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长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挑战不可能的过程,在一片质疑声中,我们发展成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第二个能自主研制两款五代隐身战机的国家。不仅如此中国还在去年成为了首个登陆月球背面的国家,可见中国的崛起似乎无可抵挡。就在最近,我国又完成了一个突破,在太平洋上实现了一个首次。 据《科技日报》的报道显示,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完成了2018年的第六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于今年1月31日顺利返回青岛港口。在此次科学考察中,我们实现了由北斗卫星实时传输观测网数据。 据一同出航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称,这是他们首次实现了深海潜标大容量数据的北斗卫星实时传输。不仅克服了深海潜标载荷容积小、供电少和数据量大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这让我们不用再依赖国外的通信卫星来进行相关数据的传输,不仅提高了速率,还让整个过程更加可靠、更加安全,自主性也更高。
这也是我国北斗系统自去年开始全全球迈进后,由此产生的切实的改变。随着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上升,中国的北斗的应用范围、精度等都变得越来越厉害。有法国人就曾表示,“我们的伽利略呢?中国还曾经投了2亿美金,结果中国的北斗都开始迈向全球了,伽利略却还是半残的。” 可以说依靠着北斗,我们在多个方面都摆脱了对外国的依赖,同时还让我们在多个领域都有着进步。据王凡表示,在“科学”好的此次航行中,我们还有着另一项重大的突破,6000米的深海对我们来说将不再是障碍。 王凡表示,“我们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首次实现了深海6000米大水深数据的实时传输。”正常情况下,由于水下温差、压强的差异,水下数据传输总会存在着数据丢失的情况,而现在我们在这一方面完成了突破,未来大水深水下通信、数据传输等对我们来说,将不成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潜艇未来的水下通信也将更加便捷,同时也让未来所谓的“水下航母”成为可能。毕竟在取得这种技术突破之后,未来以潜艇为载体,无人水下潜航器为攻击单元的“水下航母”就不存在通信不稳定问题了。 中国在这些设备的研制方面,似乎已经不成问题,唯一不稳妥的就是数据的互联传输了,在我们相继在5G、水下量子通信等方面取得突破后,此次“科学”号又解决了信号传输稳定性的问题,可以说“水下航母”这种概念正在中国的手中慢慢变成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