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府7年顾问:像管理客户一样,管理父母

 北书房2014 2019-02-02

All photos by unsplash

作者: Autumn QT 

来源:清醒贪心记(微信号: qtnotes)


最近有两个网友跟我聊天,十分触痛我的神经。

第一个失恋。她受到非常传统的家庭教育,认为初恋结婚最为完满,现在她妈妈认为分手后的她「脏」。

女孩受过高等教育,职业发展不错,沟通起来谈吐有致。简直不能想象公元9012年的现代女性,还要受这种折磨。

第二个,跟我说她「自卑」。

她普通家庭出身,全靠自己打拼,让家人生活质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一开始不能理解她自卑个啥。

了个恋爱,妈妈抛下一句,「人家还不是看中你的钱」。她的解读是,我妈妈认为我没有其他理由值得被爱。

(如常,为保护隐私,故事改头换面,不必对号入座。)

生活会有一百道坎儿让我们摔倒在地,未曾想有时候这道坎儿是亲生爸妈。

如何对待过于奇葩与伤人的父母,我也没有经验。但是,没有完美的父母(正如没有完美的儿女),我也会用自己和父母相处的一些体会开导朋友,写在这里。

/ 01 /

界限:父母是父母,我是我

这个觉悟,是在我20岁时突然发生的。

那时候,商品房开始普遍,我的父母花尽积蓄,买了房子,拉开架势好好装修。

我在拥挤逼仄的上海长大,10岁以前与邻居共用厕所,14岁以前和父母住同一间屋子。我对房子的怨念也很深,所以和爸妈一样,对这个新家充满期待。

我的表现就是「作」,每次跟父母去装修现场,都挂着个臭脸,挑剔这个挑剔那个——地板缝隙处的那根金属条要银色不要金色,书橱的玻璃要半透明的不要透明的……

爸妈也尽量满足我,下一次去,金属条换成了银色,半透明的每扇门贵500块,贵就贵吧。

总之,父母在能力范围内,尽力把房子装修得好看,是自己一生努力的回报,也是为让女儿开心。

快搬家时,一直没买到合适的餐桌。对爸妈而言,没有桌子是不行的,这时功能比外表重要。我爸运回家一套绿色配金色的桌椅,丑哭了。真的,我当场放声大哭起来,当着来参观和帮忙的一众亲戚,搞得爸妈很尴尬,搬家的欢乐气氛破坏殆尽。

物极必反,我过分了,突然开窍想明白一件事——这是父母的房子,不是我的房子。不久后,我家又搬去近郊。那一次装修,我的态度截然相反,样样都说好。

父母有权利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他们尽力给我所能给的,我若贪心更多,有本事自己去创建自己的生活。

如果说那时的我,幼稚任性、予取予求,那么有些父母对孩子也是如此。

就像我憋着对美丽大屋的无限向往,他们也许同样在自己的生活中,憋着无限渴望。你的老公、老婆、孩子、房子、专业、职业、外貌、行为,他们都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专属的产物。

当这样的父母试图评判和干涉我们的选择时,无视、拒绝,都是我们的权利,不必为此内疚。只要不伤天害理、违法犯罪,犯错也自己承担好了。

那个妈妈推崇从一而终的婚恋,那是她的价值观。女儿是独立的个体,妈妈建立不起这个界限,是她的问题。

我不能将「哪怕没有桌子也要等待一张好看桌子」的执念强加于父母,父母也不能强迫我们接受「哪怕过不下去也不能分手纠错」的人生。

先不说如何有效地「无视、拒绝」,在心理上划出这种界限,是「管理父母」的基本底线。

/ 02 /

独立:在你的生活里成为主宰,才不会留下被人干扰的空白

我35岁时才生了孩子。那时我意外地发现,晚婚晚育可能的好处,就是我已经在经济上、精神上完全独立,而且我父母也尊重我是一个成年人了。

在读本科期间,年满18岁的我依然是那种「家养乖乖女」。脏衣服大部分拿回家洗,每周带妈妈做的食物回宿舍,父母支付学费、给生活费、买大件……

如果我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迅速结婚、生育,爹妈给买房和带娃,我极有可能继续做个「家养乖乖女」,由我能干周到的处女座亲妈打点我的生活。

北漂+北美漂整整12年之后,我终于成为了一只风筝,和父母彼此牵挂,但飞出了自己的轨迹与天空。我自己决策、自我管理,父母鞭长莫及我的生活,于是习惯我的独立了。

等我怀孕生娃时,我妈来帮忙照料,重新融入我的生活,我已经成为那个拿主意、做安排的人。

对照在职场上,如果你负责一个会议——

人家问:周几开?

我回答:不知道。

人家问:要准备啥?

我回答:没想过。

人家自然觉得你糊里糊涂,恨不得伸手替你安排。孩子即使犯错,也应该放手让ta自己去历练,大部分家长做不到的。

我25岁硕士最后一年时,面临申请读博还是申请工作的选择。我爸跟我说,「读吧,爸爸供你」。我爸妈这一代人,读书改变命运,在他们眼里,去美国读博士无论如何不是错误的选择。

我当时在宿舍里电话那端,哭了起来。

为什么?

