化开、熬制也颇有火的讲究,我家只能请师傅上门操作。糖化开到恰到好处,就分别倒入炒熟的花生、芝麻,蒸熟晒干的冻米和瓜片,可以纯制,也可混合,为了更甜,还会加入一些红白糖到糖稀里,大铲搅拌,不可稍微歇息,否则就扒锅了。只见身强力壮的师傅满脸汗珠,毫无顾忌地滴入糖里,边拌边喊:“大火--”“小火”“压火--”“起锅”“好勒”,一大坨滚烫软糯的糖块倒进盆里,铺上一层布。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赤着脚欢快地跳上去踩,因为烫而不断地跳着,口里打着踩糖歌的节拍。踩结实了,倒扣在面板上,剩下就是女人的刀功了,必须迅疾地乘热把又大又圆的糖块切成薄片,否则稀碎。此后,孩子们装的满袋,包得满口,脆的卡巴卡巴响,香得深呼吸,孩子的春节这就早早来了。


过滤

推磨

做豆腐


豆腐实在是乡亲喜悦和辛劳的沉淀和凝结,从种下一颗种,到发了一颗芽,再到结实、收藏、凝结成豆腐,全过程乡亲们都是亲力亲为。乡亲们说,黄豆是“懒庄稼”,太肥了反而不结实光长藤,只适合种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新收获的黄豆比市场买的要壮实饱满,色黄得更有光泽,很少直接用来做菜,而是全部用在二十四打豆腐上。泡胖的黄豆黄得晶亮,散发着豆香。泡豆有个科学故事,说用什么力量也打不开的头盖骨,一科学家用泡豆的力量撑开了,一箩黄豆能泡出一大水缸,这力量不知有多大。磨豆浆是个力气和技巧活。家乡的石磨不比北方,大磨人围着磨推,小磨用手推着转,而家乡的中等石磨要通过一个长长的木拐,脚不动手动像推拉活塞一样来转动,磨沉得把子力气,还要一人专门按节奏给石磨眼里喂豆,多少要适中。我初以为推磨简单,可是磨却推不转,总在最近或最远点卡住转不过来。每年都是我的堂嫂徐芬姐帮忙,她像男子汉一样孔武有力、个高能干,但还得请一位师傅,煮浆过滤点卤压形都是技术活,过年又用禁忌,不能实验或失败。过滤后的豆浆煮熟用石膏水点卤,不久白的豆腐花和微黄的水神奇分离。当一格豆腐脑经过压制成型,掀开白白的纱布后,白白嫩嫩的豆腐就晃悠悠、颤巍巍地在眼前了。乡下人大方,无论谁家的孩子,无论多少孩子,只要在跟前都要尝一碗葱花水豆腐,或吃一碗肉末豆腐羹。“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香香白嫩的豆腐先让娃娃们尝到了年味。后来,我常把做豆腐的故事详细地讲给大孙子听,宝宝感到比神话故事还神奇好听。


豆腐上年席,除了好吃好看,还在于它的谐音“都富”。竹笋、年糕、蛋糕、腐竹上年席图的是一个“高”字和“富足”。猪耳朵、猪舌条上年席,得改叫“顺风”“赚条”,红枣便是“早红”,丸子便是“圆”子,如此等等,表现了乡亲多么善良的愿望和中国文化的多么深邃。


卖猪

 

二十六买猪肉,大概是说城里吧,而我的家乡则是家家要卖一头猪,除了换点钱,就是拿回过年需要的猪肉。我婶婶家养猪最有名,每年都要养两头黑猪,一头小的几十斤,来年好养肥,一头大的年底出栏,重的可达300斤以上像头小象,那脊梁都弯成弧,肚子都摩地了。“人怕出名猪怕壮”,春节前屠户来买猪时,婶婶就哭,腿都软,远远躲着不敢看,一周食不甘味。毕竟是婶婶一桶一桶食喂大,讲什么话猪都能听得懂,有时还给它洗澡挠痒。猪常常背一身泥回到栏里,抬头看人憨态可掬,低头吃食“夸夸”作响,溅满一地,婶婶一点都不嫌,一年半载感情很深,怎么舍得一朝送上屠场呢?就是杀只鸡,婶婶也心疼的念念有词:“小鸡小鸡你莫怪,本是娘家一道菜,今日早早去,明日早早来。”听了让人不忍,何况一手含辛茹苦喂大的猪呢?所以,婶婶说:“养猪是零钱凑整钱,360天辛苦换一天的疼。”


