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公望:清王翚《嵩山草堂图轴》鉴定

 眼镜老猪猪侠 2019-02-02

一、王翚其人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乌目山人、清晖老人,清初四王之一,因其绘画水平高,有清代“画圣”之称。


王翚20岁起先后师从四王中的王鉴和王时敏,此后水平大进。至30岁,其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仿古大家。


时人对于王翚仿古能力的描述有:


“石谷天资高、年力富,下笔便可与古人齐驱,百年以来第一人也。”(周亮工语)


王士祯更是对其有“不必千金买范宽的”赞叹。


王翚学习董其昌“集其大成,自出杼轴”的画学思想,积极入世,所以其仿古是“体备众法”的。


由于其积极入世的思想,王翚的创作总是尽力迎合社会各阶层的审美观点,导致其绘画作品中出现了元气淋漓的逸品和精工刻画的能品并存的局面,从而影响到了后世对其绘画水平的整体评价。


也正是王翚兼具逸能二品之功力,其能够成为其师王鉴之后,集南北宗之大成者。其“以元人之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绘画思想,振聋发聩,影响后世。


其强调“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在笔端刻画之余,求气韵轻盈之意。


二、王翚《嵩山草堂图》


藏上海博物馆,绢本设色,纵一O二.四、阔四十五点九厘米。


此图远景山石参差、树木郁郁葱葱;中景河流沿山势而下;近景庭院屋舍环绕,有树木环绕,并有人物活动其中。


上海博物馆藏《嵩山草堂图》创作于1708年,王翚77岁


笔者在《中国绘画全集》中搜寻到王翚同一时期的两幅作品,即其1708年创作的青绿山水图轴《山堂文会图》及1707年创作之《芳洲图轴》,将三者的书法题跋、山峦、树木、屋舍一一进行比较后得出了此《嵩山草堂图》落款为王翚,但是绘画是别人代笔的结论。


《山堂文会图》


《芳洲图》


主要依据如下:


1)与其他两图相比,《嵩山草堂图》书法题跋,更加灵动一些,应为王翚真迹,其余两作的书法题跋,用笔相对较死。


《嵩山草堂图》书法


《山堂文会图》书法


《芳洲图》书法


2)从山峦所用皴法看,《嵩山草堂图》皴法粗糙,并且出现了横笔皴,而其余两图披麻皴完全取法巨然,行笔细腻,一丝不苟。


3)从近景树木的画法看,《嵩山草堂图》树木分散,没有三五成簇的结构,而其余两图,一般三棵一簇,一簇树木中必有一棵与其他树木相互交叉。


4)从《嵩山草堂图》房屋的画法看,线条不工,界画水平达不到王翚的程度;而另外两图的界画水平是高于《嵩山草堂图》的。


综上所述,此《嵩山草堂图》绘画为代笔,书法题跋当为王翚真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