我不想读博士。学了7年经济学,我已经明白了,我不是做科研的料。

看起来是「我爸希望我走一条我不想走的道路」,但其实心里非常清楚,我哭是因为没有主意、没有信心。

我不想继续读博,可是学院的气氛是以当经济学家为荣,以当不了经济学家为耻。我并没有智慧和勇气去跟别人不一样。

如果不读博呢,我想从事什么工作,我能找到什么工作?自己也是一片茫然。

是不是常有这样的情况——你不想结婚,可是周围人都说结婚是对的;你不想生孩子,可是周围人都说生孩子是应该的;你不喜欢这份工作,可是周围人都劝你不要跳槽……

如果你自己很坚定,别人只是「打扰」而不能「动摇」你。我们的心烦意乱,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没想清楚,四面八方的噪音都能在内心掀起汹涌波涛。

我哭、我为父母的建议而困扰,这种情况在后来的人生中没有出现,因为我成为了自己的主人。我非常清晰地知道,我比父母掌握更多的信息,我比父母更了解我自己,我能做出比我父母更适合的决定。

当你有这个气场、能力、自信,来操这个盘、控这个场,别人的声音才会「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 03 /

建设:对父母像对客户一样管理

有时候,我们对父母,要像对「甲方」一样。

甲方的意见,我都同意吗?我不。

那我会直接顶撞吗?一般不会。

客户说:这个方案不够好。

我内心:我不服。

我嘴上:是是是,王总说的有道理,我们后续再改进。

我年轻的时候,客户说我做得不对,我都诚惶诚恐;实在觉得不该改、不会改,我就颤颤巍巍地求助老板。

现在客户让我改什么,我成长了呀:

1、接受——大家有不同想法,正常。甲方(父母)当爸爸习惯了,就会自以为是,说话不客气。

2、判断——是否有道理,是否可调整;

3、赞同——上来一句「你说的不对」,天就聊死了;「你说的对啊」,后面表达的意思完全是「你说的不对」,人家也容易接受。

比方我妈说,「天气冷了,穿多一点」。

我回答,「对对对,应该多穿,这件看着薄,其实挺保暖」。

4、顺应——能改的就爽爽气气改了;不能改的,解释理由不改。

5、拖延——不改的,也不会断然拒绝,后续可以「研究研究」。

一方面,有礼貌、有回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建立友善的关系。

另一方面,不放弃自己的专业性与独立性,画出界限,能改的我就改,不能改的我就说服,说服不了的我就赖皮。

极其奇葩的客户、老板、父母,一定是有的。可是,即使正常的客户、老板、父母,也是要哄的。

不到极端情况,不动用极端手段。

/ 04 /

相信:父母不完美,我也能超越原生家庭

没有人的父母是完美的。

我爸爸是个非常出色的男性,沉稳能干、外柔内刚、话少而精。

二十来岁时,我独自在北京工作,有个朋友的妈妈来北京看病,朋友在美国读书,就请我接待照顾一下。没想到,派出所带着某省检察院上门,因为一个经济案件,直接从我的住处把朋友妈妈带走了。

没经过这场面啊,我也害怕了,求助我爸飞到北京,陪我经历检察院的后续搜查问话。有我爸镇着,我就不慌了。对方出示搜查令,翻一翻东西,判断我确实与案情全无关系,就离开了。

我爸一句都没有啰嗦我「惹麻烦」,第二天早晨我醒来时,他已经赶飞机回去工作了。

他当然关心爱护我,遇事来罩着我,但真的不用语言表达。

对于这个爸爸,我也有耿耿于怀之处,就是他太吝啬「夸」我。我小时候不折不扣是个「别人家孩子」,但我爸似乎对我总也不够满意,而且对「更别人家的孩子」由衷欣赏。

你说,我有没有因此内心总有隐隐的不自信?有没有因此在意别人目光?有没有因此容易取悦别人?

有的。

这些问题,在岁月里,很慢很慢地褪去。

没有父母是完美的。他们一辈子是不是也经历过许多事,他们走到今天这一步是不是也不容易,他们的性格养成是不是也由出身、成长的无数坑坑洼洼共同铸就?

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我们能否接受他们不够完美的样子,就像接受自己的不够完美一样。

世界给了我们父母,也给了我们爱人、朋友、孩子、师长、偶像、职业、爱好、梦想、书籍、诗歌、天空……让我们汲取爱和光。

我想要认可,我爸没有用我希望的方式给予,这个世界还给了我其他路径。

/ 05 /

尾声

常言说,这世界上最恐怖的事,为人父母竟然不用考试。也许因为我也成为了母亲,每当看到儿童和少年受罪就特别难受,《亲爱的》、《找到你》这样的影片根本不敢看。

这世界上最手无寸铁的,就是孩子。

有时候,我希望孩子不要长大,永远这样软萌可爱。

有时候,我希望孩子瞬间长大,就不会面对潜在的伤害这样无知无识无助无力。

可是,如果我们幸运地长大,基本正常,后面成长的路,就是我们自己的事了。这种成长里,也包括outgrow原生家庭的影响。

那么,面对困扰着、困扰过我们的父母,我们可以试试:

1、划出界限,孩子不应对父母予取予求,父母也不应对孩子予取予求;

2、独立自主,我们能干了,就镇得住场子,这是我们自己制订航线的旅行;

3、积极管理,非极端情况,哄着还不会吗; 

4、接受不完美,就像接受不够好的运气、不够好的世界一样。

我们对父母的种种怨念,都是因为渴望至亲的爱,渴望完全的认同与认可,完全的支持与爱护。而父母也是一样,渴望我们百分百合乎心意;就像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合乎心意一样。

那么,我们就彼此放手吧。

人与人之间持久的感情,是设定界限的爱,是彼此成全的爱。我们改变不了父母,我们可以管理父母;最终,我们需要管理的,也只是我们自己。

~the end~

1. 关于作者,现居北京,五岁女孩的妈妈,七年麦肯锡咨询,四年互联网运营,目前创业中。天秤座AB型血的纠结星人,主写职场与情场的选择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