年粑

做年粑


二十九蒸馒头又有点北方味道了,我的家乡不大种麦,从没有做馒头的习俗,而是家家做粑,灰色的荞麦粑、褐色的高粱粑、白色的糯米粑,松软的籼米粑。粑一做几大缸,浸在水里,可吃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正月幺幺二月长,三月饿死放牛郎”,而粑很经饿,能救急。把粉揉好后,揪成一坨一坨,放在一个木制模子里按压成型。木制模子一次最多可压一到两个粑,有圆形、正六边形、四到八瓣的花叶形、心形或桃形,其一面有多种图案,除了花草虫鱼、鸡鸭豚鹅,最有文化的还是二十四孝图、年俗图,富贵图等等,中国古典优秀文化印在了粑上,就像瓷器上的国画一样。有些粑还很讲究,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植物汁水揉制,就变得五彩缤纷,比如说艾汁揉成的粑不但碧绿,且一股艾的清香。有的还加入粑馅,都是上等的芝麻、坚果加麻油精制的,专用在年夜饭上,那一口下去,真是心醉神迷,饱了口福了。粑上蒸笼,十几层像座塔或锅炉,下面烧火“人面桃花”,上面烟腾“挥汗如雨”,粑热时软,冷了硬,以致看到凝固而清晰的图案都舍不得吃,真有点怕焚琴煮鹤、暴殄天物的恻隐之心。有些木模是几代祖先传下的,都是特别的木头雕刻的,摸成了黑色红色酱色。乡亲们不知其价值,就是有人上门收买,也是多少钱也不给的。虽然家家做粑,但还是着兴相互交换。妈妈会说:“老二,把这碗粑送到婶婶家去。”“老大,把这碗送给东头奶奶。”一个大蓝边碗装着精挑的各种粑,还热气腾腾的,不一会,又换回更多更好的粑来。这天晚上,不做晚饭就吃粑,孩子不懂仍然问,"还不吃晚饭呀?"孩子们还等着吃米饭呢。家乡还有一种粑叫豆粑,豆主要是绿豆,粉主要是米粉,在大锅里滴一圈麻油,又将粉糊那么娴熟地一转,一摊一烤一翻,又大又薄又香,青青的透明的豆粑就整张地出锅了。这夜要烤几十几百张,然后切成条,几天晾干收藏备用。乡亲们的这些手艺,过去只满足自给自足,而今很多走出乡村,成为制作土产的绝技,成为致富的手段。

 

二十八到三十,家乡是“还年”的日子,就是祭祀祖先,各村日子不同,但仪式类似。二十八清晨,各家男丁搬来一盆熟制的猪首和整只的鸡鸭,放到祠堂的大条桌上,前面摆着祖先的排位,两边有对联曰:“一粥一飯,當思稼穑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想这是祖先的遗训了。两火高烛燃,几敲罄声悠,点着纸钱,众亲下跪,鞭炮响起、庄严肃穆,静声屏息,感恩戴德,不知胜过多少爱国亲情教育。


 除夕夜,没有音乐,没有电视,没有电灯,乡亲们唯乐通宵打牌。参战者围坐四方桌跃跃欲试,观战者延颈踮脚水泄不通,煤油灯下,捉对搏杀。大喊“红桃3”“梅花10”“黑桃K”“方块尖”“我大王炸了”“慢着,老子还有四个5”!“呦呵”“咦西”“我操”“乖乖”“我的天哪”!有的站起身来,有的干脆蹲在椅子上,有的把桌子拍的砰砰响,甚至有的吹灯,好似争夺江山,谁的脸上都挂着比关公的胡子还长的纸条,天上“云”起,地面狼藉。打牌,沉默则无趣,肉搏则粗野,只有这种粗鲁而兴奋的嘶吼和较真,打牌才到火候,才可在快乐中迎来新年第一缕曙光。


拜年


迎接新年第一缕曙光,叫“开天方”,疑是“开天光”的谐音,要放一挂最长的炮竹。除夕晚上年饭开宴,零点的“关财门”也要放鞭炮。关了财门,家里的垃圾也是财不得扫除,要留积3天。如今炮竹不让放,纸钱不让烧了,不是怕“迷信”而是保护环境。孩子们问,上天、祖先高兴不?大人回答:“不会,因为国法大于天。”这些朴实的乡亲朴实的感情真让人感动,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国家之所以安宁也!


回娘家


 “正月肥肉两边扒,二月肥肉当油渣。”这是节后拜年走亲的顺口溜,比初一上街扭一扭要丰富多了,意思是正月年饱,吃不下肥肉了,扒到一边,到了二月,又吃不上肥肉,要用来榨油了。家乡盛传这个笑话,说东家拜年,提了一斤白糖到姑姑家,姑姑家用此白糖到另一家亲戚拜年,这斤白糖不知转了多少家,又回到了东家,结果东家一称只剩六两了。到哪家拜年,都是一包糖提来,一碗腊肉挂面招待,虽然香但吃不下,只得把肥肉扒到两边。“拜年”没有任何物质上的增长,只有消耗,纯属亲戚间的感情交流。乡亲们说:“亲戚不走不亲,不走不义”,又自我调侃:“送礼三分折,接礼折三分。”

 

如今,往日年味渐淡渐变了。虽然年年春节,城里人往乡下赶,赶的不再是久盼的妈妈准备的年饭,而是“例行公事”看望在农村的父母孩子,甚至最近有消息说,春运倒流了。


南昌是王安石的故乡,其《元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换旧符”的年味南昌未变,但北宋的年味到现在恐怕面目全非了吧。王安石的性情就有点像春节,外冷内热。他的改革遭到司马光、苏东坡的极度反对,以致水火不容,王安石的执政环境显著很冷,但他内心非常火热,从不气馁,体现在他热情洋溢的另一首诗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也是节后的春光啊,他多么希望改革成功,国家强盛。

 

孩子过年


我曾看了南昌报纸的一则消息,说春节前后南昌市的离婚率特别高,有的结合还不到一年甚至一月就拜拜了,主要原因就是小两口解决不了到谁家过年的矛盾。本来,往日的年味中,初二初三回娘家,“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背着个胖娃娃,回呀回娘家”,喜气洋洋,其乐融融,多好,为什么现在春节却成了年轻夫妻的一大心病呢?


我自小就对春节不太看好,皆因父亲的老离别、我从军的思亲心切、圈鸟归巢行人归家,更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极热之后是极冷。我也不太喜欢春节的忙碌,总是身心疲倦,年懒年累,经不起波澜,所以宁可简单点,放松心情,看看电影读读书足矣,和老婆孩子围着一盆火静坐最好。怪还是怪自己的性情,每到春节,总是不由自主地心生寂寞,甚而凄凉,更盼望早点和同事们正常上班。


 ♡    ♡    ♡    ♡    ♡    ♡

 约稿启事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1956@vip.sina.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